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癲癇發作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於 2022年8月25日 (四) 13:12 由 Maintenance script對話 | 貢獻 所做的修訂 (rollbackEdits.php mass rollback)
(差異) ←上個修訂 | 最新修訂 (差異) | 下個修訂→ (差異)
前往: 導覽搜尋

癲癇發作是指因腦部神經無異常過度超同步化放電所造成的一過性症狀和(或)體徵。由於異常放電大腦中的起源部位不同以及傳播通路不同,癲癇發作的臨床表現多種多樣,可以是運動、感覺、認知、精神或自主神經,並伴有或不伴有意識或者警覺程度的變化。[1]

症狀起因

特發性癲癇

又稱原發性癲癇,是指依靠目前的科學技術和檢測手段不能發現患者的腦部有可以導致癲癇發作的結構變化或代謝改變的基礎,可能與遺傳因素有關。

症狀性癲癇

感染

各種細菌性腦膜炎腦膿腫肉芽腫病毒性腦炎,以及腦寄生蟲病,如腦囊蟲病血吸蟲病弓形蟲病等,在我國北方以腦囊蟲病多見。

顱腦損傷

顱腦損傷如凹陷性骨折、硬腦膜撕裂腦外傷腦內出血、顱腦手術等損傷後幾周內即可能產生癇性發作。

顱腦腫瘤

在成年期開始發作的症狀性癲癇中,除損傷外,幕上腫瘤也是常見原因;尤其是生長於額葉以及中央回皮質附近的少突膠質細胞瘤、腦膜瘤、星形細胞瘤、轉移癌腫等。[2]

腦血管病

腦血管病後癲癇多見於中老年人,如腦栓塞、腦血栓形成和多發性腔隙梗死腦出血等;腦血管畸形和蛛網膜下腔出血因發病年齡較輕,所以產生癲癇時年齡較輕。高血壓腦病也可能伴有癲癇發作。

先天性畸形

如染色體畸變、先天性腦積水、小頭畸形、肼胝體發育不全、腦皮質發育不全等。

產前期和圍生期疾病

產傷是嬰兒期症狀性癲癇的常見病因。在分娩時造成的腦挫傷、水腫、出血和梗死等可導致局部腦病變,將來可能形成癇性放電灶。腦性癱瘓患者也常伴發癲癇。

其他

如高熱驚厥後遺症,尤其是嚴重和持久的高熱驚厥;鉛、汞、一氧化碳、乙醇、番木鱉、異煙肼等中毒;全身性疾病如妊娠高血壓綜合徵、尿毒症等,均能引致癲癇;營養、代謝性疾病,兒童的佝僂病也可伴有癲癇;胰島細胞瘤所致低血糖,糖尿病、甲狀腺功能亢進、甲狀旁腺功能減退,維生素B缺乏症等均可產生髮作;以及變性疾病如結節硬化病、Alzheimer病等。[3]

常見疾病

原發性癲癇細菌性腦膜炎腦膿腫肉芽腫病毒性腦炎腦寄生蟲病凹陷性骨折硬腦膜撕裂腦外傷腦內出血顱腦手術損傷少突膠質細胞瘤腦膜瘤星形細胞瘤轉移癌腫腦栓塞、腦血栓形成多發性腔隙梗死腦出血染色體畸變先天性腦積水小頭畸形肼胝體發育不全腦皮質發育不全高熱驚厥後遺症、中毒等。[4]

診斷

癲癇診斷要依據詳細的病史,因此病史採集和臨床檢查在癲癇診斷方面是極為重要的。由於癲癇類型繁多、病因複雜,更需力求詳盡。因為在許多癲癇發作中,患者當時意識不清,事後不能回憶,所以不僅對患者的病史重視,而且對於目睹者了解整個發作過程更為重要。詢問病史時應注意發作時有無誘發因素如疲勞,飢餓,便秘,飲酒,情感衝動,生氣,着急,發作時當時環境發作時程,有無肢體抽搐和其大致的順序,有無外傷,尿便失禁,發作頻率,持續時間,間隔時間,有無怪異行為和精神失常,有無用藥物治療,所用藥物、用藥規律否、用量和用法是什麼效果如何等。

