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馬尼亞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羅馬尼亞(România),位於東歐洲。羅馬尼亞國境西方分別為匈牙利與塞爾維亞接壤,保加利亞在南,北邊與東北則是烏克蘭與摩爾多瓦共和國。羅馬尼亞有一小段位於黑海邊的海岸線,多瑙河幾乎占了南邊與保加利亞之間的國界大半,並且從該國東邊海岸流入黑海的西岸。
羅馬尼亞的首都為布加勒斯特,位於該國南部多瑙河支流登博維察河所流經的平原地帶上,是羅馬尼亞第一大城與工商業城市。
目錄
歷史
舊石器及新石器時代,在羅馬尼亞境內已有人類活動,但歷史上有記載的羅馬尼亞淵源最早可以回溯到公元101年—104年時。羅馬尼亞的祖先為達契亞人,是色雷斯人的一支。
約公元前1世紀,布雷比斯塔建立了第一個中央集權的君主制國—達契亞。公元101年—104年,羅馬帝國的圖拉真大帝出動50個軍團最終打敗了達契亞國,將此地納入羅馬帝國的一部分,直至因哥特人入侵而被迫於公元271—275年撤離。在中世紀此地區有瓦拉幾亞、摩爾達維亞與特蘭西瓦尼亞三個獨立的君主制公國,其中前兩者是奧斯曼帝國里的自治附庸國,後者則在稍後被併入奧匈帝國範圍內。今羅馬尼亞之名是由拉丁語romanus(意指「羅馬公民」)演變而來,最早見於16世紀意大利人在此三地的遊記。
1854—1856年的克里米亞戰爭後,法國鼓吹兩個君主制公國瓦拉幾亞公國與摩達維亞公國合併,阻止俄羅斯帝國南下。瓦拉齊亞公國與摩達維亞公國在1859年時合併,合併後稱為羅馬尼亞,附屬於奧斯曼帝國,並在1877年5月9日宣布獨立。
1878年南比薩拉比亞地區隸屬俄羅斯帝國。1881年羅馬尼亞改稱羅馬尼亞王國,1918年1月摩爾多瓦宣布獨立,同年3月比薩拉比亞又與羅馬尼亞合併。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奧匈帝國瓦解,使得羅馬尼亞的領土進一步擴張到瓦拉幾亞、布科維納與比薩拉比亞等地區。1940年時,蘇聯占領了羅馬尼亞的一部分領土,該地區成為今日的摩爾多瓦與烏克蘭的加利西亞一小部分。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揚·安東內斯庫政權參加德、意、日法西斯同盟,但是在斯大林格勒戰役中,羅馬尼亞軍傷亡慘重。1944年蘇聯紅軍進入羅馬尼亞,同年8月23日,羅馬尼亞共產黨領導發動反法西斯武裝起義,推翻了安東內斯庫政權,羅馬尼亞轉而加入了反德國法西斯戰爭。
1945年3月6日成立聯合政府。羅馬尼亞在蘇聯的強力影響之下,建立起蘇聯式的社會主義政權。1947年12月30日羅馬尼亞人民共和國成立,1948年2月,羅馬尼亞共產黨與社會民主黨合併,成立羅馬尼亞工人黨,成為羅馬尼亞唯一執政黨。1965年通過新憲法,將國名更改為羅馬尼亞社會主義共和國,黨的名字也改為羅馬尼亞共產黨,尼古拉·齊奧塞斯庫當選總書記,成為羅馬尼亞的領袖,後來更成為獨裁者。齊奧塞斯庫當政時期,羅馬尼亞在政治和外交上刻意和蘇聯保持距離,但其自主權特別是經濟上的自主權很有限。
1989年12月22日爆發了1989年羅馬尼亞革命,齊奧塞斯庫政權被推翻,結束了其長達24年的統治,然後齊奧塞斯庫與妻子被槍決。救國陣線委員會接管國家一切權力,將國名改為羅馬尼亞。羅馬尼亞新的民選政府逐漸修改路線,成為社會民主主義國家。2004年3月29日,加入北約。[1]
2004年11月28日,羅馬尼亞舉行總統選舉,阿德里安·訥斯塔塞和特拉揚·伯塞斯庫進入第二輪。12月12日,總統選舉第二輪投票舉行[2],伯塞斯庫當選。[3]
2007年1月1日正式加入歐盟。[4]2007年2月28日,在野社會民主黨以伯塞斯庫有違憲行為為由正式提出彈劾總統案,4月19日,羅議會以絕對多數通過了彈劾總統議案。彈劾案次日獲得憲法法院確認後,總統伯塞斯庫隨即被停職一個月,參議院議長沃克羅尤出任臨時總統。4月20日,憲法法院對尼古拉·沃克羅尤出任臨時總統的資格予以確認,接替因議會通過彈劾議案而停職的伯塞斯庫。[5]5月21日,羅馬尼亞就議會彈劾總統議案舉行全民公決,這次全民公決的投票率為44.02%,其中贊成議會彈劾總統議案的選民為24.9%,反對者為74.32%。彈劾案未獲通過,伯塞斯庫復職。[6]
