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眼鲫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蓝眼鲫 |
中文学名:蓝眼鲫 |
蓝眼鲫的体色为美丽的银白色,眼睛受光线的照射,其下半部分闪烁着青绿色的光辉,所以称之为“蓝眼鲫”。蓝眼鲫,杂食性,卵生,适合有水草和沉木的水族箱,可以和小型鱼混养。体色为美丽的银白色,眼睛受光线的照射,其下半部分闪烁著青绿色的光辉,所以称之为“蓝眼鲫”。容易饲养,喜好弱酸性的软水,宜饲养于多栽植些水草的水槽中。[1]
简介
中文名:蓝眼鲫
拉丁学名:dorsiocellata地 理分布:亚洲南部的马来半岛、[[[苏门答腊]]。
繁殖方式:卵生。
气候带:热带
习性:杂食性,卵生,适合有水草和沉木的水族箱,可以和小型鱼混养。
饲养难度:容易
水温:22-26℃
硬度:5-10dGH
Ph值:6.0-6.5
生活习性
体长约60毫米左右。体色为银白色。在光线照射下,其眼睛的下半部会闪烁着青绿色的光泽。背鳍为白色底,上具一大型的黑色斑块,显得格外美丽。雌鱼的腹部较膨大,尾鳍为黄色;雄鱼体细长,尾鳍较红。宜饲养于弱酸性的软水中,适宜水温为22~26'C。性情温和,喜群游,能与同体型的温和鱼类混合饲养。水族箱中适宜栽植较多的水草,以观赏其群泳的景观。体质强健,易饲养,可投喂人工配合饲料为主,偶尔添加一些动物性饵料。
体形特征
蓝眼鲫的体色为美丽的银白色,眼睛受光线的照射,其下半部分闪烁着青绿色的光辉,所以称之为“蓝眼鲫”。背鳍为白底而有一大型的黑色斑点,是一种非常漂亮的小型鱼。雌鱼的腹部较大,尾鳍为黄色,而雄鱼身体细长,尾鳍较红,可加以区别。
繁殖
- 繁殖特点
产卵通常在清晨进行,多产卵于水草丛中,产卵数量多在几百粒左右。亲鱼有吃卵的习惯,产卵后需将亲鱼移走。在水温26℃的条件下,卵经过24-36小时可孵化出仔鱼,仔鱼孵出2~3天后可游动,刚孵化的鱼苗必须喂于蛋黄鱼虫方可存活
- 雌雄区分
雌鱼的腹部较大,尾鳍为黄色,而雄鱼身体细长,尾鳍较红,可加以区别。
亲鱼的选择
(1)体质要强壮健康,体表无损伤,无充血、腹胀、烂鳍、突眼等病症;
(2)体型无畸形或病变,并根据育种要求可有目的地选择特殊体型,如侧扁、高身、高鳍等;
(3)成熟度,一般根据经验用肉眼观察亲鱼腹部的膨胀程度,特别是雌鱼尤为明显,另外看亲鱼腹部泄殖腔的排精(或卵)管的伸出长短,其次就是亲鱼的发情追逐状况。
- 繁殖方法
繁殖方法比较简单,到了产卵期就会出现婚姻色,雌雄并排游动,雌鱼将卵产在水草等附着物即鱼巢上。受精卵约在1-2天内孵化出仔鱼,仔鱼仍依附在鱼巢上,由体内卵黄囊供给营养,经2-3天,仔鱼消耗完卵黄囊的养分后开始游动觅食。亲鱼与慈鲷科鱼相反,有吞卵习性,不懂爱护子女。主要特点是靠口腔后部发达的咽喉齿磨碎食物。亲鱼有吞食卵的习性,所以当亲鱼完成产卵受精后应及时将其捞出。
饲养
- 饲养特点
容易饲养,喜好弱酸性的软水,宜饲养于多栽植些水草的水槽中。饲养水温22-26℃,硬度5-10dGH,Ph值6.0-6.5。
- 饲养条件
1、鱼缸:是蓝眼鲫生长和活动的场所。饲养蓝眼鲫得先选择一个适合它的鱼缸。
2、吸水管:用于换水时吸出鱼缸底面的脏物,用软橡胶管和玻璃管连接而成。长度根据鱼缸的高度而定。一般取一米二到一米五。
3、温度计:用来测量和调节鱼缸的水温。蓝眼鲫的饲养水温是22-26℃
4、鱼网:用来捕捞和转移蓝眼鲫。
5、玻璃灯桶:将灯泡放入玻璃灯桶内沉入鱼缸中起加温和照明作用。玻璃灯桶的口必须高出水面100MM,防止蓝眼鲫跳入。
6、电热管:冬天用来增加鱼缸内的温度。
7、气泵:驱除鱼缸中的二氧化碳,增加水中的容氧量。
8、过滤器:过滤出鱼缸中的污物,保持水质清洁,起增加氧量净化水质的双重作用。
9、恒温器:用来自动控制鱼缸中的温度,可以长期保持温度恒定。
10、食斗:防入鱼食漂浮在水面,有利蓝眼鲫的捕食。又能防止鱼食落入水底钻入水草中,使水草沙子变黑,败坏水质。
11、除污液:用塑料板做成。用来刮去鱼缸水面的灰尘和油污。
疾病
- 病因
