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艾絲特·杜芙若」修訂間的差異

 
(未顯示由 2 位使用者於中間所作的 45 次修訂)
行 1: 行 1:
 +
{{good article}}
 
{{Infobox person
 
{{Infobox person
 
| name              = 艾絲特·杜芙若
 
| name              = 艾絲特·杜芙若
| image            = [[File: Duflo_personal_v3.jpg |缩略图|center|300px|[http://news.mit.edu/2013/esther-duflo-2013-dan-david-prize   圖片來源:艾絲特·杜芙若 ] ]]
+
| image            = [[File: Duflo_photo.jpg |缩略图|center|280px|[https://finance.sina.com/bg/experts/observe/sinacn/2019-10-14/doc-ifzpuztq0694170.shtml   圖片來源:艾絲特·杜芙若 ] ]]
 
| birth_date        = 1972年10月25日
 
| birth_date        = 1972年10月25日
 
| birth_place      = [[法國]][[巴黎]]
 
| birth_place      = [[法國]][[巴黎]]
行 12: 行 13:
 
}}
 
}}
  
'''艾絲特·杜芙若'''({{lang-fr|Esther Duflo}};{{bd|1972年|10月25日}}),[[ 法裔美國人| 法裔美國]][[經濟學家]]。現在[[ 美國]][[ 麻省理工學院]] 擔任發展經濟學教授。她也是國家經濟研究局副研究員<ref name=“Duflo-01">[https://www.nber.org/people/esther_duflo  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 (NBER) -- Esther Duflo]</ref>,服務於經濟分析董事會,是經濟和政策研究的發展經濟學主管<ref name="Duflo-02">[https://web.archive.org/web/20130311053052/http://www.cepr.org/research/pdlist.htm  Centre for Economic Policy Research (CEPR) ]</ref>。
+
'''艾絲特·杜芙若'''({{lang-fr|Esther Duflo}};{{bd|1972年|10月25日}}),[[法裔美國]][[經濟學家]]。現在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擔任發展經濟學教授。她也是國家經濟研究局副研究員<ref name=“Duflo-01">[https://www.nber.org/people/esther_duflo  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 (NBER) -- Esther Duflo]</ref>,服務於經濟分析董事會,是經濟和政策研究的發展經濟學主管<ref name="Duflo-02">[https://web.archive.org/web/20130311053052/http://www.cepr.org/research/pdlist.htm  Centre for Economic Policy Research (CEPR) ]</ref>。
  
* ''' 先有後婚,大談禁忌師生戀, 艾絲特·杜芙若與其 先生 獲得2019年[[諾貝爾經濟學獎]]'''
+
* '''艾絲特·杜芙若與其 丈夫 獲得2019年[[諾貝爾經濟學獎]] ,是首对获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夫妻'''
  
* ''' 先生 合著 :「 窮人的經濟學:如何終結貧窮? '''
+
* ''' 她與 丈夫 合著 窮人的經濟學 :如何終結貧窮?'''
  
* ''' 「阿卜杜勒·拉蒂夫·賈米爾貧困行動實驗室」(J-PAL)聯合創始人'''
+
* '''  她也是 「阿卜杜勒·拉蒂夫·賈米爾貧困行動實驗室」(J-PAL)聯合創始人'''
  
* ------------------------------
+
* '''杜芙若與其丈夫大談禁忌的師生戀 ---  兩人背著「第三者」與「拋妻棄子」之名,被斥責道德有問題  '''
  艾絲特.杜芙若(Esther Duflo)
 