對於兒童患者應注意詢問母親懷孕期間有無感染,分娩時有無產傷及顱腦外傷,小兒有無高熱驚厥,有無感染如各種細菌性腦膜炎、病毒性腦炎,以及腦寄生蟲病,如腦囊蟲病,患者的家族史和患者幼年病史。

對於成年人應注意詢問顱腦外傷史、腦血管病史、感染史、寄生蟲感染史、其他部位腫瘤史、中毒史及有無其他神經系統疾病。

鑑別診斷

癲癇的分類

1、部分性發作

(1)單純部分性發作,不伴意識障礙

  1. 有運動症狀者如局限性運動性發作, Jackson癲癇,旋轉性發作,姿勢性發作,發音性發作。
  2. 有體覺或特殊感覺症狀者如體覺性發作、視覺性發作、聽覺性發作、嗅覺性發作味覺性發作、眩暈性發作等。
  3. 有植物神經症狀者,如胃氣上升感嘔吐、多汗、蒼白潮紅、腸鳴、豎毛、瞳孔放大、尿便失禁等。
  4. 有精神症狀者,如言語障礙性發作,記憶障礙發作(常見為似曾相識感,即對生疏事物感到曾經經歷;似不相識感即對熟悉事物感到陌生)情感性發作,錯覺性發作、複合幻覺性發作。

(2)複雜部分性發作伴有意識障礙

  1. 先有單純部分性發作,如僅有意識障礙,有自動症。
  2. 開始即有意識障礙,僅有意識障礙和有自動症。
  3. 部分性發作發展成全面性發作.

這可能表現為強直—陣攣性發作、強直性發作,或陣攣性發作。如單純部分性發作繼發全面性發作,複雜部分性發作繼發全面性發作,單純部分性發作發展成複雜部分性發作,然後繼發全面性發作。

全面性發作

失神發作以意識障礙為主,如

  1. 典型失神發作,又稱小發作僅有意識障礙,可伴有輕微陣攣成分、無張力成分、強直成分、自動症或植物神經症狀。
  2. 不典型失神發作。

肌陣攣發作

突然、短暫、快速的肌收縮。可遍及全身,也可限於面部、軀幹、肢體或個別肌群。可單個發生,但以快速重複發作常見。晨醒和將睡時最常發生;自主動作也能誘發。

強直性發作

全身進入強直性肌痙攣。肢體直伸,頭眼偏向一方或後抑;軀幹的強直造成角弓反張。常伴有植物神經症狀如蒼白、潮紅、瞳孔放大等。

強直一陣攣發作

又稱大發作,以意識喪失和全身抽搐為特徵。發作可分為強直期、陣攣期、驚厥後期三期。

陣攣性發作

和上一種區別,僅有重複的全身陣攣頻率逐漸變慢而強度不變,驚厥後期一般較短。腦電圖見快活動慢波,偶有棘-慢波。這種發作偶然引致強直-陣攣發作,形成陣攣-強直-陣攣發作。

未分類的發作

鑑別診斷

暈厥

為腦部全面性血流灌注不足所致。有短暫的意識障礙,偶然伴發兩上肢的短促陣攣。需要和各種失神發作鑑別。血管迷走性暈厥前大多有情感刺激或疼痛刺激史。由於靜脈回流減少的暈厥大多在持久站立、脫水、出血、或排尿、咳嗽時出現。直立性低血壓暈厥大多突然起立時發生。心源性暈厥多見於用力或奔跑時。暈厥在發生前一般先有頭昏、胸悶黑蒙等症狀,意識和體力的恢復較緩慢不似失神發作的突然發生,恢復較快。

在6個月至6歲年齡的兒童有時會在大哭之後伴隨屏氣而引起暈厥。此時有意識喪失,肢體的輕度抽動或短時的強直暈厥前有明顯的窒息和發鉗。當屏氣暈厥頻繁地發生,暈厥後意識喪失時間長,窒息和意識喪失在大哭後立即出現,強直和驚厥症狀有逐漸加重趨勢。

短暫性腦缺血發作

為腦局部血流灌注不足所致的短暫功能失常。表現為突然發作的局灶性症狀和體徵,大多持續數分鐘至數小時,大多在24h內完全恢復,可反覆發作。基底動脈系統的TIA發作常見症狀為眩暈、眼震、復視、感覺和運動症狀和征,少見的症狀有一過性記憶喪失,幻覺,行為異常和短暫意識喪失,以及跌倒發作。TIA常見於中、老年患者;並有明顯腦血管疾病徵象,腦電圖正常有助於與癲癇鑑別。

