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睡眠呼吸暫停綜合徵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阻塞性睡眠呼吸暫停綜合徵(osa) 原圖鏈接
睡眠呼吸暫停綜合症常見臨床症狀 原圖鏈接
睡眠呼吸暫停綜合徵會讓眼睛也傷痕累累 原圖鏈接

睡眠呼吸暫停系指睡眠中口和鼻氣流均停止10s以上;低通氣是指睡眠中呼吸氣流幅度較基礎水平降低50%以上並伴有血氧飽和度(SO2)下降4%以上。睡眠呼吸暫停綜合徵是指7h睡眠中呼吸暫停及低通氣反覆發作在30次以上或全夜睡眠期平均每小時呼吸暫停和低通氣次數大於或等於5次。[1]

睡眠呼吸暫停綜合徵可分為阻塞型睡眠呼吸暫停低通氣綜合徵(OSAHS)、中樞型睡眠呼吸暫停綜合徵(CSAS)和混合型(MSAS)。其中以阻塞型睡眠呼吸暫停低通氣綜合徵(OSAHS)最常見,國外資料顯示成年人中患病率達2%~4%,[2] 被認為是腦卒中、高血壓病、冠心病及充血性心力衰竭的危險因素。

病因

呼吸暫停可分為中樞型(胸腹肌無呼吸動作)、阻塞型(胸腹肌盡力作呼吸動作)及混合型(胸腹肌開始無呼吸動作,以後出現並逐漸加強),在此期間均無自主呼吸。常見病因有鼻中隔偏曲鼻息肉、鼻咽部腺樣體肥大巨舌症、扁桃體肥大、下頜畸形、慢性阻塞性肺病肺心病、肥胖呼吸困難嗜睡綜合徵、肢端肥大症、黏液性水腫、高原紅細胞增多症、藥物性呼吸抑制、延髓灰質炎等。

症狀體徵

過度日間嗜睡、夜間失眠、鼾聲、晨起頭痛、性慾及智力減退,持久者可出現心肺功能衰竭症狀,甚至猝死。體徵可有超重、高血壓心律失常肺動脈高壓、語音異常、顱內壓增高等體徵,以及耳鼻喉有陽性發現。

檢查

1、實驗室檢查:清醒時肺功能檢查、動脈血氣分析以及對CO2刺激產生的通氣反應一般均正常。

2、X線頭影測量

間接了解氣道阻塞部位,但不必要對所有OSAHS病人進行X線頭影測量

3、多導睡眠圖監測儀(PSG)是診斷OSAHS最重要的方法,它不僅可判斷疾病嚴重程度,還可全面評估患者的睡眠結構,睡眠中呼吸暫停,低氧情況,以及心電、血壓的變化。某些情況下藉助食道壓檢測,還可與中樞性睡眠呼吸暫停綜合徵相鑑別。單純依靠患者描述的症狀來診斷不夠。每一位患者在治療前、術前和術後,以及治療後都至少應進行1次PSG檢查。PSG檢查應在睡眠呼吸實驗室中進行至少7h的數據監測。PSG檢測的項目包括腦電圖、眼電圖、頦肌電圖、脛前肌電圖、心電圖、胸腹壁呼吸運動、口鼻氣流以及血氧飽和度等。

4、鼻咽纖維鏡檢查

X線頭影測量可在靜態下對氣道情況作出診斷,而鼻咽纖維鏡則偏重於動態診斷。

診斷

根據病史、臨床表現、實驗室檢查、輔助檢查等,即可確診。

治療方案

一、 藥物治療

1、 治療呼吸控制功能異常的藥物

(1)乙酰唑胺:可通過增加動脈血中氫離子濃度來刺激呼吸中樞活動,減少呼吸暫停次數。[3]

(2)孕酮:能興奮呼吸,對通氣不足的OSAHS患者有效,適用於絕經後伴低通氣的女性患者。

(3)茶鹼類藥:靜脈應用可刺激通氣功能,改善症狀。但對OSAHS患者不論短期或長期應用均無明顯效果,且影響睡眠質量,應用範圍有限。[4]

2、 大腦皮質興奮劑[5]

(1)多沙普侖:為阿片受體拮抗劑,可減少呼吸暫停的長度。

(2)納洛酮:可提高血氧飽和度,可能對OSAHS患者有益。

(3)煙鹼:可通過刺激上氣道肌肉,增加其肌肉收縮性,從而降低上氣道阻力,部分減少呼吸暫停次數,但作用時間短。

3、 改善睡眠結構的藥物

(1)普羅替林:為一種非成癮的抗抑鬱藥,不但可改善OSAHS患者的睡眠結構,減少白天嗜睡,改善夜間缺氧,還可通過刺激上氣道肌肉,呼吸中樞及呼吸肌的運動,進而緩解OSAHS患者的病情。[6]

(2)氯丙咪嗪:可通過減少快速眼動睡眠的次數而減少呼吸暫停的頻率,減少白天嗜睡及低氧血症。[7]

(3)巴氯芬:為穀氨酸拮抗劑,可改善睡眠質量及通氣控制功能。[8]

同時,應注意避免使用抗組胺藥物,因其可引起嗜睡,直接導致睡眠窒息發作。禁用鎮靜,安眠藥物,此類藥物可降低中樞神經系統興奮性,加重睡眠呼吸暫停的發作。[9]

4、 改善鼻腔咽部充血的藥物 可使用類固醇類和麻黃素類噴霧劑。不宜使用利血平,因其可使鼻黏膜充血,增加上氣道阻力,加重OSAHS患者病情。[10]

5、 血管緊張素轉化酶抑制劑(ACEI) 對有高血壓的OSAHS患者,ACEI不但可以降壓,還可減少呼吸暫停次數。[11]

