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第伦桃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第伦桃科(Dilleniaceae)第伦桃属(Dillenia)

第伦桃学名Dillenia indica),(英文名称:Elephant Apple、Indian dillenia)[1],别称拟琵琶五桠果[2][3][4],为第伦桃科(Dilleniaceae)第伦桃属(Dillenia)植物[1][5]。果肉含粘液果胶带酸味,可制酸味饮料、果汁或果酱[2][3][4][6]。在印度,第伦桃果实的萼片可作蔬菜食用;在马来西亚,其果实可加入咖喱,果肉则用于洗发[7][8]。果肉亦有止咳、解热之效;树皮可作收敛剂[3] ,叶的汁液可治秃头,树皮可治鹅口疮[7][8]。第伦桃的叶因与枇杷叶相似,故而有拟枇杷的别称[9]。第伦桃的果实外层包著肥厚的萼片,看似绿色的桃子,故而得名[2][3]

分布及生境

第伦桃原产于中国印度马来西亚夏威夷等地,现分布于中国台湾印度马来西亚斯里兰卡中南半岛菲律宾爪哇印尼等地,中国国内分布于云南南部,福建厦门福州也有引种。喜生于山谷溪旁水湿地带,土壤需排水好,喜高温多湿环境,喜全日或半日照,耐旱,耐强风吹袭,不耐寒,生长适温23-32摄氏度板根具有抓地之效,不适合在碱性土壤中生长,以肥沃壤土为佳,播种法繁殖。[4][6][10][11][12]


形态特征

第伦桃是一种常绿半落叶中乔木植物,胸径宽约1,高约20-25米。树皮平滑,红褐色,呈大块薄片状脱落;嫩枝粗壮,披褐色柔毛;老枝无毛,有明显的脱叶痕;小枝密生于主枝条末端。倒卵形或矩圆形,互生,薄革质,顶端近圆形,有长约1厘米的短尖头,基部圆形或广楔形,不等侧,叶缘粗锯齿或疏齿状,表面皱折,表面及背面初披柔毛,其后柔毛脱落,仅在背脉上有毛,长约15-40厘米,宽约6-14厘米;叶侧脉平行,25-56对,脉间相隔5-8毫米,整齐而明显,干后表面及背面均突起;叶柄有狭窄的翅,基部稍扩大,长约5-7厘米;无托叶单生于近枝顶的叶腋内,直径约12-20厘米;花梗粗壮披毛;萼片5枚,近圆形,肥厚肉质,外侧披柔毛,直径约3-6厘米,有时基部厚达1厘米;花瓣5枚,倒卵形,白色,长约7-9厘米;雄蕊发育完全,无退化雄蕊,外轮数目较多,内轮较少及比外轮长;花药顶孔裂开,长于花丝花柱线形,顶端向外弯;心皮16-20枚,胚珠于每心皮多个。浆果,圆球形,宿存萼片肥厚,稍增大,不开裂,甚为坚实,成熟时黄褐色,果肉含透明粘液,直径约10-15厘米。种子肾脏形,压扁,边缘有毛,藏于透明粘液之果肉中。[3][4][6][10][11][12]

第伦桃的花与果不易区分,在于花萼肥厚,花朵开放前紧密包裹,花谢之后又会合上,果实成熟也不再裂开,所以大部分的时间看来就是一个球体,除非剥开,否则难以看出是花是果。 台湾的第伦桃最早是在1901年由夏威夷引进。早期引进台湾应该是当作果树,后来几乎只是作为景观树木利用,现在不少公园与校园中都可看到。较少做为行道树,因硕大果实落地可能伤人,也容易让人车滑倒。

参考文献

  1. 1.0 1.1 第伦桃树木谷
  2. 2.0 2.1 2.2 第伦桃2010台北国际花卉博览会
  3. 3.0 3.1 3.2 3.3 3.4 台湾树木解说环境品质文教基金会
  4. 4.0 4.1 4.2 4.3 《台湾行道树图鉴》. 陈俊雄、高瑞卿. 猫头鹰出版. 2008年3月: 第106-107页. ISBN 978-986-6651-02-1. 
  5. CFH 物种信息卡中国自然标本馆
  6. 6.0 6.1 6.2 第伦桃网络植物园
  7. 7.0 7.1 《药用植物 全世界700多种药用植物的彩色图鉴》. 莱斯莉。布雷姆尼斯. 中国友谊出版. 2007年2月: 第52页. ISBN 978-7-5057-1557-8. 
  8. 8.0 8.1 《世界药用植物图鉴》. 布伦尼斯. 猫头鹰出版. 2008年3月: 第52页. ISBN 978-986-7001-99-3. 
  9. 第伦桃台湾教育部自然生态学习网
  10. 10.0 10.1 中国植物志第49(2)册第194-195页
  11. 11.0 11.1 福建植物志第3册第450-451页
  12. 12.0 12.1 植物资料库台北植物园

外部连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