偏頭痛

可反覆發作,往往伴有視覺症狀,有時也有局灶體徵。在4歲到青春期兒童中常易發生。偏頭痛時常伴有植物神經系統的症狀如面色蒼白、瞳孔散大及視覺症狀。青年女性常發生基底動脈性偏頭痛,頭痛為雙側性、伴有眩暈、共濟失調、雙眼視物模糊或眼球運動障礙,腦電圖亦可有枕區的棘波。

假性發作

又稱精神性發作。若癲癇患者同時有之則存在診斷困難。發作常為心情緊張或暗示所導致;運動症狀在全身抽搐中並不同步、對稱。假性發作有強烈的自我表現精神刺激史,發作哭叫、出汗閉眼、睜眼乃為其特點。但確切診斷常需電視監護。

睡眠紊亂

在自然睡眠中有時會出現反覆的陣發性發作樣的症狀,也可能伴有一些自動症,發作期間患者也許對環境失去反應亦可能不記得發作時的情景。常見的有如下幾種情況須與癲癇相鑑別:

發作性睡病

發作性睡病是一種原因不明的睡眠障礙,有幾種不同的表現形式,包括猝倒症,睡癱症、入睡時幻覺和不可抗拒的睡意,也稱發作性睡病四聯症。起病年齡以10~20歲為最多,少數患者有腦炎或顱腦損傷史,個別有家族史。

夜驚(夢恐症)

表現為睡眠中的發作性騷動喊叫,伴有植物神經徵象,如心跳,呼吸加速和出汗,以及強烈的恐懼焦慮感和窒息感,偶然伴有幻覺。多見於3~7歲兒童,多在發熱時出現,每次發作1~2min晨醒後一般無記憶。兒童也可同夢遊並存大多在成長後自愈。

成年人有此症則多有精神障礙。

夢遊症

是一種睡眠中的自動動作。兒童多見,成人後自發痊癒。成人出現則常伴有精神疾患。夢遊具有戲劇性,夢遊時患兒常常呈迷睡狀態,睜眼緩慢的遊走,對環境有簡單的反應能力,有部分意識行為,無主動交流,能夠被叫回床上或自己回床上睡覺。每次發作持續約數分鐘,事後無記憶。

睡中磨牙

為睡眠中咬肌的節律性收縮,伴有身體轉動和心率加速。常有家族史。

夜間肌陣攣

為睡眠中重複性下肢收縮,每夜可達數百次,表現為一側或雙側腿部迅速抽動,每次抽動持續15~45s,每20s可有一次抽動,在睡眠II期多見,目睹患者抽動情況有助於與癲癇發作鑑別。

檢查

體格檢查

小兒應注意有無智力障礙,有無先天性腦積水、小頭畸形、胼胝體發育不全、腦皮質發育不全及心臟情況、手足抽搐傾向、皮膚和皮下結節等。成年人除檢查神經系統症狀和體徵外,還應檢查全身情況,如腫瘤、感染、外傷、妊娠高血壓綜合徵、尿毒症、營養代謝性疾病等。

實驗室檢查

腦電圖

對癲癇的診斷有重要意義。腦電圖的檢查還有助於癇性發作的分類,如全身強直-陣攣發作主要表現為散在或連續的棘波節律,失神主要為3次/秒棘波綜合波,且雙側對稱同步。嬰兒痙攣症表現為高幅節律,精神運動性發作常在顳葉部尤其是前顙部出現棘波發放。腦電圖檢查有助於癲癇病灶的確定。

定量藥物腦電圖

根據藥物對腦電活動影響和不同,進行定量腦電圖的研究。

器械檢查=

腦CT檢查

CT掃描結果大致為:腦萎縮腦腫瘤腦炎腦寄生蟲病腦血管畸形腦梗死交通性腦積水、顳葉內側疝、肼胝體畸形、腦軟化灶、腦鈣化灶等。

腦MRI檢查

對於癲癇患者腦CT正常而腦MRI卻發現了[[腫瘤\\和寄生蟲,MRI還有助於脫髓鞘及其他的腦白質疾病診斷。

正電子發射斷層掃描(PET)