2009年12月9日,羅馬尼亞中央選舉辦公室定於公布總統選舉第二輪投票最終結果,預計得到羅馬尼亞民主自由黨支援的現總統伯塞斯庫以50.33%的微弱多數戰勝社會民主黨主席傑瓦訥,獲得連任。伯塞斯庫和傑瓦訥的得票率太接近,而社民黨又聲稱本次大選存在舞弊行為,這導致選舉結果被蒙上了「缺乏合法性」的陰影。
2012年7月6日,在野社會自由聯盟在羅馬尼亞議會提出總統彈劾議案,理由是總統伯塞斯庫越權行使總理職權。議會通過了彈劾議案,按照憲法規定,伯塞斯庫被停職,一個月內,全民公決將決定總統的職位去留。7月29日,全民公投由於投票率未過半,選舉委員會宣布此次彈劾失敗。
政治
羅馬尼亞是一個民主國家,議會實行兩院制,上院為參議院(羅:Senat),有140名議員,下院為眾議院(羅:Camera Deputaților),有346名議員。參眾兩院的議員在四年一次的選舉中產生。
總統每五年選一次,總理由總統任命,內閣人選再由總理任命,由議會通過。
經濟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前,羅馬尼亞是歐洲第二大的食品生產商。在1937年透過高達720萬噸的石油產量,其經濟成長全歐第二,世界第七。[7]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羅馬尼亞成為東方集團的一員,並實行社會主義式的計劃經濟。身為東方集團的一員,羅馬尼亞限制私有經濟的發展,在工業上不允許私人企業存在,商業和服務業均為國家或集體所有制。羅馬尼亞革命之後,採取一系列自由化政策實施改革,任何個人,包括國營單位或合作單位的員工、農民及退休者,均可申請經營各種工商業和服務業活動。
2007年1月羅馬尼亞進入歐盟並促使其國際貿易自由化,其中羅馬尼亞和保加利亞的加入也使歐盟船只得以通過黑海。
軍事
1994年10月25日羅馬尼亞軍隊建軍,是目前羅馬尼亞的主要武裝力量。最高國防委員會是羅馬尼亞最高軍事決策機構,羅馬尼亞國防部是羅馬尼亞軍隊的領導機構。1994年3月起國防部長改由文職人員擔任,現任國防部長為米爾恰·杜沙。2003年10月,羅馬尼亞修改憲法,取消義務兵役制。羅軍不斷推進軍隊職業化進程,計劃逐步實行軍旅制。2010年羅馬尼亞國防部預算共有18億歐元軍費,約占國內生產總值的1.31%。羅馬尼亞目前現役軍人數為9萬人。
外交
截至2015年,羅馬尼亞已同188個國家建立了外交關係,它重點發展同美國、歐盟和北約的關係,同時注重與鄰近國家及亞太國家的關係,並積極發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關係。羅馬尼亞于于2004年3月29日加入北約,並在2007年1月1日加入歐盟。
行政區劃
羅馬尼亞分為41個縣(羅:Județul)以及布加勒斯特直轄市:
|
地理
羅馬尼亞土地面積238,391平方公里,是東南歐面積最大的國家,並在歐洲排名第十二[8]。羅馬尼亞和塞爾維亞、保加利亞之間主要是以多瑙河為界。而與摩爾多瓦之間則是以多瑙河的另一條支流普魯特河為界。多瑙河與普魯特河在羅馬尼亞匯合後,在羅馬尼亞境內注入黑海,而入海口處所形成的多瑙河三角洲是歐洲最大的三角州,並因為其豐富的生態變化,而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名單內,並在此建立多瑙生態圈保護區(Danube Biosphere Reserve)。
地形
喀爾巴阡山脈以半環行盤踞中部,山脈以西為特蘭西瓦尼亞高原,以東為摩爾多瓦高原,以南為多瑙河平原和多布羅加丘陵。
氣候
過渡性溫帶大陸性氣候,1月平均氣溫-5-1℃,7月平均氣溫20-23℃,年降水量400-1000毫米,東南部較乾燥。
人口
根據2002年時的普查,羅馬尼亞擁有21,680,974的人口。在該國人口中,主要組成的羅馬尼亞人占了全國人口的89.5%,而境內最大的少數族裔則分別為匈牙利人(6.6%)與羅姆人(2.5%)。
都市
羅馬尼亞最大城市排名 2011年人口普查[9] | |||||||||
---|---|---|---|---|---|---|---|---|---|
排名 | 城市名稱 | 縣份 | 人口 | 排名 | 城市名稱 | 縣份 | 人口 | ||
布加勒斯特 布加勒斯特 |
1 | 布加勒斯特 | 布加勒斯特 | 1,677,985 | 11 | 布勒伊拉 | 布勒伊拉 | 168,389 | 蒂米什瓦拉 蒂米什瓦拉 |