  
麻省理工學院經濟系 Abdul Latif Jameel 減緩貧窮與發展經濟學講座教授(Abdul Latif Jameel Professor of Poverty Alleviation and Development Economics)。畢業 於巴黎 高等師範學院(École Normale Supérieure)以及麻省理工學院,於麻省理工學院取得博士學位之後,隨即獲聘為該校經濟系助理 授,並且任教至今 同時 美國文理 學院與世界計量經濟學會院士,也曾經獲得許多獎項,二○一○年取得著名 克拉克獎章(John Bates Clark Medal) 這個獎項是表彰美國四十歲以下最傑出 經濟學家;二○○九年獲得麥克阿瑟「天才」獎學金(MacArthur “genius” Fellowship) 並且在二○一○年取得首屆卡沃—阿蒙哥國際獎(Calvó-Armengol International Prize)。《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將 評為當今世上最好 八位經濟學家之一;《外交 策》(Foreign Policy)在二○○八至二○一○年將她列為世 上最有影響力的一百個思想家之一;二○一○年《財富》(Fortune)雜誌將 列為當今 十歲以下最有影響力的四十個商業領袖之一
+
=='''生平簡介'''==
 +
1972年,杜芙若生 法國 巴黎 的一個[[基督新 ]]家庭 母亲 医生、父亲是数学教授。她 母亲经常参加医疗[[人道主义]]项目 这给她带来了潜移默化 影响。小时候 ,她的 梦想是学习[[历史]],成为公务员或进入 政界 。所以, 就讀[[亨利 世中學]]時專修文科,後考入巴黎高等師範學校主修歷史
  
 +
转折发生在1993年。她前往[[苏联]],在[[莫斯科]]待了10个月。她在那里教授法语,同时担任一名法国经济学家的研究助理,以及协助[[哈佛大学]]经济学家杰弗里•萨克斯(Jeffrey Sachs)的工作。在这些研究岗位上的经历使她得出这样的结论:「经济学有潜力成为世界的行动杠杆」,她可以在做“重要事情”的同时满足学术抱负。
  
* -----------------------
+
 杜芙若 於1994年 得巴黎高等師範學校歷史 碩士之 後, 於1995年獲 社會科學高等學院 經濟學 碩士 然後於1995 進入麻省理工 經濟學 研究所,1999年於[[印度裔]] 教授[[阿巴希·巴納吉]]的指導下完成博士論文。
  夫妻檔經濟學家印度裔的阿比希吉特-巴納吉和法國的 艾絲特 杜芙若 今年諾貝爾經濟 獎,他們的研究指出,貧窮國家的平均生產力,因為科技技術使用上的落差,例如有些人和公司使用最新技術,其他人只能使用落 技術 而造成巨大差異。值 注意的是太太杜芙若,現年47歲,是諾貝爾 經濟學 獎設立五十年來 第二位女性得獎者,同時還是最 輕的。
 
<ref name="Duflo-82">[https://news.pts.org.tw/article/450407  美法3 者對抗貧困 獲諾貝爾 經濟學 ]</ref>
 
  
 +
杜芙若和其導師阿巴希·巴納吉大談禁忌的[[師生戀]],兩人風風雨雨一起走了近20年,終於在2015年修成正果,結為夫妻。<ref name="Duflo-11">[http://cms.iweek.ly/index.php?/article/index/200076596  封面人物|首对诺贝尔经济学奖夫妻  ]</ref><ref name="Duflo-12">[https://kknews.cc/news/95mzpmb.html  夫妻同拿諾獎!2019年諾貝爾經濟學獎聚焦這領域 ]</ref><ref name="Duflo-13">[https://www.hk01.com/%E5%8D%B3%E6%99%82%E5%9C%8B%E9%9A%9B/385934/%E8%AB%BE%E8%B2%9D%E7%88%BE%E7%B6%93%E6%BF%9F%E5%AD%B8%E7%8D%8E-%E5%A4%AB%E5%A6%BB%E6%AA%94-%E7%8D%B2%E7%8D%8E-%E7%94%B1%E5%B8%AB%E7%94%9F%E6%88%80%E5%88%B0%E6%8B%8D%E6%AA%94%E7%A0%94%E7%A9%B6%E6%BB%85%E8%B2%A7  「夫妻檔」獲獎 由師生戀到拍檔研究滅貧 ]</ref>
  