预防鱼病,首先要弄清楚鱼发病的原因,才能采取措施,有效的防止鱼病发生,而造成鱼病的因素主要有:
1、水温、水质失宜:蓝眼鲫对水的温度有一定的适应范围,水温的突然变动,温差超过5度以上,或水温长时期偏低或偏高,都会使鱼发病。水质也是一样,如果水体中载鱼量太多,使生存的生态环境相对变得恶劣,超过蓝眼鲫适应的范围,便可能发病。如不及时换水,当鱼的排泄物、分秘物不断累积,二氧化碳和氨增多,微生物、藻类大量增长,就会令水质恶化,溶氧量降低,使鱼发病。因此,保持均衡的温度和良好的水质是非常必要的。
2、饲喂不当:人工养鱼,全赖人工投饲,如果投喂的饲料营养成分不足,缺乏蛋白质、维生素、微量元素,或者不能定时定量,饥饱不匀,使鱼营养不良,体质虚弱而致病。若是饲料霉败变质,更可能使鱼中毒致病。
3、操作不慎:在捞鱼的操作过程中,不慎碰伤鱼体,折断鱼鳍,或是鱼跳落于地上受伤,伤部极易感染。
4、外部带入病原体:将外部病原体带入养鱼容器的途径很多,如由饵料、水草带入,病鱼用过又没消毒的工具,新购入鱼未经隔离观察就放入原来的鱼群等都能带入病原体。
预防措施
1、了解蓝眼鲫对水质、水温的要求,使水温、水质符合饲养鱼的要求。放养密度适当,勤排污、换水和清洗滤棉,换水时,新、老水的温差不要超过5度,昼夜温差大时,要采取必要的措施防止水温过分升降。
2、保证饲料质量,要按照鱼的食性投饲,饲料要新鲜、清洁、适口,发霉变质的饲料不能喂鱼。投喂要定时定量,不要随意多投、少投,还要根据季节、气候等情况,调整投饲量。
3、换水、捞鱼时要细心操作,避免鱼体受伤。采用较大的捞网,捞网离水后即用手遮盖,防止鱼跳出。换水时避免水流冲击鱼体。
4、在易发病的季节,容器、工具要经常消毒,用药后用清水洗净,消除残留药性。或在容器中滴些亚甲基蓝液,使水呈浅蓝色,以达到消毒的目的。新购进的鱼与原饲养的鱼混养前应先进行鱼体消毒,常用的消毒药液有3%食盐水或2至3PPM呋喃西林溶液、10PPM高锰酸钾溶液,任选一种,将鱼药浴5到10分钟。药浴过程中如见鱼急游反常,应立即捞回原水中。
常见病及治疗
鱼鳍破损变色无光泽,烂处有异物,或透明的鳍叶发白,白色逐渐扩大;严重时鱼鳍残缺或者不能舒展。本病多流行于夏季。蓝眼鲫鳍薄,易碰伤折断而患此病。
治疗方法:可选用食盐;抗生素等治疗。
一种是被细菌侵蚀鳃丝,病鱼行动迟缓,食欲不振,体色暗淡无光泽,头部发乌,鳃丝发白,最后出现腐烂脱落;鳍盖骨表皮充血发炎,严重时也发生腐烂,露出透明的鳃盖骨。
另有一种是被寄生虫寄生引起的鳃病,有细菌侵蚀鳃丝类似症状,如游动缓慢,鱼体消瘦,体色暗淡;呼吸困难,常浮于水面,鳃丝发白、破坏,粘液增多,鳍盖半张等。寄生虫有车轮虫,指环虫、口丝虫,斜管虫、三代虫等。
治疗方法:细菌性烂鳃病用呋喃西林治疗。寄生虫鳃病用高锰酸钾、福尔马林;食盐等治疗。
又名烂嘴病。病鱼口周围吻部长着白色棉花状菌丝如绒,也称白嘴病。常用嘴触舐箱壁摄食藻类鱼易患此病,容易传染。病鱼难以摄食,游动缓慢无力,以致死亡。要及时治疗处理。
治疗方法:用青霉素或金霉素溶液,也可用10ppm土霉素溶液浸浴病鱼。水族箱、捞鱼网、工具等用0.1%甲醛溶液浸洗消毒。
本病又称白毛病;水霉菌从鱼体的伤口侵入,开始寄生于表皮,逐渐深入肌肉,吸取鱼体营养,大量繁殖,向外生出灰白或青白色菌丝(肉眼可见棉丝状)。寄生部位伤口发炎充血、坏死、溃烂;病鱼常利用缸壁、石砾或水草摩擦患处,最后衰竭死亡。本病一年四季都可发生,早春晚秋最易流行。碰伤、冻伤的幼鱼易患;未受精和胚胎活力差的鱼卵也易寄生。
治疗方法:可选用食盐等治疗。
- 小瓜虫病
病鱼体表、鳍条和鳃上可见许多小白点;所以又名白点病。鱼被大量小瓜虫密集寄生时形成白点状囊泡,严重时布满全身。后期体表如同覆盖一层白色薄膜,粘液增多,体色暗淡无光。病鱼消瘦,浮于水面或群集一角,很少活动。小瓜虫病有明显的季节性,水温15-22℃最适于小瓜虫繁殖,水温上升到26-28℃或下降到10℃以下停止发育,28℃以上幼虫大批死右。
治疗方法:可选用硝酸亚汞、福尔马林等治疗。或如前所述调高水温达28-30℃连续3天,杀灭幼虫后换水。
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