2 | 克盧日-納波卡 | 克魯日 | 309,136 | 12 | 皮特什蒂 | 阿爾傑什 | 148,264 | ||
3 | 蒂米什瓦拉 | 蒂米什 | 303,708 | 13 | 阿拉德 | 阿拉德 | 147,992 | ||
4 | 雅西 | 雅西 | 263,410 | 14 | 錫比烏 | 錫比烏 | 137,026 | ||
5 | 康斯坦察 | 康斯坦察 | 254,693 | 15 | 巴克烏 | 巴克烏 | 133,460 | ||
6 | 克拉約瓦 | 多爾日 | 243,765 | 16 | 特爾古穆列什 | 穆列什 | 127,849 | ||
7 | 加拉茨 | 加拉茨 | 231,204 | 17 | 巴亞馬雷 | 馬拉穆列什 | 114,925 | ||
8 | 布拉索夫 | 布拉索夫 | 227,961 | 18 | 布澤烏 | 布澤烏 | 108,384 | ||
9 | 普洛耶什蒂 | 普拉霍瓦 | 197,542 | 19 | 博托沙尼 | 博托沙尼 | 100,899 | ||
10 | 奧拉迪亞 | 比霍爾 | 183,123 | 20 | 薩圖馬雷 | 薩圖馬雷 | 94,948 |
文化
語言
羅馬尼亞的官方語言是羅馬尼亞語,淵源自拉丁語,語言結構與附近東歐國家所使用的斯拉夫語族語言十分不同。羅馬尼亞文是一種與法文、意大利語、西班牙文與葡萄牙文較為接近的羅曼語族語言。在羅馬尼亞使用羅馬尼亞文作為第一母語的人口占了91%,其次則分別是匈牙利文與羅姆文。在二戰以前,德語是羅馬尼亞境內的少數民族德意志人的母語,因此德語也曾是羅馬尼亞使用人數最多的少數民族語言之一,至今在特蘭西瓦尼亞地區仍有較大影響。至於外語方面,法語一直是羅馬尼亞境內最多人會使用的外語,該國也是法語圈國際組織(la francophonie)的成員國之一,但近年來其比例已被英語後來居上,後者是大部分羅馬尼亞年輕族群第一優先學習與使用的外語。根據Eurobarometer report(2006)的報告,羅馬尼亞有29%的人口、即620萬人口使用英語。
宗教
羅馬尼亞是世俗國家,沒有國教。多數人信奉羅馬尼亞東正教,少數人信奉羅馬天主教和新教。羅馬尼亞有一部分韃靼人,是諾蓋人與克里米亞韃靼人(因那海的封地在多瑙河下游)。
其他
羅馬尼亞在歐洲及世界藝術文化方面,舉凡:繪畫、音樂、體操、服飾、電影,有顯著且突出耀眼的影響與表現。
著名的影視娛樂題材──吸血鬼,即是以十字軍東征時代從征的公爵德古拉作為範本所創作的。
參考文獻
- ↑ 李學軍,嚴鋒,東歐7國29日正式成為北約新成員 網際網路檔案館的存檔,存檔日期2008-03-15.,新華網
- ↑ 周榮子,羅馬尼亞舉行總統選舉第二輪投票[失效連結],新華網
- ↑ 周榮子,布加勒斯特市長伯塞斯庫當選羅馬尼亞新總統 網際網路檔案館的存檔,存檔日期2005-03-09.,新華網
- ↑ 林惠芬,陳進,羅馬尼亞舉國歡慶加入歐盟 網際網路檔案館的存檔,存檔日期2016-02-15.,新華網
- ↑ 林惠芬,羅馬尼亞參議長沃克羅尤出任臨時總統,新華網
- ↑ 林惠芬,綜述:羅全民公決否決議會彈劾總統案 網際網路檔案館的存檔,存檔日期2010-10-20.,新華網
- ↑ [1] {{Wayback|url=http://www.aneir-cpce.ro/chapter1/his1.htm |date=20160303192153 },羅馬尼亞經濟。
- ↑ Geography, Meteorology and Environment (PDF). Romanian Statistical Yearbook. 2004 [2009-09-07] (羅馬尼亞語).
- ↑ HARTA INTERACTIVA Cum s-a schimbat ierarhia marilor orase din tara. Au mai ramas doar doua orase de provincie cu populatia de peste 300.000 de locuitori. Hotnews.ro. 6 February 2012 [14 February 2012] (羅馬尼亞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