=='''窮人需要的不只是食物 而是一次翻身 機會!'''==
+
其間 這對夫妻花了15年 時間 將他們 研究成果寫成《 窮人的 經濟學》:如何終結貧窮? <ref name="Duflo-21">[https://www.sanmin.com.tw/product/index/99b155v5i105e24i104x70p108z124bxvesrq47zxg  窮人 經濟學:如何終結 貧窮 ?  ]</ref>
在許多國家 貧窮線最初的設定是以食物 攝取為標準,認為飢餓是 窮人 生活 主要困境 隨之而來 政策,目標也在於解決飢餓問題,因此編列預算配發糧食或補助 人購買糧食。這套政策背後的邏輯相信,攝取足夠的熱量之後,就能投入工作,賺取薪資養活自己,最後擺脫因飢餓而沒有體力工作的惡性循環。
 
  
  真是如 嗎?
+
=='''《窮人的經濟學》:如何終結貧窮?'''==
 +
[[File: Duflo_poverty.jpg |缩略图|right|230px|[https://www.sanmin.com.tw/product/index/99b155v5i105e24i104x70p108z124bxvesrq47zxg  圖片來源:窮人的經濟學:如何終結貧窮?  ] ]]
 +
  在許多國家,認為飢餓是窮人生活的主要困境。隨之 來的[[扶貧政策]],目標也都在於解決飢餓問題,因 編列預算配發糧食或補助窮人購買糧食。這套政策背後的邏輯相信,攝取足夠的熱量之後,就能投入工作,賺取薪資養活自己,最後擺脫因飢餓而沒有體力工作的惡性循環。
  
  兩位作者蒐集資料後 卻發現糧食補助政策並未增加窮人對於主食的消耗量,他們寧可把省下的錢用來購買更美味的食物。窮人與一般人本無二致,人人都喜愛從食物獲得心靈的慰藉,但窮人卻被化約為一套投入熱量、產出動能的生理機制。
+
  然而 真是如此嗎?
  
  本書即是 兩位 作者十五年…
+
  杜芙若與其丈夫巴納吉 兩位 蒐集資料後 卻發現糧食補助政策並未增加窮 主食 消耗量 那些 窮人 寧可把省下的錢用來購買更美味 食物
來的研究成果 期間造訪數個國家,瞭解每日支出低於一塊美金的 們如何過活。這類關 貧窮 想像 就是《 窮人的 經濟學》所要檢視之處
 
  
  以堅實科 精神 導正 失敗 社會政策。
+
  兩人將15年來的研究成果寫成《窮人的經濟 》一書。在那15年期間 他兩造訪數個國家,瞭解每日支出低於一塊美金的人們如何過活。本書藉由解答窮人「不合理」的行為與怪異的現象,剖析相關政策 失敗 的原因,探討
  窮人的 經濟學 取代菁英 經濟
+
* 為什麼 窮人 不使用免費 保健服務 卻願意支付昂貴 手術費用?
 +
* 為什麼在同樣的班級,窮人家的小孩就是 不好?
 +
* 為什麼要先借貸才能儲蓄?
 +
* 為什麼貸款做生意,收入卻總是成長不了?
  
  本書藉由解答 窮人 「不合理」的行為與怪異的現象,剖析相關政策 敗的原因。為什麼窮 不使用免費 保健服務 卻願意支付昂貴 手術費用?為什麼在同樣的班級, 人家的小孩就是學不好?為什麼要先借貸才能儲蓄?為什麼貸款做生意,收入卻總是成長不了?
+
  缺乏資源的 窮人 失人 各種機會 沒有實質參與社會 基本能力。本書告訴我們“貧 並非無法終結”。<ref name="Duflo-21"></ref>
  
  缺乏資源的窮 錯失 各種機會 沒有實質參與社會 能力 而平白流失 人力與才華也 的損失 本書提供詳實的統計資料與實驗結果 告訴我們貧窮並非無法終結 關鍵在於以謙卑 態度傾聽窮 的聲音 誠實面對各項數據 讓窮人 經濟學取代菁英 經濟學,並且做為政策制定的依據
+
  巴纳吉和杜芙若夫妻兩 都认为,'''健康是穷 摆脱贫困 第一步,预防远比治病要重要''',因为从经济学意义上讲 预防 其实比治病更低。他們也发现 很多贫困家庭爱多生孩子 原因, 希望自己能够成为一位“概率赢 简单来说,就是多生一些孩子,总有一个会成材,养儿防老 总有一个有孝心。但这种侥幸心理最终可能害了穷人 并降低贫困群体 整体 力资本水。因为 孩子太多 本身捉襟见肘 家庭财务断然难以支付孩子 教育费用 <ref name="Duflo-22">[https://wemp.app/posts/16c28a45-2a71-40b7-9e60-d5e6c0a9b5b2?utm_source=bottom-latest-posts   为什么穷人只会越来越穷?]</ref>
  
