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田野考古學就是以科學的方法在野外實地考察挖掘、收集實物資料,從事考古活動的一門學科。其主要內容抱括野外調查、田野發掘、室內整理和編寫發掘報告。

田野考古學對中國歷史的貢獻巨大,使中國的信史上推至夏末商代。20世紀初,這個學科正式提出來的。但當時的田野考古學主要是勘察地面上的遺蹟和遺物,依靠地圖進行調查,有時則要根據調查結果測繪地圖,作為記錄的附件。以後,世界各地的田野考古轉入以發掘為中心,並擴大調查的對象和範圍,方法逐漸完善,技術快速進步。

目錄

發展歷程

田野考古首先是從歐洲萌芽和產生的,起初,人們以尋找古典時代的精美的藝術品為開端。在歐洲文藝復興時代曾經掀起「尋寶式」田野考古的熱潮,但是,缺乏科學的操作方法。

到了18世紀末,美國托馬斯·傑弗遜(後為美國第三任總統)發掘土丘遺址,提出層層疊壓的骨架,下層比上層早的觀點,已具有地層學的初步概念。19世紀,德國考古學家舍利曼按地層學原理髮掘荷馬史詩中的特洛伊古城,田野考古學開始形成。20世紀上半葉,隨着田野發掘科學方法日臻完善,一些探討田野考古學的著作相繼問世。自20世紀60年代以後,各種現代科學技術滲透到田野考古當中,進一步推動了田野考古學發展。

我國的田野考古工作,始於1921年瑞典考古學家安特生河南澠池縣仰韶村的發掘。由我國考古學家自己主持的田野考古工作則始於1926年,李濟主持山西夏縣西陰村的發掘[1]

不過,安特生和李濟都是按水平地層發掘的,直到1931年,梁思永先生主持安陽殷墟發掘,提出著名的安陽三疊層理論,使我國考古地層學水平有了很大提高。20世紀40年代,蘇秉琦先生對陝西寶雞鬥雞台溝東區的周秦墓進行類型學研究,為我國考古類型學的發展奠定了基礎。新中國成立不久,夏鼐先生首講「田野考古方法」課程,對田野考古進行系統總結。

自20世紀70年代起直到80年代,蘇秉琦先生逐步完善他提出的區系類型理論,對全國的考古類型學研究產生了廣泛而深入的影響。20世紀80年代以來,我國田野考古越來越注意同相關學科的結合,現代科技手段和研究內容已經深入到田野考古中的各個環節,為田野考古學帶來了勃勃生機。

田野考古發掘

田野發掘是田野考古最重要和最常見的基本方法。發掘之前,要根據發掘目的與相關學科的工作人員一道設計技術路線,使學術目的明確、方案切實可行。最常見的田野發掘有遺址發掘和墓葬發掘兩大類[2]。遺址的具體發掘方法為「探方」法,即把發掘區劃分為若干相等的正方格———「探方」,探方內的土層以土質(松、軟、硬),土色(各種顏色)和結構(含沙量等)劃分為不同的文化層,按照先上後下的順序依次發掘。探方中每層下出現的各類遺蹟如灰坑、房基、窖穴道路等,按照從晚到早的原則逐一清理。發掘時對各種遺物如石器骨器陶器蚌器石頭人類遺骸動物骨骼以及測年的木炭樣品等都要收集。墓葬發掘,首先確認墓葬被埋在哪層土層之下,弄清墓葬的形制、結構,仔細清理葬具、屍骨和隨葬品

視頻

田野考古學 相關視頻

世界十大田野考古發現,陝西神木石茆遺址,神秘的斷壁殘垣古城
徐水大辛莊田野考古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