能從多種角度測量癲癇患者腦的局部代謝和血流。藉助於放射性核素標記碳、、氟來進行生理項目的測定。並且可以測定疾病不同階段的病理變化,可以在組織尚未發生結構改變之前,提供組織病理變化的情況。

單光子發射斷層掃描(SPECT)

在癲癇發作時腦的局部血流灌注減低, SPECT有助於發現癲癇灶。

治療

病因治療

有明確病因者應行病因治療,如低血糖、低血鈣等應糾正相應的代謝紊亂,對顱內占位性病變首先考慮手術治療等。

藥物治療

除少部分的癲癇病人適合手術治療外,其餘絕大部分病人需長期藥物治療,甚至終身服藥。因此,用藥前應向患者及其家屬交待清楚,以確保其合作。目前常用的抗癲癇藥物有:苯妥英鈉、卡馬西平、苯巴比妥、撲癇酮、丙戊酸鹽、乙琥胺;抗癲癇新藥包含:托吡酯、加巴噴汀、拉莫三嗪、非氨酯、氨己烯酸。

手術治療

先後用2種一線抗癲癇藥在達到最大耐受劑量、2年以上正規單藥治療均失敗後,如再經過一次正規的聯合治療也不見效者被稱為難治性癲癇,其中部分患者手術治療可能有效。手術是否成功的關鍵是致痛灶的確定,目前常用皮質腦電圖和立體定向腦電圖來確定致痛灶。手術方式包括:

  1. 病灶切除術。
  2. 顳葉部分切除術。
  3. 體切斷術。
  4. 立體定向毀損術。
  5. 迷走神經刺激術。
  6. 多軟腦膜下橫切術。

(四)癲癇持續狀態的治療

癲癇持續狀態包括2種情況,一種是指癲癇連續多次發作,在發作間隙期意識未能恢復者,另一種是指一次癲癇發作持續30分鐘以上者。任何一種癲癇發作類型都可以產生癲癇持續狀態,但臨床上常見的為全身性強直一陣攣性發作持續狀態,又稱驚厥性全身癲癇持續狀態,是神經科常見的急診之一,若處理不及時,輕者可造成不可逆性腦損害,重者危及生命。

一般治療

首先要保持呼吸道通暢,必要時作氣管切開,注意給氧和防護,置病人於心電、血壓、呼吸監護下,定時進行血氣、血化學分析。控制呼吸道感染,糾正酸中毒,維持電解質平衡,尋找誘發癲癇持續狀態的原因並予消除。

控制發作

癲癇持續狀態可能導致腦缺氧性損害,如腦水腫,後者反過來又使癲癇發作難以控制。因此,迅速控制發作是治療的關鍵。以下藥物可酌情選用:安定、苯妥英鈉、異戊巴比妥鈉、水合氯醛、副醛、利多卡因、硫噴妥鈉、乙醚吸入麻醉等。

維持治療

經上述處理癲癇發作控制後,應立即使用長效抗癲癇藥物。

妊娠與抗癲癇治療

孕婦如規則服用抗癲癇藥物,避免誘發因素如睡眠不足、情感衝動等情況,則妊娠對癲癇發作影響不大。但妊娠期間常見血藥濃度降低,主要為增加藥量相對不足、代謝加快、腎臟排泄增多所致。孕婦應每月監測血藥濃度,酌情加大劑量。妊娠期間如強直一陣攣性發作不能控制,建議終止妊娠。鑑於丙戊酸致神經管發育畸形比率較高,建議妊娠患者最好服用卡馬西平或苯巴比妥。對於多年未發作的病人,根據以往發作的症狀決定減量或停藥。

預後

癲癇是一種發病率高、病程長、類型繁多的疾病,嚴謹而科學的管理,合理而靈活的治療手段,將會使療效有一個大的改觀。

預防措施

提倡優生優育

癲癇患者擇偶時,應避免與有癲癇家族史的人結婚,禁止近親結婚,禁止男女雙方均有原發性癲癇病史的患者結婚。癲癇患者所生第一胎為癲癇患兒,不要生第二胎,女性患者如果有明確的遺傳史,應儘量禁止生育。