<ref name="Duflo-81">[https://www.sanmin.com.tw/product/index/99b155v5i105e24i104x70p108z124bxvesrq47zxg   窮人的經濟學 如何終結貧窮? ]</ref>
+
=='''獲2019年諾貝爾經濟學獎'''==
 +
[[File: Duflo_JPAL_photos_1.jpg |缩略图|center|650px|[https://www.facebook.com/pg/JPAL.Global/photos/  圖片來源:「賈米爾貧困行動實驗室」(J-PAL)實驗照片(1) ] ]]
 +
[[File: Duflo_JPAL_photos_2.jpg |缩略图|center|650px|[https://www.facebook.com/pg/JPAL.Global/photos/  圖片來源:「賈米爾貧困行動實驗室」(J-PAL)實驗照片(2) ] ]]
 +
[[File: Duflo_JPAL_visiting.jpg |缩略图|right|300px|[https://wemp.app/posts/16c28a45-2a71-40b7-9e60-d5e6c0a9b5b2?utm_source=bottom-latest-posts   圖片來源 巴納吉和杜芙若為 J-PAL 實驗實地採訪 ] ]]
  
 +
[[瑞典]][[斯德哥尔摩]]当地时间10月14日中午,201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揭晓,获奖者是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學者阿巴希‧巴納吉(Abhijit Banerjee)、艾絲特‧杜芙若(Esther Duflo)和 美國哈佛大學發展經濟學家[[麥可·克雷默]](Michael Kremer),以表彰他們「創造了能減輕全球貧窮的實驗方法」。
  
