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顶部落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社顶部落位于垦丁国家公园内,是国家公园内的第一个生态旅游地,并于民国96年起开始对外推广。目前共推出夜间生态体验、日间生态探索、梅花鹿寻踪及毛柿林探秘四条游程路线,颇受游客好评。
另外,社顶部落的巡守队展现了生物多样性在地保育的力量,因为生态旅游的推动,让我们看到保育、文化、生计共生的新希望。
目录
得到三个奖项
97年社顶部落荣获“2008年多元就业开发方案第五届计画执行特优良单位”、垦管处“97年行政院永续计画行动奖第一名”、巡守队“97年屏东县政治学习典藏奖”三个奖项,给了部落不少肯定![1]
赏鹰佳点
社顶部落左拥垦丁国家森林游乐区,右抱社顶自然公园,生态极为丰富,每年9、10月间,从北方南下,数以万计的赤腹鹰、灰面𫛭鹰过境南飞,社顶公园的凌霄亭,是观赏鹰海、鹰河最佳地点。[2]
社顶部落算是很早期就开始进行社区营造的部落之一,也是台湾社区营造相当成功的范例,相信对于许多经常来垦丁游玩的旅客已不陌生,这个拥有1.7公顷大的公园内,拥有得天独厚的珍贵生态环境,除了美丽的风景,包含夏季的萤火虫、秋季灰面𫛭鹰过境凌宵亭的壮观景象、以及公园内那些可爱的野生梅花鹿,都相当值得一一探索,游客们可以信步穿梭在绿意盎然的森林内,感受大自然芬多精的洗礼,并在专业的导览解说员的带领之下,仔细了解这里的生态故事。
社顶部落随著深度旅游的日渐兴盛,近年来垦丁的许多旧村落也开始进行社区营造,发展出各自的特色,以当地的生态特色为主轴,除了提倡保育观念外,也力求文化传承,让游客来玩的时候,不再仅是走马看花,而是透过这些结合当地特色的游程来深度了解这个地方的人文历史,因为内容既有趣又富有教育意义,非常受到游客们的欢迎。
社顶部落内的生态环境平时都是由社区里的居民来维护的,所以他们的观光收入也都用来回馈社区,像是用于社区管理、或是帮助这里的弱势家庭及独居老人等等。
龟仔角
社顶,旧名“龟仔角”,是台湾最南端的排湾族部落。1904年,台湾总督府林业试验所恒春支所在龟仔角设立试验林地, 引进各种热带植物,为今日垦丁国家森林游乐区及社顶自然公园的前身。
社顶自然公园
位于垦丁国家森林游乐区东侧,两地地貌相似,都是隆起的珊瑚礁岩形成的海岸森林。
园区有珊瑚礁形成的裂谷、峭壁、石灰岩洞穴等景观,有如垦丁国家森林游乐区的一线天、银龙洞、栖猿崖等景观。
社顶自然公园的位置更接近海岸,部份区域因海风强烈、树木难长而出现草原景观。公园的东侧, 则是著名的台湾梅花鹿复育区。以前游社顶自然公园时,曾经巧遇野放的梅花鹿。
虽然称之为“公园”,不过在社顶公园里的景观,可全都是天然无人为的,其实这里以前原本是部落原住民居住的地方,走在社顶公园内,不时还能看见许多以前居民居住过的房舍痕迹呢。
进入了公园后,首先,我们经过了“小裂谷”,是一处隆起的珊瑚礁所形成的窄小通道。
这个地方之所以叫小裂谷,是因为以前真的非常狭小,不过因为地壳运动的持续抬升,才使得这个裂谷的空隙越来越大,变成我们今天看到的样子。
小裂谷的石缝里,也躲藏了许多平时很难观察到的节肢动物与蛇类,不过它们只有夜晚才会出现,因为小裂谷以前真的很窄,但又是出入的必经之地,所以以前每到晚上必须经过这里的时候,他们总是会胆战心惊的哩!
社顶部落的夜间导览
每当下过雨后,这里总是会长出非常多漂亮的萤光蕈,在夜晚一点一点的萤光,看起来就像森林里的星空一样迷人,这种萤光蕈可不是到处都有的,必须要在未受污染的环境下才能生长,目前台湾能够看到的地方并不多,想观赏的朋友不妨在下过雨过来参加社顶部落的夜间导览行程。[3]
游程介绍
日间生态游程
由解说员带领游客探索外人无法窥探的原始路径,路线中可以看见蝴蝶群聚的“蝴蝶峡谷”与“赏蝶步道”、高耸珊瑚礁岩、造型奇特的风剪树、不时飞越天际或跳动于树林间的鸟类,猕猴山璧呼啸的猴群,碧海蓝天大草原,以及悠闲漫步其中的梅花鹿和山羊,在步道上可见到蝴蝶成长过程的各种状态。
夜间生态游程
由部落解说员带领游客进入社顶夜间的缤纷世界,去看看有“鬼火”之称的萤光蕈,舞动的“暗夜精灵”萤火虫,还有像“交响乐团”演奏的蛙类。当暑假来到垦丁夜晚不知何处去时,别忘了参加社顶的夜间体验游程,就在繁华的垦丁大街不远处,静谧的星空、奇妙的生物,不到半小时就回到繁华的垦丁大街,恍若2个世界的体验,绝对让您惊艳。
日间梅花鹿寻踪
这是目前全台湾唯一一处复育梅花鹿的社顶工作站,在这工作站周围以半圈养的方式来复育梅花鹿,有机会的话说不定在我们参观的路线上能够发现到他的踪迹喔!现在这个工作站是属于管制区域,一般人没有经过行前申请是不能进入的。在此周边的树上有些会包上一层麻布,不是怕树木受冻,而是因为雄鹿发情时有摩擦树干的动作,怕树因此而受伤所作的预防措施!