6、 調節神經肌肉的藥物 睡眠時Caudal raphe神經元活動減少,投射到舌下和運動三叉核團釋放的5-HT就會減少,從而降低咽部擴張肌的興奮性和頦舌肌的活性,引起睡眠呼吸暫停。因此,對於OSAHS患者,使用5-HT激動劑可能更有意義。[12]

7、 改善胰島素抵抗的藥物 胰島素抵抗是呼吸暫停發生的重要因素。研究表明,應用二甲雙胍可使睡眠呼吸暫停指數恢復到基線水平。[13]

8、 特殊病因治療

(1)原發性甲狀腺功能減退:此類OSAHS患者應用甲狀腺素替代治療後,大部分呼吸紊亂得到好轉。[14]

(2)巨舌症:可使用溴隱亭。[15]

迄今為止,雖然治療OSAHS的藥物療效尚不十分令人滿意,但在OSAHS基礎病理生理研究的指導下,相信能夠找到針對特異受體的更加有效地治療藥物。

二、 一般治療 減肥對OSAHS患者常有明顯效果; [16]改變仰臥位睡眠為側臥位;戒煙酒等。

三、 氣道正壓通氣治療

(1)經鼻持續氣道正壓(CPAP)通氣:是目前國內外應用最廣泛、安全性最高的無創治療手段。[17]它可保證上氣道擴張,較好預防睡眠時呼吸暫停,療效高達90%~95%。[18]

(2)雙水平氣道正壓通氣(BiPAP):能分別對吸氣和呼氣相提供不同水平的正壓輔助通氣。

(3)自動調節持續氣道正壓通氣(auto-CPAP):可自動調節並輸出病人實際需要的治療壓力。[19]

四、 口腔內矯治器 目前常用的有下頜前移器、舌作用器、軟齶作用器等。[20]它可使睡眠時呼吸暫停或低通氣有一定程度減少,改善血氧飽和度並提高睡眠質量,是近年來發展起來治療OSAHS的新技術。[21]

五、 手術治療 可改善上氣道阻塞及糾正先天異常。目前較常用的有:

(1)懸雍垂齶咽成形術(UPPP);

(2)鼻甲肥大、鼻息肉切除術;

(3)舌成形術;

(4)下頜骨前移術;

(5)舌骨手術;

(6)氣管切開術等。[22]

視頻

3D醫學視頻睡眠呼吸暫停

慎防睡眠呼吸暫停綜合徵

打呼嚕和睡眠呼吸暫停的產生機理 影響睡眠的罪魁禍首(健康界網站)

動畫模擬阻塞性睡眠呼吸暫停綜合徵治療手術過程

參考資料

  1. 王吉耀. 內科學. 人民衛生出版社. 2005年. ISBN 9787117044585. 
  2. 陳灝珠. 實用內科學. 人民衛生出版社. 2005年. ISBN 9787117065955. 
  3. 孫志庭. 阻塞性睡眠呼吸暫停綜合徵的治療. 中國社區醫師. 2002, 18 (19): 20. 
  4. 梁大華. 睡眠呼吸暫停綜合徵的治療. 廣西醫學. 2001, 23 (4): 815. 
  5. 梁大華. 睡眠呼吸暫停綜合徵的治療. 廣西醫學. 2001, 23 (4): 815. 
  6. 梁大華. 睡眠呼吸暫停綜合徵的治療. 廣西醫學. 2001, 23 (4): 815. 
  7. 孫志庭. 阻塞性睡眠呼吸暫停綜合徵的治療. 中國社區醫師. 2002, 18 (19): 20. 
  8. 李敏. 阻塞性睡眠呼吸暫停綜合徵的藥物治療進展. 國際呼吸雜誌. 2007, 27 (17): 1326-1327. 
  9. 吳文栩. 阻塞性睡眠呼吸暫停綜合徵的治療及護理進展. 護理研究. 2000, 14 (4): 152. 
  10. 吳文栩. 阻塞性睡眠呼吸暫停綜合徵的治療及護理進展. 護理研究. 2000, 14 (4): 152. 
  11. 梁大華. 睡眠呼吸暫停綜合徵的治療. 廣西醫學. 2001, 23 (4): 815. 
  12. 李敏. 阻塞性睡眠呼吸暫停綜合徵的藥物治療進展. 國際呼吸雜誌. 2007, 27 (17): 1326-1327. 
  13. 李敏. 阻塞性睡眠呼吸暫停綜合徵的藥物治療進展. 國際呼吸雜誌. 2007, 27 (17): 1326-1327. 
  14. Ashish J,Surendra KS,Nikhil T; 等. Thyroxine replacement therapy reverses sleep-disordered breathing in patients with primary hypothyroidism. Sleep Med. 2006, (7): 55-61. 
  15. 孫志庭. 阻塞性睡眠呼吸暫停綜合徵的治療. 中國社區醫師. 2002, 18 (19): 20. 
  16. 陳灝珠. 實用內科學. 人民衛生出版社. 2005年. ISBN 9787117065955. 
  17. 梁大華. 睡眠呼吸暫停綜合徵的治療. 廣西醫學. 2001, 23 (4): 815. 
  18. 陳灝珠. 實用內科學. 人民衛生出版社. 2005年. ISBN 9787117065955. 
  19. 梁大華. 睡眠呼吸暫停綜合徵的治療. 廣西醫學. 2001, 23 (4): 815. 
  20. 梁大華. 睡眠呼吸暫停綜合徵的治療. 廣西醫學. 2001, 23 (4): 815. 
  21. 王吉耀. 內科學. 人民衛生出版社. 2005年. ISBN 9787117044585. 
  22. 孫志庭. 阻塞性睡眠呼吸暫停綜合徵的治療. 中國社區醫師. 2002, 18 (19):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