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荃湾(如心广场)巴士总站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荃湾(如心广场)巴士总站
图片来自qwerty4

荃湾(如心广场)巴士总站英语:Tsuen Wan (Nina Tower) Bus Terminus)是一个位于香港新界荃湾区巴士总站

介绍

荃湾(如心广场)巴士总站于2000年3月19日启用,当日有多条巴士路线分别从圆墩围和荃湾运输大楼(即现为多条小巴线的总站,已停用)的巴士总站迁往该处,巴士进出总站均须驶经大河道,停泊时车头朝向西南方。路线往返多个地区,且全属跨区路线,可是附近建设包括如心广场在内当时仍未入伙,总站使用量一直维持在低水平。

总站路线资料(巴士)

九龙巴士33A线

荃湾(如心广场) ↔ 旺角(柏景湾) 途经荃湾、葵涌、美孚、深水埗、旺角及大角咀。

九龙巴士46S线

显径 ↔ 荃湾(如心广场) 于2020年4月27日投入服务,途经隆亨邨、新翠邨、美林邨、城门隧道、梨木树、大窝口及荃湾,只于星期一至五繁忙时间提供服务。

九龙巴士51线

荃湾(如心广场) ↺ 上村 上村 → 荃湾(如心广场)(特别班次) 于1973年7月16日投入服务,途经荃湾、曹公潭、川龙、大帽山郊野公园及石岗,2019年4月回归本站。

九龙巴士53线

元朗(形点) ↔ 荃湾(如心广场) 于1973年7月16日投入服务,途经荃湾、油柑头、汀九、深井、青龙头、大榄涌、小榄、黄金海岸、青山湾、新墟、虎地、蓝地、洪水桥、天水围、屏山及元朗,设有多项双向分段收费,2019年4月回归本站。

九龙巴士73D、73P、73X线

73D 广福邨 → 荃湾(如心广场)(上午班次) 荃湾(如心广场) → 富善邨(下午班次) 途经荃湾市中心、大窝口站、昌荣路、梨木树邨、城门隧道、香港科学园、白石角、大埔墟及大埔中心,只于星期一至五繁忙时间提供服务。

73P 大美督 ↔ 荃湾(如心广场) 途经汀角路、凤园、吐露港公路、城门隧道、梨木树邨、葵兴、葵芳及荃湾市中心,只于星期一至五繁忙时间提供服务。

73X 荃湾(如心广场) ↔ 富善邨 途经荃湾市中心、大窝口站、昌荣路、梨木树邨、城门隧道、吐露港公路、大埔墟及大埔中心。

九龙巴士278A、278P、278X线

278A 粉岭(联和墟) → 荃湾(如心广场) 途经祥华邨、塘坑、粉岭公路、吐露港公路、城门隧道、昌荣路、梨木树邨、大窝口站及荃湾市中心,只于平日上午繁忙时间提供单方向往荃湾服务。

278P 上水(太平) → 荃湾(如心广场) 途经清河邨、粉岭南(百和路及华明)、粉岭公路、吐露港公路、城门隧道、昌荣路、梨木树邨、大窝口站及荃湾市中心,只于平日上午繁忙时间提供单方向往荃湾服务。

278X 上水 ↔ 荃湾(如心广场) 途经荃湾市中心、大窝口站、昌荣路、梨木树邨、城门隧道、吐露港公路、粉岭公路、华明邨、景盛苑、粉岭站及上水站。

龙运巴士A31、NA31线

A31 荃湾(如心广场) ↔ 机场(地面运输中心) 于1998年7月6日投入服务,由龙运巴士营运,于1998年7月6日投入服务。2016年12月3日起,改经愉景新城、荃湾站、关门口街、联仁街、马头坝道、德士古道(横龙街工业区、环宇海湾)、青荃桥、长安邨、青衣北岸公路、青屿干线、一号客运大楼及港珠澳大桥香港口岸。

NA31 荃湾(如心广场) ↔ 港珠澳大桥香港口岸(经机场客运大楼) 珀丽湾居民巴士NR331S线 马湾(珀欣路) ↔ 荃湾(如心广场) 途经路线资料 九龙巴士48P线 火炭骏洋邨 ↔ 青龙头 只限往青龙头方向途经此站。

过海隧道巴士930X线

荃湾(愉景新城) ↔ 铜锣湾(摩顿台) 只限往荃湾方向途经此站。

新界

新界英语:New Territories)是香港全境三大地域之一,与中国大陆深圳市接壤,也是香港境内除香港岛九龙半岛外的其馀区域。新界可以分为两大部份,分别是与九龙半岛相连的新界内陆和以大屿山为主的233个岛屿所组成的离岛。新界内陆面积为747.18平方公里,连同233个离岛计算,总面积则为975.23平方公里,占香港陆地总面积接近90%,而57%香港人口居于新界。

历史

新界西贡区黄地峒曾发现三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晚期文物,说明新界地区历史悠久。

中石器时代的文物暂时未有发现,新石器时代中期( 距今约七千年前)的文物在一九九零年代兴建赤鱲角机场时于大屿山扒头鼓出土. 新界的西贡,南丫岛等地不时有新石器时代至近代的文物出土.

秦始皇平定百越之后,今天的新界被纳入为秦境,属番禺县管辖。由东晋中期至明朝初期期间,今天的新界之地曾分别属宝安县东官县东莞县广州府等行政区管辖。至明朝,宝安县改名为新安县,并属之管辖。直至1898年6月9日,即英国在香港岛建立殖民地的56年后,英国政府清政府北京签订《展拓香港界址专条》,租借由九龙界限街以北,至深圳河以南土地,连同附近233个岛屿,为期99年,到1997年6月30日为止。然而在1899年4月14日,英国在接管新界时,遭新界原居民反抗,爆发新界六日战,4月19日才正式接管。自此,原属新安县(即宝安县)之深圳河以南土地(包括新界、新九龙)才属于英国管有。

英军管有新界时,香港岛已发展成一个现代化、商业化的对外开放城市,新界则仍然是一个相对落后和传统的农业社会。港督卜力基于骆克的报告及建议,决定对新界采用间接管治的方针,采用一套较近似于中国人的制度,即由乡亲父老来治理乡村,并表明土地等私人财产可继续由私人拥有,民间风俗、习俗也依旧不变[1]

由于新租借的土地并没有统一名称,所以英国人便把这块土地称为“New Territories”(即“新领土”),中文名称“新界”,可指为“新的租界”之意。分隔租借地(新界)和割让地(九龙)的界限线后来发展为界限街。惟因城市发展,界限街以北至九龙群山以南之土地已归入九龙一部分,称为“新九龙”。但根据《香港法例》第1章释义及通则条例附表5,新界的定义仍包括新九龙。

此外由于十八区区界变更,新界的范围亦随着改变。

值得留意的是,由于按《展拓香港界址专条》,深圳湾口岸港方口岸区原先为香港新界范围内的水域及湿地,根据《香港法例》第591章第5条,位于深圳的深圳湾口岸港方口岸区被视为位于位于新界以内、新九龙以外,香港可以自2007年7月1日(口岸启用日)以租借方式(原定租金为每年7百万港元,2018年起改为每年1千元人民币象征式租金)在该处恢复治权。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