游程里,除了可看到半圈养的复育梅花鹿,也有机会遇到已经野放、与山羊悠闲漫步的梅花鹿。
毛柿林寻幽游程
由社顶部落解说员带领,重返那片已尘封多年的秘境,在这不但可以欣赏占地140公顷的毛柿林、10人环抱的大型雀榕,脚踩落叶缤纷,登高眺望碧海蓝天,更有机会看见在野外奔驰的成群梅花鹿,与排湾族在此生活的历史痕迹。
社顶部落社区协会前总干事蔡正荣表示,社顶目前又开发出1条新日间路线,除了可见蝶群飞舞外,还有各种不同榕树的百榕园及高位珊瑚礁群,被喻为侏㑩纪公园。
社区协会总干事潘碧月表示
屏东林管处将位于社顶的垦丁国家森林游乐区夜间行程,委由社顶部落经营,由解说员带领游客体验森林游乐区里丰富的夜间生态。
垦丁森林游乐区是许多石珊瑚虫、石灰藻类、有孔虫及贝壳聚生的海洋花园,因为50万年前地球的板块运动,形成特殊的森林生态系-高位珊瑚礁林,除了有季风雨林,还有特殊丰富的地景“一线天”、钟乳石洞等,为游客提供不一样的垦丁游憩选择。
社顶部落是屏东垦丁地区离海最近的森林,部落内除动植物生态丰富,高位珊瑚礁、百榕园、毛柿林等地景景观也十分精彩。
社顶部落开发出5条日、夜间生态旅游路线,目前日间生态游程之一包含梅花鹿寻踪,垦管处表示,社顶是目前全台湾唯一一处梅花鹿复育工作站,未经申请不能进入,参与游程可看到半圈养的复育梅花鹿,也有机会遇到野放在外、悠闲漫步的梅花鹿。[4]
社顶村
位于恒春半岛南端,旧名龟仔角社,原本是一排湾族原住民部落,后来陆续有汉民族移入,为一排湾族与汉民族混居部落。早期主要靠农垦、捕渔、狩猎及采集为生,在长期与传统领域土地互动下,累积了丰富的“传统生态知识”(traditional ecological knowledge)。
林务局于1968年在部落旁设立“垦丁森林游乐区”,带来大量观光人潮,居民为迎合大众旅游之需,多放弃原有的农垦生活,改行贩卖商品,也经常运用其熟悉的传统生态知识,大量采集、猎取山林的自然资源以贩售谋利。例如:为迎合日本观光客之需求,大量补捉“黄裳凤蝶”,制作成标本贩售;猎取“山羌”、补捉“食蛇龟”,交给山产店及特产店,导致山羌绝迹、常见的食蛇龟变成稀有种;盗采“象牙树”,贩卖给园艺商,致使此高位珊瑚礁森林的代表性树种几近消失。
珍视传统文化 找回部落价值
社顶部落在成功的转化为生态旅游示范地后,除与各在地单位合作推动自然生态保育,更进一步与专业团队合作促进保育工作。
2012年,林务局及中兴大学研究团队选择食蛇龟以往大量分布的垦丁社顶地区,将200多只经保育收容的食蛇龟交由垦管处及社顶部落发展文化促进会进行收容、野放,表示台湾主要保育主管机关对“社顶部落发展文化促进会”由传统生态知识所发展出保育行动力充满了信心,开创了公私部门基于互信,合作进行保育的良好范例,也为社顶部落生态旅游的永续发展开创了新的里程碑。
在西方科技引进台湾之初期,传统在一般人的眼里是落后的同义词,原住民和乡下人羞于公开讨论自己的传统、认同自身的文化,但诚如辅导社顶部落生态旅游发展的陈美惠教授所说:“每一个部落都是一座活的博物馆,居民应该以自己的文化为荣,找回自己的价值,让外人欣赏这个文化”。 然而,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从社顶部落的案例可得知,“传统生态知识”之运用犹如两面刃,运用得当可以共创永续家园,运用不当恐造成生态浩劫。
垦丁国家公园的设立
带动了南湾、船帆石等海滨景点及垦丁大街的兴起,垦丁森林游客区的游客量由兴盛期的每年100万人次,降至现今的每年10多万人次,原本专作游客生意的店家、摊贩,一家家倒闭或停业,社顶的经济开始走向没落一途,但同时饱受蹂躏的自然资源,也暂时得到喘息、修复的机会。[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