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 原图链接
睡眠呼吸暂停综合症常见临床症状 原图链接
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会让眼睛也伤痕累累 原图链接

睡眠呼吸暂停系指睡眠中口和鼻气流均停止10s以上;低通气是指睡眠中呼吸气流幅度较基础水平降低50%以上并伴有血氧饱和度(SO2)下降4%以上。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是指7h睡眠中呼吸暂停及低通气反复发作在30次以上或全夜睡眠期平均每小时呼吸暂停和低通气次数大于或等于5次。[1]

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可分为阻塞型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中枢型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CSAS)和混合型(MSAS)。其中以阻塞型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最常见,国外资料显示成年人中患病率达2%~4%,[2] 被认为是脑卒中、高血压病、冠心病及充血性心力衰竭的危险因素。

病因

呼吸暂停可分为中枢型(胸腹肌无呼吸动作)、阻塞型(胸腹肌尽力作呼吸动作)及混合型(胸腹肌开始无呼吸动作,以后出现并逐渐加强),在此期间均无自主呼吸。常见病因有鼻中隔偏曲鼻息肉、鼻咽部腺样体肥大巨舌症、扁桃体肥大、下颌畸形、慢性阻塞性肺病肺心病、肥胖呼吸困难嗜睡综合征、肢端肥大症、黏液性水肿、高原红细胞增多症、药物性呼吸抑制、延髓灰质炎等。

症状体征

过度日间嗜睡、夜间失眠、鼾声、晨起头痛、性欲及智力减退,持久者可出现心肺功能衰竭症状,甚至猝死。体征可有超重、高血压心律失常肺动脉高压、语音异常、颅内压增高等体征,以及耳鼻喉有阳性发现。

检查

1、实验室检查:清醒时肺功能检查、动脉血气分析以及对CO2刺激产生的通气反应一般均正常。

2、X线头影测量

间接了解气道阻塞部位,但不必要对所有OSAHS病人进行X线头影测量

3、多导睡眠图监测仪(PSG)是诊断OSAHS最重要的方法,它不仅可判断疾病严重程度,还可全面评估患者的睡眠结构,睡眠中呼吸暂停,低氧情况,以及心电、血压的变化。某些情况下借助食道压检测,还可与中枢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相鉴别。单纯依靠患者描述的症状来诊断不够。每一位患者在治疗前、术前和术后,以及治疗后都至少应进行1次PSG检查。PSG检查应在睡眠呼吸实验室中进行至少7h的数据监测。PSG检测的项目包括脑电图、眼电图、颏肌电图、胫前肌电图、心电图、胸腹壁呼吸运动、口鼻气流以及血氧饱和度等。

4、鼻咽纤维镜检查

X线头影测量可在静态下对气道情况作出诊断,而鼻咽纤维镜则偏重于动态诊断。

诊断

根据病史、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辅助检查等,即可确诊。

治疗方案

一、 药物治疗

1、 治疗呼吸控制功能异常的药物

(1)乙酰唑胺:可通过增加动脉血中氢离子浓度来刺激呼吸中枢活动,减少呼吸暂停次数。[3]

(2)孕酮:能兴奋呼吸,对通气不足的OSAHS患者有效,适用于绝经后伴低通气的女性患者。

(3)茶碱类药:静脉应用可刺激通气功能,改善症状。但对OSAHS患者不论短期或长期应用均无明显效果,且影响睡眠质量,应用范围有限。[4]

2、 大脑皮质兴奋剂[5]

(1)多沙普仑:为阿片受体拮抗剂,可减少呼吸暂停的长度。

(2)纳洛酮:可提高血氧饱和度,可能对OSAHS患者有益。

(3)烟碱:可通过刺激上气道肌肉,增加其肌肉收缩性,从而降低上气道阻力,部分减少呼吸暂停次数,但作用时间短。

3、 改善睡眠结构的药物

(1)普罗替林:为一种非成瘾的抗抑郁药,不但可改善OSAHS患者的睡眠结构,减少白天嗜睡,改善夜间缺氧,还可通过刺激上气道肌肉,呼吸中枢及呼吸肌的运动,进而缓解OSAHS患者的病情。[6]

(2)氯丙咪嗪:可通过减少快速眼动睡眠的次数而减少呼吸暂停的频率,减少白天嗜睡及低氧血症。[7]

(3)巴氯芬:为谷氨酸拮抗剂,可改善睡眠质量及通气控制功能。[8]

同时,应注意避免使用抗组胺药物,因其可引起嗜睡,直接导致睡眠窒息发作。禁用镇静,安眠药物,此类药物可降低中枢神经系统兴奋性,加重睡眠呼吸暂停的发作。[9]

4、 改善鼻腔咽部充血的药物 可使用类固醇类和麻黄素类喷雾剂。不宜使用利血平,因其可使鼻黏膜充血,增加上气道阻力,加重OSAHS患者病情。[10]