 +
這三位科學家都是非營利組織「貧困行動創新」(Innovations for Poverty Action)的成員,為消除全球貧窮而努力。
 +
 +
巴納吉和杜芙若同為「賈米爾貧困行動實驗室」(Abdul Latif Jameel Poverty Action Lab)的創始人。是首對獲得經濟學獎的夫妻,杜芙若也是第二位獲得經濟學獎的女性得主。「賈米爾貧窮行動實驗室」(J-PAL)在全球6個地方設有辦公室,一起使用隨機控制實驗來研究如何消解貧窮的問題。<ref name="Duflo-61">[http://www.epochtimes.com/b5/19/10/14/n11587524.htm  諾貝爾經濟學獎揭曉 出現首對夫妻檔 ]</ref><ref name="Duflo-62">[https://finance.ifeng.com/c/7qllyAU33Sa  三人摘得诺贝尔经济学奖:他们是谁?分别哪些研究领域?]</ref><ref name="Duflo-63">[https://udn.com/news/story/6811/4103711  諾貝爾經濟學獎出爐 美法三學者獲獎 ]</ref><ref name="Duflo-64">[https://news.pts.org.tw/article/450407   美法3學者對抗貧困 獲諾貝爾經濟學獎  ]</ref>
 +
 +
杜芙若對於自己的得獎,在記者會上表示:「'''希望藉由我的成功和研究被認可,能啟發更多更多的女性,專注與投入在自己的工作之中,也期望有更多男性,能對這些辛勤工作付出的女性,給予更充足的尊敬。'''」<ref name="Duflo-65">[http://www.merit-times.com.tw/NewsPage.aspx?unid=565357   對抗貧困 3學者獲經濟獎  ]</ref>
 +
 +
然而,201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宣布后,大家讨论最热烈的,不是三位诺奖得主关于随机对照实验(RCT)或者田野实验(field experiment)的具体成果,而是 巴納吉和杜芙若 之间的 “师生恋”、“第三者” 、“拋妻棄子”、以及最终 “修成正果” 的私人生活。<ref name="Duflo-66">[https://new.qq.com/rain/a/20191017A0HQF7   印度人为何两获诺贝尔经济学奖?]</ref>
 +
 +
=='''先有後婚,大談禁忌的師生戀,私下感情盡受唾棄'''==
 +
[[File: Ex_wife_Couple_v2.jpg |缩略图|center|600px|[https://mitgsl.mit.edu/people/lecturers-and-emeriti/arundhati-banerjee  圖片來源(左):阿巴希·巴納吉的前妻圖利] <br> [http://cms.iweek.ly/index.php?/article/index/200076596  圖片來源(右):阿巴希·巴納吉與其現任的妻子杜芙若 ] ]]
 +
 +
學術上,杜芙若與其丈夫 阿巴希·巴納吉 的成就被受認同,但兩人的私人感情卻被世人唾棄,背上「師生戀」、「第三者」、及「拋妻棄子」之名。
 +
 +
杜芙若在1995年遇上麻省理工學院(MIT)印度裔教授巴納吉,選修他的[[發展經濟學]]課程。她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印度,1997年 她在巴納吉陪同下首次訪問印度,並在巴納吉指導下,於1999年完成博士論文畢業。
 +
 +
杜芙若和巴納吉拍拖相戀時,巴納吉已有家室,杜芙若被指搭上已為人夫的巴納吉。出生於基督新教家庭的杜芙若,分別在2012年和2014年,與巴納吉尚未結婚就已經誕下第一個和第二個孩子。而當時的巴納吉與印度裔、MIT 的文學講師 圖利(Arundhati Tuli Banerjee)仍然是法定夫妻,二人也育有一名兒子(1991年出生)。
 +
 +
後來,巴納吉與其妻子 圖利 在2015年離婚。在同一年 杜芙若「坐正」後與巴納吉結婚。
 +
 +
不幸的是,巴納吉與其前妻 圖利 所生的兒子,因為意外在2016年去世。對一個中年女性,被杜芙若搶走丈夫又喪子的 圖利 是情何以堪!!!
 +
 +
當時,對杜芙若和巴納吉兩人的私生活有不少評價,斥責他們有道德問題 ... 由「已婚人夫」與「第三者」到結為夫妻,建立自己家庭,卻傷害了曾經是最愛的妻子和兒子!<ref name="Duflo-12"></ref><ref name="Duflo-13"></ref><ref name="Duflo-72">[https://www.mid-day.com/articles/the-many-sides-of-nobel-prize-winner-abhijit-banerjee/21910160  The many sides of Abhijit Banerjee, winner of the 2019 Nobel Prize for Economics ]</ref><ref name="Duflo-73">[http://maplestage.com/article/8z5po/%E8%AB%BE%E8%B2%9D%E7%88%BE%E7%B6%93%E6%BF%9F%E5%AD%B8%E7%8D%8E%E5%BE%97%E4%B8%BB-%E4%BE%86%E8%87%AA%E5%90%8D%E6%A0%A1-%E5%B8%AB%E7%94%9F%E6%88%80%E5%A4%AB%E5%A6%BB%E6%AA%94/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 來自名校 師生戀夫妻檔 ]</ref><ref name="Duflo-74">[https://kuaibao.qq.com/s/20191014A0PZCX00?refer=spider  他们是同事,也是夫妻,还是师生恋,同获201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ref>
  
 
{{clear}}
 
{{clear}}
 +
 
== '''視頻''' ==
 
== '''視頻''' ==
 
{{#evu: https://www.youtube.com/watch?time_continue=6&v=PFLoVF45mhY&feature=emb_logo
 
{{#evu: https://www.youtube.com/watch?time_continue=6&v=PFLoVF45mhY&feature=emb_logo
行 62: 行 93:
 
==參考文獻==  
 
==參考文獻==  
 
{{reflist}}
 
{{reflist}}
 
+
 
 
[[Category:科學家]]
 
[[Category:科學家]]
 
[[Category:經濟學家]]
 
