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官話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官話
母語國家和地區 中國大陸}
台灣
新加坡
馬來西亞
母語使用人數 中國境內8.89億;全球8.97億[1](2013)
語系
早期形式
標準形式
語言代碼
ISO 639-1 zh (汉语)
ISO 639-2 chi (汉语) (B)
zho (汉语) (T)
ISO 639-3 cmn
ISO 639-6 cmn
官話方言(北方話)使用者分布圖

官話(又稱北語北方話官話方言。此外有時也稱北方方言,唯此名稱有爭議)為漢語的一支,主體為北方漢語。若視漢語為一種語言,則官話是漢語的一級方言,下分北方官話中原官話南方官話。若視漢語為「漢語族」,視官話為獨立語言的話,則官話下有數支官話的方言。無論如何劃分,官話的地位都跟吳語粵語閩語晉語湘語客語贛語等相同,要麽同為獨立語言,要麽同為漢語下的一級方言。

官話是漢語諸方言中分布最廣的一種,除了北方以外,官話也同時分佈在中國南方絕大多數地區,如南方的江西大部、安徽中北部、四川大部、重慶雲南貴州湖北大部、廣西北部、湖南西部和北部和江西沿江地區作為母語使用。此外,官話在江蘇省蘇州市吳江區菀坪鎮福建省南平市延平區以及福州長樂航城街道琴江滿族村等地也以方言島的形式出現。[2]現今中國目前的官話大致分為華北官話西北官話西南官話江淮官話,分別以北京話西安話成都話揚州話為代表。

官話也是一種聲調語言,這點跟漢語下的一眾語言相同。

官話也是中國現在的主要通用語。其中,現代標淮漢語中華人民共和國普通話中華民國台灣)的國語新加坡馬來西亞華語)均是以北方官話為基礎音調而形成的規範語言。

名稱

官話,有時亦稱為北語、北方話、官話方言、北方方言,有些場合也稱作藍青官話。這是因為現代官話是基於北京語言。

雖然北官話已經蔓延到了中國南方創造了江淮官話西南官話 ,「北方方言」亦可指流行於中國北方的方言或北方官話,由於北方官話是南方官話聲調長經北方聲調形成是否歸於一類仍有意見,至今不同學者對於北方官話的定義並不相同。從1980年代後期起,中國大陸的漢語方言學界的期刊和專著已統一使用「官話」這一稱呼。

但另一邊廂,其他漢語方言的名稱,都只代表了相對來說的通行區域,不等於該區域只通行那一種漢語方言,亦不等於該漢語方言只通用於那一片地區。例如兩粵地區不獨通行粵語,同時粵語也不單單普及於兩粵地區。特別是持認為各漢語方言地位應平等的,認為官話屬於方言而非獨立語言的,或者認為各漢語方言都應是語言而非方言的論者,較多採用「北語」、「北方話」、「北方方言」這些名稱。

官話的「官」字來自官僚、朝臣,西方語言稱官話為 mandarin,為葡萄牙人對明朝官員的稱呼,最早見於16世紀初期的文獻。葡萄牙人借用了馬來語menteri一詞,意為官員,而馬來語menteri一詞則源自梵文的mantrin。英語Mandarin Chinese指的也是Mandarin(朝廷官僚)使用的漢語。[3]

閩南語中,除了「北方話」(Pak-hng-oē)外,亦會稱作「北仔話」(Pak-á-ōe)、「外省仔話」。

歷史

「官话」最早是對官方標準話的稱呼,官話是漢語的一種漢語語言。官方標準語不為某一地的語言,是中國過去做官的人所使用的共同語,以便能互相溝通,上朝奏疏。後來逐漸流行於民間,演變一種各地共同用語。漢語官方標準語早期稱為雅言、周官話為雅言、秦漢時期沿用雅言,漢晉時期多稱「通語」,如西漢楊雄就以共同語「通語」來解釋各地的方言,元代稱「天下通語」,為域內各民族共同語。然而上述時代的這些官方共同語,跟明清二朝及以後的官話音韻已有差異。直到明代中期,官話依然保留中古漢語清濁音入聲尖團音等。[4][5]