5、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 对有高血压的OSAHS患者,ACEI不但可以降压,还可减少呼吸暂停次数。[11]

6、 调节神经肌肉的药物 睡眠时Caudal raphe神经元活动减少,投射到舌下和运动三叉核团释放的5-HT就会减少,从而降低咽部扩张肌的兴奋性和颏舌肌的活性,引起睡眠呼吸暂停。因此,对于OSAHS患者,使用5-HT激动剂可能更有意义。[12]

7、 改善胰岛素抵抗的药物 胰岛素抵抗是呼吸暂停发生的重要因素。研究表明,应用二甲双胍可使睡眠呼吸暂停指数恢复到基线水平。[13]

8、 特殊病因治疗

(1)原发性甲状腺功能减退:此类OSAHS患者应用甲状腺素替代治疗后,大部分呼吸紊乱得到好转。[14]

(2)巨舌症:可使用溴隐亭。[15]

迄今为止,虽然治疗OSAHS的药物疗效尚不十分令人满意,但在OSAHS基础病理生理研究的指导下,相信能够找到针对特异受体的更加有效地治疗药物。

二、 一般治疗 减肥对OSAHS患者常有明显效果; [16]改变仰卧位睡眠为侧卧位;戒烟酒等。

三、 气道正压通气治疗

(1)经鼻持续气道正压(CPAP)通气:是目前国内外应用最广泛、安全性最高的无创治疗手段。[17]它可保证上气道扩张,较好预防睡眠时呼吸暂停,疗效高达90%~95%。[18]

(2)双水平气道正压通气(BiPAP):能分别对吸气和呼气相提供不同水平的正压辅助通气。

(3)自动调节持续气道正压通气(auto-CPAP):可自动调节并输出病人实际需要的治疗压力。[19]

四、 口腔内矫治器 目前常用的有下颌前移器、舌作用器、软腭作用器等。[20]它可使睡眠时呼吸暂停或低通气有一定程度减少,改善血氧饱和度并提高睡眠质量,是近年来发展起来治疗OSAHS的新技术。[21]

五、 手术治疗 可改善上气道阻塞及纠正先天异常。目前较常用的有:

(1)悬雍垂腭咽成形术(UPPP);

(2)鼻甲肥大、鼻息肉切除术;

(3)舌成形术;

(4)下颌骨前移术;

(5)舌骨手术;

(6)气管切开术等。[22]

视频

3D医学视频睡眠呼吸暂停

慎防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

打呼噜和睡眠呼吸暂停的产生机理 影响睡眠的罪魁祸首(健康界网站)

动画模拟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治疗手术过程

参考资料

  1. 王吉耀. 内科学.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年. ISBN 9787117044585. 
  2. 陈灏珠. 实用内科学.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年. ISBN 9787117065955. 
  3. 孙志庭.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的治疗. 中国社区医师. 2002, 18 (19): 20. 
  4. 梁大华. 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的治疗. 广西医学. 2001, 23 (4): 815. 
  5. 梁大华. 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的治疗. 广西医学. 2001, 23 (4): 815. 
  6. 梁大华. 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的治疗. 广西医学. 2001, 23 (4): 815. 
  7. 孙志庭.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的治疗. 中国社区医师. 2002, 18 (19): 20. 
  8. 李敏.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的药物治疗进展. 国际呼吸杂志. 2007, 27 (17): 1326-1327. 
  9. 吴文栩.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的治疗及护理进展. 护理研究. 2000, 14 (4): 152. 
  10. 吴文栩.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的治疗及护理进展. 护理研究. 2000, 14 (4): 152. 
  11. 梁大华. 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的治疗. 广西医学. 2001, 23 (4): 815. 
  12. 李敏.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的药物治疗进展. 国际呼吸杂志. 2007, 27 (17): 1326-1327. 
  13. 李敏.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的药物治疗进展. 国际呼吸杂志. 2007, 27 (17): 1326-1327. 
  14. Ashish J,Surendra KS,Nikhil T; 等. Thyroxine replacement therapy reverses sleep-disordered breathing in patients with primary hypothyroidism. Sleep Med. 2006, (7): 55-61. 
  15. 孙志庭.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的治疗. 中国社区医师. 2002, 18 (19): 20. 
  16. 陈灏珠. 实用内科学.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年. ISBN 9787117065955. 
  17. 梁大华. 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的治疗. 广西医学. 2001, 23 (4): 815. 
  18. 陈灏珠. 实用内科学.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年. ISBN 9787117065955. 
  19. 梁大华. 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的治疗. 广西医学. 2001, 23 (4): 815. 
  20. 梁大华. 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的治疗. 广西医学. 2001, 23 (4): 815. 
  21. 王吉耀. 内科学.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年. ISBN 9787117044585. 
  22. 孙志庭.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的治疗. 中国社区医师. 2002, 18 (19):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