女性要注意孕期保健

女性懷孕後,不要盲目服藥,如果患病,一定要在醫生的指導下謹慎用藥。不要過多接觸射線,各種射線對胎兒均有引起先天發育缺陷的可能,故孕期女性儘量避免在高輻射環境下工作生活。要防止孕期各種病毒、細菌感染,定期進行產前檢查,如果B型超聲檢查發現胎兒發育明顯異常,應及時終止妊娠,如發現胎兒臍帶繞頸,應及時行剖宮產。分娩時儘量減少胎兒缺氧、窒息、產傷,儘量避免使用產鉗、胎兒吸引器,這些助產器常會導致嬰兒顱內出血、腦損傷,遺留導致癲癇的隱患。

對於小兒(4個月~5歲)

應避免感冒、扁桃體炎肺炎及驚嚇導致的發熱,如體溫超過正常3℃左右,應及時對症處理,避免發生熱性驚厥,因熱性驚厥反覆發作,可造成腦組織缺氧,產生繼發性腦損傷,這是癲癇發生的病理基礎。

積極預防和治療各種顱內感染

如各種腦炎腦膜炎等,上述疾病導致大腦皮層炎症和水腫,引起癲癇發作。後遺症期由於腦實質內瘢痕形成和腦膜粘連,也能導致癲癇發作,所以顱內感染應早期診斷,積極治療,減少後遺症和併發症的發生。

注意人身及交通安全

防止顱腦外傷導致的外傷性癲癇,昏迷時間越長,腦實質損傷越重,發生率越高。如急性期顱內血腫壓迫,腦實質損傷後水腫導致的顱內高壓,都可導致癲癇發作,顱腦手術後的損傷、腦挫裂傷後腦萎縮導致大腦供血不足,腦細胞功能紊亂,發生癲癇。

預防和治療腦寄生蟲病

隨着社會的發展,衛生狀況的改善,腦寄生蟲病引起的癲癇有所減少,此病主要流行於我國華北、東北、雲南等地、由於吃了被蟲卵污染的食物或水源,使蟲卵進入體內,隨血循環寄生於大腦皮層,引起癲癇發作。

預防和治療糖尿病

定期檢查血糖,使血糖維持在正常範圍,糖尿病患兒一定要堅持長期治療,因為低血糖高血糖非酮症高滲性昏迷、酮症酸中毒都可引起癲癇發作。

積極治療原發病

一旦癲癇發作,應查明病因,積極治療原發病,配合抗癲癇藥才能取得更好的療效。

日常護理

癲癇持續狀態護理

  1. 保持呼吸道通暢:立即平臥頭側位,解開衣領,及時清除口腔分泌物,給氧。給予氣管插管,呼吸機輔助通氣。
  2. 安全防護:在患者上下臼齒之間墊開口器或牙墊,防止舌咬傷。禁止向患者強行灌水餵藥及暴力按壓抽搐肢體,以免窒息、吸入性肺炎骨折、脫日等情況發生。躁動患者放置保護性床檔,必要時給予適當約束,以防自傷、誤傷、傷人、毀物等。
  3. 用藥護理:遵醫囑用藥,靜脈給予地西泮或苯巴比妥鈉等藥物控制發作,使用脫水劑防止腦水腫。
  4. 病情監測:專人護理,評估發作經過、時間及主要表現等,嚴密監測呼吸、血壓、心電圖及血電解質酸鹼平衡情況,觀察發作停止後患者意識是否完全恢復,有無頭痛、疲乏及行為異常等。

飲食管理

易消化、富營養軟食,多吃蔬菜、水果,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少量多餐,不宜過飽。戒煙酒。發作後未清醒的患者應禁止從口進食。

用藥護理

抗癲癇藥物宜飯後服用,服藥期間監測肝功能、血常規及抗癲癇藥物血藥濃度,觀察藥物療效及不良反應,避免與異煙肼、利多卡因、氨茶鹼或抗抑鬱藥同時使用。

安全護理

發作間歇期應給患者創造安全、安靜的環境,清除床旁危險物品,必要時床欄保護。避免患者單獨活動,出現先兆症狀應立即臥床休息。避免用口表測溫。

視頻

急救:癲癇發作,需要做的就這麼簡單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