[[Category:經濟學家]]
[[Category: 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 ]]
+
[[Category: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

於 2019年12月24日 (二) 08:03 的最新修訂

艾絲特·杜芙若
出生 1972年10月25日
法國巴黎
國籍 法國美國
母校 麻省理工學院巴黎高等師範學院社會科學高等學院巴黎經濟學院
機構 麻省理工學院
研究領域 社會經濟學發展經濟學
獎項 約翰·貝茨·克拉克獎(2010)
丹·大衛獎(2013)
阿斯圖里亞斯親王獎(2015)
諾貝爾經濟學獎(2019)

艾絲特·杜芙若(法語:Esther Duflo;1972年10月25日),法裔美國經濟學家。現在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擔任發展經濟學教授。她也是國家經濟研究局副研究員[1],服務於經濟分析董事會,是經濟和政策研究的發展經濟學主管[2]

  • 艾絲特·杜芙若與其丈夫獲得2019年諾貝爾經濟學獎,是首對獲諾貝爾經濟學獎的夫妻
  • 她與其丈夫合著《窮人的經濟學》:如何終結貧窮?
  • 她也是「阿卜杜勒·拉蒂夫·賈米爾貧困行動實驗室」(J-PAL)聯合創始人
  • 杜芙若與其丈夫大談禁忌的師生戀 --- 兩人背著「第三者」與「拋妻棄子」之名,被斥責道德有問題

目錄

生平簡介

1972年,杜芙若生於法國巴黎的一個基督新教家庭,母親是兒科醫生、父親是數學教授。她的母親經常參加醫療人道主義項目,這給她帶來了潛移默化的影響。小時候,她的夢想是學習歷史,成為公務員或進入政界。所以,她就讀亨利四世中學時專修文科,後考入巴黎高等師範學校主修歷史。

轉折發生在1993年。她前往蘇聯,在莫斯科待了10個月。她在那裡教授法語,同時擔任一名法國經濟學家的研究助理,以及協助哈佛大學經濟學家傑弗里•薩克斯(Jeffrey Sachs)的工作。在這些研究崗位上的經歷使她得出這樣的結論:「經濟學有潛力成為世界的行動槓桿」,她可以在做「重要事情」的同時滿足學術抱負。

杜芙若於1994年獲得巴黎高等師範學校歷史學碩士之後,於1995年獲得社會科學高等學院經濟學碩士,然後於1995年進入麻省理工學院經濟學研究所,1999年於印度裔教授阿巴希·巴納吉的指導下完成博士論文。

杜芙若和其導師阿巴希·巴納吉大談禁忌的師生戀,兩人風風雨雨一起走了近20年,終於在2015年修成正果,結為夫妻。[3][4][5]

其間,這對夫妻花了15年的時間,將他們的研究成果寫成《窮人的經濟學》:如何終結貧窮?。[6]

《窮人的經濟學》:如何終結貧窮?

在許多國家,認為飢餓是窮人生活的主要困境。隨之而來的扶貧政策,目標也都在於解決飢餓問題,因此編列預算配發糧食或補助窮人購買糧食。這套政策背後的邏輯相信,攝取足夠的熱量之後,就能投入工作,賺取薪資養活自己,最後擺脫因飢餓而沒有體力工作的惡性循環。

然而,真是如此嗎?

杜芙若與其丈夫巴納吉兩位蒐集資料後,卻發現糧食補助政策並未增加窮人對於主食的消耗量,那些窮人寧可把省下的錢用來購買更美味的食物。

兩人將15年來的研究成果寫成《窮人的經濟學》一書。在那15年期間,他兩造訪數個國家,瞭解每日支出低於一塊美金的人們如何過活。本書藉由解答窮人「不合理」的行為與怪異的現象,剖析相關政策失敗的原因,探討

  • 為什麼窮人不使用免費的保健服務,卻願意支付昂貴的手術費用?
  • 為什麼在同樣的班級,窮人家的小孩就是學不好?
  • 為什麼要先借貸才能儲蓄?
  • 為什麼貸款做生意,收入卻總是成長不了?

