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眼斑冢雉

眼斑冢雉

图片来自getit01

眼斑冢雉(英文名:Malleefowl,学名:Leipoa ocellata)是一种体型矮壮的澳大利亚陆栖鸟,与眷养的鸡只大小差不多,因与其有远亲关系。其筑巢土堆由雄雉所造,雌雉产孵化完成后离巢,雏雉缺乏照顾。

目录

简介

眼斑冢雉是鸡形目冢雉科斑眼冢雉属的鸟类。分布在澳新界:西澳大利亚西南部至新南威尔士州中东部(澳大利亚南部)。[1]是澳洲一种粗壮的鸟类,约有家鸡的大小,有时也称“锦鸡”。它们栖息在南澳洲半干旱的小桉树丛林,但目前只馀下三个分隔的群落,包括墨累河及马兰比吉河盆地、辛普森沙漠以西及西澳洲州的西南角边缘。 冢雉和麻雀燕子的名称类似,它们并不是一种生物,而是鸡形目、冢雉科下所有鸟类的总称,冢雉共有20多种,生活东南亚国家大洋洲部分地区。虽然长得像雉鸡,其实它们和鸡的亲缘非常远。之所以叫做冢雉,跟它们挖坟一样的生殖方式密切相关。[2]

行为

它是一种生性害羞、有高度警觉性独行的鸟类,平常不会飞行,只有在惊讶或被追赶时为了逃避危险才飞到上。虽然非常活跃,但人们很少看到它们的足迹,当受到干扰时会僵立不动。它们有许多策略来逃避掠食者,错综复杂的羽毛图案,保护使之隐形,悄无声息地迅速消失在灌木丛中。冢雉的雏鸟出生之后需要自己从里钻出来,此时父母早已不知去向,雏鸟只能自学成才独自生活

繁殖

雄雉造巢

眼斑冢雉常是成对占据了一块领土,但通常又是分开栖息和觅食];在天,雄雉会选择一块地面,通常是矮小的矮树之间的一个小空地,并在沙地中刮下约 3米(9.8 英尺)宽、1 米(3.3 英尺)深的洼地用他的向后耙土。冬末和早,开始收集有机材料来填充,将树、树树皮刮成在洞周围长达 50 m(160 英尺)的堆垛,并将其建造成巢丘,通常上升到地面以上约 0.6 m (2.0 ft)。土堆中的垃圾数量各不相同;主要是子,少部分是其他材料。

雄性通常在第四年建造它们的第一个土墩(或接管现有的土墩),但往往不如老鸟那样令人印象深刻。它们被认为是终生交配,虽然雄性在1年中的9个月里都留在附近保卫巢穴,但可以在其他时间游荡,之后并不一定回到同一个领土。

产卵

雨后,雄性转动并混合材料以促进腐烂挖一个室。雌性有时会协助挖掘室,时间因温度和降而异。雌性通常在 9 月至 2 月之间产卵,前提是降雨量足以开始垫料的有机腐烂。雄性继续维持巢丘,随著季的临近(大概是为了调节温度)逐渐向混合物中添加更多的土壤。雌性冢雉产下两到三到 30 多个大而薄的壳蛋,大部分约 15 个;通常相隔一周左右。每个鸡蛋的重量约为雌性体重的 10%,在一个季节内,她通常会产下自己体重的 250%。离合器尺寸因鸟类和降雨而有很大差异。孵化时间取决于温度,可以在大约 50 天到几乎 100 天之间。

新雏

幼雏冢雉用它们强壮的从卵中挣脱出来,然后仰面躺著抓挠到水面,努力挣扎 5 到 10 分钟,每次长 3 到 15 厘米(1 到 6 英寸),然后在重新开始之前休息一个小时左右。到达水面需要 2 到 15 个小时。小从筑巢材料中跳出来,几乎没有警告,眼睛和喙紧闭,然后立即深呼吸并睁开眼睛,然后一动不动地僵住长达 20 分钟。然后很快从洞里出来,翻滚或蹒跚到土墩的底部,很快就消失在灌木丛中。一个小时之内,就能正常运行;它可以短距离扑腾,两小时内跑得非常快,尽管还没有长出尾羽,但一天之内就可以强劲飞行

幼雏冢雉与成或其他雏鸡没有接触;它们往往一次孵化一只,任何年龄的类除了交配或领土争端外,都会互相忽视。雏雉离开巢丘后很快就会钻入丛林中。1小时内就可以走得很好,2小时就已经走得很快及可飞很短的距离。雏雉不会与其父母或其他雏雉有所接触。

分布和栖息地

他们占据了澳大利亚南部相对肥沃地区边缘的半干旱马利灌木丛,现在它已减少为三个独立的种群:墨累-穆伦比吉盆地,位于辛普森沙漠边缘的斯宾塞湾以西,以及半干旱边缘西澳大利亚肥沃的西南角。

重要鸟类区

BirdLife International已将澳大利亚大陆南部的几个重要鸟类区域确定为对保护眼斑冢雉具有重要意义:
新南威尔士州: 新南威尔士州中部 Mallee、古努、新南威尔士州南部马利。 南澳大利亚: 高勒山脉、口香糖潟湖、皮宾加、里弗兰马利、南约克半岛。 维多利亚: 小沙漠、Murray-Sunset、Hattah 和 Annuello、万当、Wyperfeld、大沙漠和 Ngarkat 澳洲西部: 龙岩、邓恩岩和国王湖、菲茨杰拉德河、霍尔顿、卡拉拉和洛查达、卡伦山、洋红色湖、吉布森山和查尔斯达尔文、耶利里站

保护状况

在国际自然保护联盟红色名录中,被列为易危物种。在其范围内被认为受到威胁。引入红狐的捕食是一个因素,但关键问题是改变灾方案以及持续的破坏和栖息地破碎化。像南方毛鼻袋熊一样,眼斑冢雉特别容易受到气候变化导致的日益频繁和严重的干旱的影响。在欧洲人到来之前,在澳大利亚的大片土地上发现了它们。在 1999 年澳大利亚环境保护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法中被列为易受伤害。它的保护状况随著时间的推移而变化,在澳大利亚也因州而异。

Yongergnow 澳大利亚鹌鹑中心

Yongergnow 澳大利亚 Malleefowl 中心位于西澳大利亚的Ongerup,位于奥尔巴尼和埃斯佩兰斯之间的道路上。该中心于 2007 年 2 月开放,旨在为有关槌禽和该物种保护的教育提供一个焦点。它有一个常设展览和一个大型鸟舍,里面有一对木雕。该中心收集报告的槌禽目击事件。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