官話前身

在晉代五胡亂華衣冠南渡以後,中原雅音南移,東晉南北朝以來中國的官方共同語分為南北兩支。最早以晉代中原雅音為基礎的金陵雅音,則是中國長期的雅言。為了這種情形,隋、唐時代,以中原雅言音為正,人們做詩詞、寫文章非常注意「正音」,因此很多韻書應運而生,為的是統合共同語的音調[6]

漢唐時期的古中原漢語隨著南遷移民進入吳閩粵諸地,在古中原華夏雅言的基礎上,融入周邊少數民族語言的元素,今日南方語言仍然保留著古代唐代語言的元。不僅唐代佛教經典的變文俗講開始以當時的官話來書寫, 宋也以官話書寫的對金人的文書,這些都與後來的話本、戲曲與小說所用。

元朝依據的仍然是唐宋以來占據主導地位的中原音(音)[6][7]

明清時期南京與北京官話

明清時期起,官方共同語稱為官话。在元朝、定都南京後,即以南京音為基礎音系,當時的南京官話成為國家標淮漢語語音。在遷都北京後仍以南京官話為標準,清時期繼續沿用,因此清時期來華的西方傳教士所流行的中國話,基本上是以南京官話為標準。民國初年西方傳教士主持的「華語正音會」,也以南京音為標準。此外,從明至清代定都北京的關係,南京官話的腔調逐漸染上以北京語音、北方話和滿語的腔調,經過時間生成了北方官話,通行範圍主要在北京及周圍地區的民間,地位較低,因此清初仍使用南京官話的聲調為標準正音。

北方官話則是直到清代中葉以後才逐漸取代原本江淮方言系的南京官話,成為中國官方的標準語,並為推行共同語而在各級書院推廣正音教學。清末編審國語以後,北京官話正式成爲中國官方的標準語。

國語、普通話、華語

1909年開始,官方共同語稱為「國語」,1913年中華民國讀音統一會以逐字一省一票投票出老國音,以兼顧南北語音,1923年改用基於北京音之新國音,1956年在大陸改稱「普通話」,新加坡獨立以來即稱之為「標淮華語」;而官話一詞則演變為「官話方言」的含義。

由於非官話方言漢族人口主要分布在南方或者說東南一帶等,有人稱整個官話方言為「北方方言」。但實際上西南官話江淮官話兩大官話方言人口都分布在南方,主要是音調有不同。

分區

分區史

對官話的分區方法多種多樣,以下是簡短的分區史:

官話分區史[8]
年代 分區方式 注釋
1934年 華北官話華南官話為兩個獨立的大方言區 「官话」首次用於漢語分區;包含現在的晉語湘語贛語
1937年-1948年 北方官話上江官話(即西南官話)、下江官話(即江淮官話)為三個獨立的大方言區 湘贛語區被劃出,官話區的範圍與已與現在的官話和晉語區的範圍相當接近。
1955年-1981年 官話首次被合併為一個大方言區。內部分區方式有多種,一種較流行的方式將其分為華北官話西北官話江淮官話西南官話 官話從此成為漢語的一個大方言區
1987年
中國語言地圖集
官話為一個大方言區,內部分為東北官話北京官話膠遼官話冀魯官話中原官話蘭銀官話江淮官話西南官話 晉語首次被劃出官話;八區法成為中國方言學界最為流行的分類方式

目前中國大陸出版的方言學的專業書籍、期刊,大都採取語言學家李榮在中國語言地圖集中的分區法(下稱「八區法」)進行對官話進行歸類,八區法成為中國方言學界最為流行的分區方式。然而對於八區法,一些學者也有一定異議,異議的涉及範圍小至某鄉某縣語言的分類,大至晉語、江淮官話和岷江話等的歸屬。

