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田家庵區第十五小學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搜狐網 的圖片

田家庵區第十五小學創建於1949年2月,至今已整整七十周年了,七十年的光陰里,教育前輩們書寫了田十五小從創建到如今一步一步的艱辛歷程,田家庵第十五小學的前身,是「王郢小學」,創建人是當年王郢村知識青年金佩珩,1949年元月18日,田家庵解放了,剛解放的田家庵百廢待興,喜氣洋洋的人們都想為新中國的建設添磚添瓦,特別是有知識有文化有覺悟的人士,更是想為新中國的建設獻上一份力量。

1949年2月,王郢村知識青年金佩珩,看到孩子們就學困難,就想為村里辦所學校,此想法一出,得到了人們的一致支持,尤其得到了當時任洞山區區長的余識夫的大力讚賞與鼓勵,人們的支持,大大鼓舞了年輕的金佩珩,金佩珩信心倍增,即刻開始籌備辦學事宜,最初經協商,借用了村民王三胖閒置的房屋,籌辦了「王郢村民辦小學」,報名入學的學生,按成績劃分一至四年級,因房屋有限,開始招了兩個複式教學班,3月2日正式上課,金佩珩任校長兼教師,金佩珩成為該校第一任校長和第一位老師。

政府對於辦學也非常重視,每月發放給金校長津貼糙米60斤,糙米,就是只去外面一層稻糠的粗糧,比不上大米的精細,但也可看出政府是極力支持與扶持辦學的,這種報酬對於現在人來說,不可想像吧,可那時的人們,把國家集體和人民的利益永遠放在第一位的!

辦學的第二年即1950年,學生就達200餘名,教師嚴重不足,政府為此,選調教師進入[1],並且提高教師待遇,每人每月發糙米80斤,1951年,土地改革,政府又將沒收的地主房屋九間交予學校使用,將學校轉為公辦學校[2],教師的每月津貼糙米也增至120斤,後因土改工作需要,金佩珩校長調離學校,潘興國擔任了學校第二任校長,短暫的時間,潘校長就調離去別校,廖光達繼任了第三任校長。

因學校教室一直是東拼西湊,教室較為分散,外觀上不像正規學校,而且也不便於管理與教學,此時政府繼續給予大力扶持,政府籌劃並徵購了壽田公路(現淮濱路東段)北側原天主教堂和牛場的30畝土地(今田十五小校址),準備建設新校舍。

很快建起了一棟九間三個教室草頂、磚垛、秫秸泥巴牆的簡易教室,同年又建起兩棟磚牆草頂的教室和辦公室,接着又蓋起了一棟磚瓦結構的教室,同時建起了花格磚校院圍牆,校園裡還設有操場,孩子們上體育課和學校組織活動,方便多了,此時的教室辦公室齊全,雖有些簡陋,但教學設備完整,校園獨立,真正成為了一所初具規模的正規學校,學校大門向西面向淮舜路(後改向南的),現學校西牆外,還留有學校老的家屬房,學校於1952年遷新校區,改校名為淮南市第二小學。

1953年,淮南師範開辦,校址就在現在的淮南七中,淮師的學生因需要實習基地,因一路之隔的新建的淮南第二小學校園大距離近,很方便,經政府協調,雙方搭成共識,淮師就在新建的淮南市第二小學內設淮師附小(一所學校兩塊牌子),在一個校園裡有兩所學校,隨後學校交予淮南師範學校管理,1954年改名為:淮南師範附屬小學,1955年改名為淮師第一附小,簡稱一附小,文革期間的1967年,淮師下遷農村,該校交予田家庵區管理,改名為:「育紅學校」,1976年又改名為:「田家庵區第十五小學」至今。改革開放後,原淮南市第一小學,即田家庵第一小學也併入了田家庵十五小。

而「淮師附小」,1982年在市教育局的規劃下進行了重建,校址在田家庵區龍湖北路6號,時任校長由特級教師陳雲仙擔任。

我們小時候一直稱現田家庵十五小為「一附小」,現在如果你留意的話,還能聽到老田家庵的人們稱此校為「一附小」,小時候大院裡的玩伴也有在一附小上學的,所以常常到這裡玩,那時我見到的校園已有所改善,已是六棟灰磚灰瓦帶走廊的教室和辦公室了,上中學時,這兒是必經之路,那時不曾想過,一所學校的建立,曾伴隨着許多人的辛勤與努力,他們對孩子們寄於了無限的期待與厚望!

為行此文,我特地去田十五小看一看,原先的一棟棟平房教室早已換成了漂亮的高樓大廈!這兒曾凝聚了幾代教育工作者的心血,為淮南的教育事業做出了巨大貢獻,衷心地感謝田十五小的締造者,感謝為田十五付出努力和貢獻的歷代教職員工們!七十年的歲月,田十五為祖國培養了一批又一批人才,放飛着許許多多孩子們的夢想,祖國與未來都植根在這裡!盼望歷史悠久的田十五小越來越好!永遠成為孩子們展翅飛翔的翅膀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