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粉
米粉(台语发音:bí-hún)[1],古早台湾,民间一般人家把米粉视为高级食品,平常日子舍不得食用,因为照当时行情,要拿八斤白米才换得五斤米粉,在俗谚:“一支番薯签扛三粒米”的年代(形容蕃薯签饭里的蕃薯和白米比例),白米珍贵,米粉更是如此。所以只有贵客光临以及年节喜庆、中元普渡等特殊的节日时,方可见到料好澎派的“米粉炒”上桌。
美食由来
中华南方盛产稻米,将米制成粿团,再压成面条形状,即成为米粉,制作方法源于福建省惠安县。米粉的起源,就是为了饮食的方便性。米粉本身是熟的,留客吃饭,米粉炒快速美味上桌,外出携带也很方便。
早期台湾新竹大南势又称“米粉寮”的业者,原本只是想种田之外再兼做米粉,因为会做米粉,可以把八斤白米做成七斤米粉贩售,再换回更多的白米,由于当时田地很难再增加产量,因此做米粉可以增加米粮、累积财富的快速方法。会做米粉的人米就越来越多,也越来越富有,于是大家争相做米粉了。[2]
米粉制作
米粉多以在来米作为原料,在进行相关的洗涤、浸渍磨浆后,以压榨或离心机脱去水分得到米粉团。而因米中的蛋白质不如面粉一样易形成面筋,故有些业者便会以玉米淀粉、小麦淀粉、修饰淀粉等煮熟后,再加入米粉团中以增加米粉黏弹性。调和后的粉团经半蒸熟,压延呈带状的薄片,再以挤丝机挤出生米粉丝,便得到我们常见的米粉的雏形了。再经煮熟、冷却、整形、干燥后便得到我们市售常见的米粉产品。
- 【水粉】:埔里地区则常以水煮方式煮熟
水粉的宽度较粗,又叫做“粗米粉”,水粉在压制成条状以后放入开水中煮,煮熟后放入冷水中泡以免面条沾黏成一块块的,水粉因为从水中捞起这个动作,所以称其为“水粉”。因水份含量较高,在口感上也相对滑顺,但因水煮过程中容易带走部分香味成分故香味上稍有减弱。
一般的面店小吃店路边摊煮的米粉都是这种水粉,因为水粉本身就是熟的,所以当客人要食用时,煮起来时间比较短,也比较方便。
- 【炊粉】:新竹米粉常是透过蒸的方式使其熟化
“炊粉”的粉丝比较细,所以又叫做“幼米粉”或“细米粉”。“炊粉”就是压出细粉丝以后,使用蒸笼蒸热。等炊粉炊熟以后,会利用纯手工方式利用竹筷把炊粉分开成一份一份的,铺在竹制的架子上风干,如果风够大的话(例如冬天的东北季风),炊粉的水分很快就会被吹干,但是曝晒不可以超过一天,必须由较强的风吹干。
炊粉的吃起来的口感比较Q,韧性比较强,因为是有干燥过的,所以保存的会比较久(就像干燥的香菇一样),而外面贩卖的米粉大多是这种干燥的炊粉。[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