基於調類的分區方式

語言學家李榮、羅傑瑞與劉勳寧等人提出的官話分區法的基本標準相同,都是古入聲字調類的演化情況。但李榮據此將官話分為八區,是最為流行的官話分區方式。而羅傑瑞、劉勳寧的分區法則更為概括,羅傑瑞依據入聲分化類型的多寡將官話分為2區:入聲未發生分化的南方官話、入聲發生分化的北方官話[9]。劉勳寧則將官話分為三區:入聲未發生分化的南方官話、入聲一分為二的中原官話以及入聲一分為三的北方官話[10]中央研究院史語所提出的官話分區法也採用此標準。民族語言網則劃官話為四大分區(北方官話、西北官話、西南官話、江淮官話) [11]。以下為基於各種分區方式的官話各區的特徵和分布區域:

史語所 民族網 羅傑瑞 劉勳寧 李榮 張丗方 古全濁入 古次濁入 古清入 主要分布區域
北方官話 北方官話 北方官話 北方官話 東北官話 北京官話 陽平 去聲 派入四聲 遼寧中、北部、黑龍江吉林大部、內蒙古東部地區
北京官話 北京天津(除大港區外)、河北保定霸州一線以北[除張家口(晉語)外]所有地區、遼寧西部、內蒙古赤峰等地區
膠遼官話 膠遼官話 上聲 遼寧遼東半島山東膠東半島
冀魯官話 冀魯官話 陰平 天津市大港區河北石家莊滄州一線以南[除邯鄲(晉語)外]等地區、山東西部(含濟南德州
北方官話
西北官話
中原官話 蘭銀官話 蘭銀官話 去聲 甘肅北部、寧夏北部、新疆東南部
中原官話 中原官話 陰平 河南山東西南,安徽北部,江蘇徐州地區,陝西關中地區和陝南大部地區,山西西南,寧夏甘肅南部,新疆西南部,青海東部
上江官話 上江官話 南方官話 南方官話 西南官話 西南官話 整體保留或混入它調(陽平、陰平或去聲) 四川重慶雲南貴州湖北大部,湖南西北部,廣西北部,陝西南部
下江官話 下江官話 江淮官話 江淮官話 整體保留 安徽中部、江蘇中部、湖北東部、江西沿江地區

其它分區方式

有學者依據方言特徵詞的研究將官話分為官話核心區東北官話北京官話冀魯官話中原官話)、官話過渡區膠遼官話晉語)、官話邊緣區西南官話江淮官話蘭銀官話)。其中官話核心區詞彙一致性很高,而官話邊緣區與核心區共有的特徵詞很少、詞彙差異性很大,官話過渡區則是核心區與邊緣區的過渡[12]。這些學者認為劉勳寧的分區法亦有一定可取之處[12]

爭議

對官話分區的常見爭論如下:

特徵

音韻

官話內部一致性比較大,除了部分南方官話之外,大部分地區都能夠彼此通話。 官話的主要特徵包括:

  • 中古的知、章、莊三組聲母合併為捲舌塞擦音,並與平舌音的精組字相對立。但大部分西南官話中這種對立現象已經消失[13]
  • 中古全濁聲母,在平聲字中變為送氣清聲母,在仄聲字中變為不送氣清聲母。但西南官話成渝片和赤灌片(即四川話)較為特殊,部分中古全濁仄聲字讀送氣清聲母;西南官話黔北片部分點(如吉首)更為特殊,遇平聲保留了全濁。
  • 大部分的中古輔音韻尾消失,中古漢語中的「-p,-t,-k,-m,-n,-ng」現在已經只剩下「-n,-ng」。聲調類型少,一般來講有3至5個聲調,大部分地區只有平聲區分陰陽,且中古漢語的入聲在官話大部分地區內消失。但中國南方的江淮官話全部地區和西南官話部分地區(岷江小片、麗川小片、武天片部分、黔南片部分、湘南片部分和岑江片部分等)[13]入聲仍然得到保留。
  • 古微母字今不讀雙唇音聲母 m-
各處方言「尾」、「蚊」、「網」的讀音[14]
方言 地點
官話 北京 i˨˩˦(白讀)
weɪ̯˨˩˦(文讀)
wən˧˥ wɑŋ˨˩˦
南京 i˨˩˨(白讀)
uɵi˨˩˨(文讀)
uən˩˧ uaŋ˨˩˨
成都 uei˥˧ uən˨˩ uaŋ˥˧
西安 vi˥˧ vẽ˨˦ vɑɣ̃˥˧
吳語 蘇州 ȵij˨˧˩
vij˨˧˩
mən˨˨˧
vən˨˨˧
mã˨˧˩
mɒ̃˨˨˧
粵語 廣州 mei˩˧ mɐn˥˥ mɔŋ˩˧
閩語 福州 muei˧˨ muɔŋ˥˨(白讀)
uŋ˥˨(文讀)
mœyŋ˨˦˨(白讀)
uɔŋ˧˨(文讀)
  • 古日母字今不讀鼻音聲母 n- ŋ- ȵ- 等
各處方言「耳」、「忍」、「肉」的讀音[15]
方言 地點
官話 北京 ɚ˨˩˦ ʐən˨˩˦ ʐɤʊ̯˥˩
南京 ɚ˨˩˨ ʐən˨˩˨ ʐəɯ˦˦(白讀)
ʐuʔ˥(文讀)
成都 ɚ˥˧ zən˥˧ zəu˨˩˧
zu˨˩
天水 ʒɿ˥˧ ʐẽ˥˧ ʐɤu˦˦
吳語 蘇州 ȵij˨˧˩ ȵiɪn˨˧˩
zən˨˧˩
ȵioʔ˨˧
粵語 廣州 ji˩˧ jɐn˧˥ jʊk˨
閩語 福州 ŋei˨˦˨(白讀)
ŋi˧˨(文讀)
nuŋ˧˨(白讀)
yŋ˧˨(文讀)
nyʔ˦

語法

官話的基本語序為主謂賓結構。官話的詞彙主要來源於文言文中的固有詞彙,以及在清朝時期從日本引入的詞彙,外來語較少。近年由於與外國交流日益增多,外來語逐漸增多,以及網絡語言使日常口語多元化。

方言字

北方官話中的方言字保留於普通話中,如「甭」(不用)、嫑(不要)、「孬」(不好)、「俺」(我)、「咋」(怎麼)、「咱」(含對方在內的我們)、「啥」(什麼)。北方官話的大部分口語可以容易書寫為書面語,但南方官話(如四川話所使用的四川方言字)因擁有大量不見於現代標淮漢語的特有詞彙,仍擁有較多獨特的方言字。

參考文獻

  1. Template:Ethnologue
  2. 中國語言地圖集
  3. 為什麽中文叫 "Mandarin" -滿大人?. uegu.blogspot.tw. [2017-11-02]. 
  4. Coblin, W. South, A brief history of Mandarin,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Oriental Society, 2000a, 120 (4): 539, JSTOR 606615, doi:10.2307/606615. 
  5. ———, 'Phags-pa Chinese and the Standard Reading Pronunciation of Early Míng: A Comparative Study (PDF), Language and Linguistics, 2001, 2 (2): 4. 
  6. 6.0 6.1 胡安順. 音韻學通論. 北京: 中華書局. 2003. ISBN 9787101032970. 
  7. 周德清 《中原音韻》1324年初版
  8. 《晉語「分立」與漢語方言分區問題》,溫端政,《語文研究》2000.01 1
  9. 羅傑瑞著、梅祖麟譯(2004年第4期),《關於官話方言早期發展的一些想法》,方言
  10. 劉勳寧(1995年第6期),《再論漢語北方話的分區》,中國語文
  11. Ethnologue. 2010-07-21 [2010-08-21] (英語). 
  12. 12.0 12.1 劉曉梅、李如龍(2003年第1期),《官話方言特徵詞研究》,語文研究
  13. 13.0 13.1 黃雪貞(1986年第4期),《西南官話的分區(稿)》,方言
  14. 《漢語方言學基礎教程》,李小凡等,116頁
  15. 《漢語方言學基礎教程》,李小凡等,118頁

參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