缺乏資源的窮人錯失人生的各種機會,沒有實質參與社會的基本能力。本書告訴我們「貧窮並非無法終結」。[6]

巴納吉和杜芙若夫妻兩人都認為,健康是窮人擺脫貧困的第一步,預防遠比治病要重要,因為從經濟學意義上講,預防的成本其實比治病更低。他們也發現,很多貧困家庭愛多生孩子的原因,是希望自己能夠成為一位「概率贏家」。簡單來說,就是多生一些孩子,總有一個會成材,養兒防老,總有一個有孝心。但這種僥倖心理最終可能害了窮人,並降低貧困群體的整體人力資本水。因為,孩子太多,本身捉襟見肘的家庭財務斷然難以支付孩子的教育費用。[7]

獲2019年諾貝爾經濟學獎

瑞典斯德哥爾摩當地時間10月14日中午,2019年諾貝爾經濟學獎揭曉,獲獎者是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學者阿巴希‧巴納吉(Abhijit Banerjee)、艾絲特‧杜芙若(Esther Duflo)和 美國哈佛大學發展經濟學家麥可·克雷默(Michael Kremer),以表彰他們「創造了能減輕全球貧窮的實驗方法」。

這三位科學家都是非營利組織「貧困行動創新」(Innovations for Poverty Action)的成員,為消除全球貧窮而努力。

巴納吉和杜芙若同為「賈米爾貧困行動實驗室」(Abdul Latif Jameel Poverty Action Lab)的創始人。是首對獲得經濟學獎的夫妻,杜芙若也是第二位獲得經濟學獎的女性得主。「賈米爾貧窮行動實驗室」(J-PAL)在全球6個地方設有辦公室,一起使用隨機控制實驗來研究如何消解貧窮的問題。[8][9][10][11]

杜芙若對於自己的得獎,在記者會上表示:「希望藉由我的成功和研究被認可,能啟發更多更多的女性,專注與投入在自己的工作之中,也期望有更多男性,能對這些辛勤工作付出的女性,給予更充足的尊敬。[12]

然而,2019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宣布後,大家討論最熱烈的,不是三位諾獎得主關於隨機對照實驗(RCT)或者田野實驗(field experiment)的具體成果,而是 巴納吉和杜芙若 之間的 「師生戀」、「第三者」 、「拋妻棄子」、以及最終 「修成正果」 的私人生活。[13]

先有後婚,大談禁忌的師生戀,私下感情盡受唾棄

學術上,杜芙若與其丈夫 阿巴希·巴納吉 的成就被受認同,但兩人的私人感情卻被世人唾棄,背上「師生戀」、「第三者」、及「拋妻棄子」之名。

杜芙若在1995年遇上麻省理工學院(MIT)印度裔教授巴納吉,選修他的發展經濟學課程。她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印度,1997年 她在巴納吉陪同下首次訪問印度,並在巴納吉指導下,於1999年完成博士論文畢業。

杜芙若和巴納吉拍拖相戀時,巴納吉已有家室,杜芙若被指搭上已為人夫的巴納吉。出生於基督新教家庭的杜芙若,分別在2012年和2014年,與巴納吉尚未結婚就已經誕下第一個和第二個孩子。而當時的巴納吉與印度裔、MIT 的文學講師 圖利(Arundhati Tuli Banerjee)仍然是法定夫妻,二人也育有一名兒子(1991年出生)。

後來,巴納吉與其妻子 圖利 在2015年離婚。在同一年 杜芙若「坐正」後與巴納吉結婚。

不幸的是,巴納吉與其前妻 圖利 所生的兒子,因為意外在2016年去世。對一個中年女性,被杜芙若搶走丈夫又喪子的 圖利 是情何以堪!!!

當時,對杜芙若和巴納吉兩人的私生活有不少評價,斥責他們有道德問題 ... 由「已婚人夫」與「第三者」到結為夫妻,建立自己家庭,卻傷害了曾經是最愛的妻子和兒子![4][5][14][15][16]

視頻

美法3學者對抗貧困 獲2019年諾貝爾經濟學獎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