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酸竹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毛叶链珠藤 |
中文名;福建酸竹 学名;Acidosasa longiligula (Wen) C. S. Chao 别称;甜竹笋,长舌大节竹 界;植物界 门;被子植物门 纲;单子叶植物纲 目;禾本目 |
福建酸竹(学名:Acidosasa longiligula (Wen) C. S. Chao )是福建省特有竹,禾本科,酸竹属植物。竿高可达6米,粗可达2厘米,幼时无毛,竿环和箨环均微隆起;箨鞘绿色,具紫色脉纹,叶在每小枝为2-8片;叶鞘初被柔毛,后变无毛;叶舌明显隆起,叶片呈带状披针形,上表面绿色,下表面粉绿色,无毛,总状花序顶生或侧生,含小花3-10朵,花药黄色,果实未见。4月笋期,4-5月开花。
中国福建闽西北许多县(市、区)均有零星或小块状分布。一般生长在海拔500~1000米的山坡、丘陵地,常散生在路旁、林缘边。有单纯林,也有跟其他竹种混生,或跟杂灌、杉松混生的,多数为野生状态。
形态特征
酸竹竿高3-6米,粗1.5-2厘米,幼时无毛,竿壁厚约3毫米,髓呈横隔的片状,中部节间长20-25厘米;竿环和箨环均微隆起;竿中部每节具3枝。箨鞘绿色,具紫色脉纹,疏生褐色小斑点及易落的短刺毛,边缘具纤毛;箨耳小,长圆形,长达4毫米;鞘口䍁毛发达,长约7毫米;箨舌显著隆起,高达6毫米,先端有白色纤毛,背部有白粉;箨片绿色,披针形,外翻。叶在每小枝为2-5(8)片;叶鞘初被柔毛,后变无毛;叶耳和䍁毛在幼时发达,后脱落;叶舌明显隆起,高4-8毫米,山峰状,先端呈啮蚀形,背部密披细毛;叶片呈带状披针形,长11-20 (30)厘米,宽1-2.3 (3.0)厘米,先端长渐尖,基部楔形,上表面绿色,下表面粉绿色,无毛,叶缘的锯齿不明显,次脉5-对,小横脉明显。总状花序顶生或侧生,共具3-5枚小穗。
小穗略扁或近圆柱形,绿色而略带紫色,含小花3-10朵,长2.5-7厘米,宽3-6毫米;小穗柄无毛,长2-13毫米;小穗轴节间长约7毫米,有柔毛;颖无毛,有光泽,第一颖长6-10毫米,第二颖长1-1.8厘米,先端尖;外稃长1.6-1.9厘米,先端渐尖,疏被柔毛,13-19脉,小横脉较明显;内稃长1.3-1.5厘米,背部具2脊,脊上有微柔毛;鳞被长5-6毫米,边缘透明;花药黄色,长6-12毫米。果实未见。笋期4月,花期4-5月。
生长环境
生于山坡,组成纯林或与其他竹种混生。
分布范围
产自福建中部及南部。海拔500-1000米山区,为福建中部分布最广的竹种之一。模式标本采自泉州安溪县感德镇。
主要价值
竿可用作农田和园艺瓜架等;笋可食,味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