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鼠(诗经)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相鼠(诗经)
【原文】
相鼠有皮①, 人而无仪②。
人而无仪, 不死何为?
相鼠有齿, 人而无止③ 。
人而无止, 不死何俟④?
相鼠有体, 人而无礼。
人而无礼, 胡不遄死⑤?
【注释】
①相:察看。
②仪:礼仪。
③止:节制。
④俟(si):等待。
⑤遄(chuon):迅速。
【译文】
看那老鼠都有皮, 做人怎不讲礼仪。
要是做人没礼仪, 为何不死还活着?
看那老鼠有牙齿, 做人怎不讲节制。
要是做人没节制, 不死还想等什么?
看那老鼠有肢体, 做人怎能不讲礼。
要是做人不讲礼, 为何不去快快死?
【读解】
鼠辈是丑陋的,令人厌恶的。中国人想出了众多词语来表达对鼠辈的厌恶感,比如贼眉鼠眼, 鼠头鼠脑,鼠目寸光,老鼠过街人人喊打等等。可见老鼠是为人所不齿的。
用老鼠来说明讲礼仪守规矩的重要,把最丑的丑类同要庄严 对待的礼仪相提并论,是极而言之。强烈的反差可以造成使人震 惊的效果,而且还有一层特殊的幽默色彩,仿佛是告诉人们:你 看看,你看看,连鼠辈这么丑陋的东西看上去都像模像样,形容 虽然偎琐,可也是皮毛俱全啊!瞧它的小样儿,有胳膊有腿,有 鼻子有眼睛,竟也无可挑剔!于是,鼠辈就成了一面镜子,让不 讲礼貌、不守礼仪的人从鼠身上照见自己。
把人同老鼠相比损是损了一点,但突出强调了人之为人的价 值和尊严。中国人看重的人的价值和尊严,是仁义道德、礼仪廉 耻;同西方人看重的人本主义和理性精神大有区别。我们几千年 的文明礼仪之邦,正是以此作为立国立家做人的根本的。[1]
简介
《诗经》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它汇集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期五百多年间的诗歌三百零五篇。〈诗经〉在先秦叫做〈诗〉,或者取诗的数目整数叫《诗三百》,本来只是一本诗集。从汉代起,儒家学者把《诗》当作经典,尊称为《诗经》,列入“五经”之中,它原来的文学性质就变成了同政治、道德等密切相连的教化人的教科书,也称“诗教”。[2]
《诗经》中的三百零五篇诗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风”的意思是土风、风谣,也就是各地方的民歌民谣。“风”包括了十五个地方的民歌,即“十五国风”,共一百六十篇。“雅”是正声雅乐,是正统的宫廷乐歌。“雅”分为“大雅”(用于隆重盛大宴会的典礼—)和“小雅”(用于一般宴会的典礼),一共有一百零五篇。“颂”是祭祀乐歌,用于宫廷宗庙祭祀祖先,祈祷和赞颂神明,现存共四十篇。《诗经》的三百零五篇诗歌,广泛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内容涉及政治、经济、伦理、天文、地理、外交、风俗、文艺各个方面,被誉为古代社会的人生百科全书,对后世产生过深远的影响。[3]
《诗经》编辑成书的年代约在春秋后期,据说孔子曾经删定过〈诗经〉。到汉代,传授《诗经》的有四家。齐国辕固所传的《诗》叫《齐诗》,鲁国申培所传的《诗》叫《鲁诗》,燕国韩婴所传的《诗》叫《韩诗》,鲁国毛亨所传的《诗》叫《毛诗》。东汉时,《毛诗》得到了官方和学者们的认同,逐渐盛行,齐、鲁、韩三家《诗》逐渐衰落以至亡佚。现在我们见到的《诗经》,就是毛亨传下来的,我们这里选录的《诗经》,原文主要依据清代阮元校订的《十三经注疏》,并广泛参考了其他研究《诗经》的专著。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