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翁仔标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翁仔标
图片来自痞客邦

翁仔标,有多种不同的名称,是一种旧时供儿童玩乐用的纸牌

纸牌的形状及大小都不一定,例如台湾直径约4~5厘米并带有花边的圆形居多,香港则以2厘米左右的长方形厚纸板为主。纸牌上面通常印有各式各样色彩丰富的图案,图案的美观及稀有是儿童评判该纸牌价值的依据之一。其游戏型态相当丰富,而且因为对抗性和搜集性强,特别受到男童的喜爱。在电子游戏盛行前,和弹珠竹枪等同被儿童视为“宝物”,经常随身携带,也是儿童在同辈间显现地位的象征之一。

名称

这种纸牌有名目繁多的称谓。中国许多地方称为“洋画”、“洋片”;官话称为“洋画儿”;也有地方称为“游戏牌”等等。粤语影响下的广东省香港澳门一般称为“公仔纸”。鹤佬语[1] 影响下的福建省新加坡称为“翁仔标”。台湾称为“翁仔标”(尪仔标)。潮汕称为“翁仔”(俗写安仔)。

除了这种纸牌以外,还有其他类似的物品。例如中国辽宁省等地用烟盒叠成三角形,或用两张长条纸叠成四边形,称为“帖子”,也有的称为“啪叽”(pià ji)、“啪唧”等等。

一般是在纸牌名称前加“拍”字之类,代表玩这种纸牌的某种方法。如中国各地分别称为“拍洋画”、“拍洋片”、“拍卡”、“拍片儿”、“拍战将”、“打拍拍儿”等等。

各种名称的来源各不相同,例如:

  • “洋画”:(见上面的“历史”部分)
  • “啪叽”:和打纸牌不同的是,打帖子(打啪叽)不是通过敲击,而是将帖子拿在手中用力扣下去,将对方的帖子掀翻便获胜。打“啪叽”可能是因为帖子扣在地上发出的声音而得名。用形容东西落地、撞击等的拟声词“啪叽”或“啪唧”来代指,读音并不唯一,念为“pià ji”较为常见,亦可念为“piá ji”。
  • “翁仔标”:“翁仔標”,是依据鹤佬话的称呼直译而来的词,也常常音译作“尪仔标”,但按其本义,应写作“翁仔標”。在鹤佬话中,“翁仔”是图像的意思,“标”则指标签。因为翁仔标上的图案常为著名或受儿童喜爱的人物造型,而这些人物图案在鹤佬话中惯称为“翁仔”,由是得名。
  • “公仔纸”:粤语把图像称为“公仔”,而卡片用制成,因此粤语称为“公仔紙”。

包装

随着近代西方卷烟流入中国民间,一些卷烟盒内赠送火柴盒大小的画片,在上海被称作“香烟牌子”。由于烟草市场竞争激烈,中外厂商纷纷印制画片赠送,所以这种画片出版得越来越多,因画面精美、内容丰富而获得社会各阶层人士特别是青少年的喜爱。

此后,出现了不少模仿这种画片的小画片,小画片上绘有洋人、洋船、洋枪洋炮,故人称“洋画”。儿童最喜欢洋画,不仅积极收集,而且拿出多余的洋画来玩游戏。

游戏

画片可以设定大小。例如可以按照图案内容比大小,比如可以将罕见图案的画片设定为“大”,而最常见图案的画片设定为“小”,也可以按照画片上人物之类的职位、能力等等设定大小。也有的画片在牌面上就标有数字之类,可以直接比较。

各地儿童利用画片玩各种游戏,例如:

搧牌

有许多种不同形式。例如:

  1. 掀翻:比如将自己的画片正面朝下垒成厚厚的一叠放在地上,对方用手掌搧下来产生风,若能将画片搧翻过来,正面朝上,对方便取胜,该画片便归对方所有。这类游戏中,每个人的上场顺序及出画片的数量有规则加以规定。
  2. 方位:比如大家将各自画着战将的画片分别放在地上一张,接著,每人轮流用手掌搧下来产生风,如果自己战将的武器指向对方的战将,便可赢得对方的战将画片。

击牌

有许多种不同形式。例如:

  1. 击散:比如大家将各自的画片共同垒成厚厚的一叠放在地上。接著,每人轮流用一张画片往这一叠的腰部打。散落出来的单张画片归打者所有,其馀的再重新叠好,轮到下一个人打,直到打完为止。
  2. 击翻:大家将各自的画片分别放在地上一张,接著,每人轮流用自己的那张画片击打别人的画片,令别人的画片翻过来便获胜。被翻过来的画片归击打者所有。这类玩法流行于1950年代至1970年代的香港,到了1990年代,儿童则改为以闪卡进行这种游戏。在大约1980年代至1990年代初的中国内地很多地区,儿童之间也流行用砸扁、压扁或捏扁的啤酒瓶盖来进行这种游戏。

掀牌

首先由一人做庄,将牌洗过后分成数叠,然后再由一个人挑一叠下注,下注的筹码可用一张或二张翁仔标。最后打开时,比号码的大小定胜负。赢者可得到所有下注的纸牌。台湾鹤佬话称此种游戏为“耊筒”。

辩论

一人出一张画片,比较画片上人物的官职或武艺。例如一个出岳飞,一个出程咬金,可能玩者会一致认为程咬金的武艺不如岳飞。但一个出岳飞,一个出张飞,可能玩者就会有争论,这样双方将各自讲述画片上人物的历史及功绩,最终靠辩论获胜。

赌博

画片上除了图案外,很多系列还会印有象棋扑克牌麻将等的数字和花色,因此可做为博弈工具之用。

参考文献

  1. 鹤佬语,痞客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