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眼鯽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藍眼鯽 |
中文學名:藍眼鯽 |
藍眼鯽的體色為美麗的銀白色,眼睛受光線的照射,其下半部分閃爍着青綠色的光輝,所以稱之為「藍眼鯽」。藍眼鯽,雜食性,卵生,適合有水草和沉木的水族箱,可以和小型魚混養。體色為美麗的銀白色,眼睛受光線的照射,其下半部分閃爍著青綠色的光輝,所以稱之為「藍眼鯽」。容易飼養,喜好弱酸性的軟水,宜飼養於多栽植些水草的水槽中。[1]
簡介
中文名:藍眼鯽
拉丁學名:dorsiocellata地 理分布:亞洲南部的馬來半島、[[[蘇門答臘]]。
繁殖方式:卵生。
氣候帶:熱帶
習性:雜食性,卵生,適合有水草和沉木的水族箱,可以和小型魚混養。
飼養難度:容易
水溫:22-26℃
硬度:5-10dGH
Ph值:6.0-6.5
生活習性
體長約60毫米左右。體色為銀白色。在光線照射下,其眼睛的下半部會閃爍着青綠色的光澤。背鰭為白色底,上具一大型的黑色斑塊,顯得格外美麗。雌魚的腹部較膨大,尾鰭為黃色;雄魚體細長,尾鰭較紅。宜飼養於弱酸性的軟水中,適宜水溫為22~26'C。性情溫和,喜群游,能與同體型的溫和魚類混合飼養。水族箱中適宜栽植較多的水草,以觀賞其群泳的景觀。體質強健,易飼養,可投餵人工配合飼料為主,偶爾添加一些動物性餌料。
體形特徵
藍眼鯽的體色為美麗的銀白色,眼睛受光線的照射,其下半部分閃爍着青綠色的光輝,所以稱之為「藍眼鯽」。背鰭為白底而有一大型的黑色斑點,是一種非常漂亮的小型魚。雌魚的腹部較大,尾鰭為黃色,而雄魚身體細長,尾鰭較紅,可加以區別。
繁殖
- 繁殖特點
產卵通常在清晨進行,多產卵於水草叢中,產卵數量多在幾百粒左右。親魚有吃卵的習慣,產卵後需將親魚移走。在水溫26℃的條件下,卵經過24-36小時可孵化出仔魚,仔魚孵出2~3天後可遊動,剛孵化的魚苗必須餵於蛋黃魚蟲方可存活
- 雌雄區分
雌魚的腹部較大,尾鰭為黃色,而雄魚身體細長,尾鰭較紅,可加以區別。
親魚的選擇
(1)體質要強壯健康,體表無損傷,無充血、腹脹、爛鰭、突眼等病症;
(2)體型無畸形或病變,並根據育種要求可有目的地選擇特殊體型,如側扁、高身、高鰭等;
(3)成熟度,一般根據經驗用肉眼觀察親魚腹部的膨脹程度,特別是雌魚尤為明顯,另外看親魚腹部泄殖腔的排精(或卵)管的伸出長短,其次就是親魚的發情追逐狀況。
- 繁殖方法
繁殖方法比較簡單,到了產卵期就會出現婚姻色,雌雄並排遊動,雌魚將卵產在水草等附着物即魚巢上。受精卵約在1-2天內孵化出仔魚,仔魚仍依附在魚巢上,由體內卵黃囊供給營養,經2-3天,仔魚消耗完卵黃囊的養分後開始遊動覓食。親魚與慈鯛科魚相反,有吞卵習性,不懂愛護子女。主要特點是靠口腔後部發達的咽喉齒磨碎食物。親魚有吞食卵的習性,所以當親魚完成產卵受精後應及時將其撈出。
飼養
- 飼養特點
容易飼養,喜好弱酸性的軟水,宜飼養於多栽植些水草的水槽中。飼養水溫22-26℃,硬度5-10dGH,Ph值6.0-6.5。
- 飼養條件
1、魚缸:是藍眼鯽生長和活動的場所。飼養藍眼鯽得先選擇一個適合它的魚缸。
2、吸水管:用於換水時吸出魚缸底面的髒物,用軟橡膠管和玻璃管連接而成。長度根據魚缸的高度而定。一般取一米二到一米五。
3、溫度計:用來測量和調節魚缸的水溫。藍眼鯽的飼養水溫是22-26℃
4、魚網:用來捕撈和轉移藍眼鯽。
5、玻璃燈桶:將燈泡放入玻璃燈桶內沉入魚缸中起加溫和照明作用。玻璃燈桶的口必須高出水面100MM,防止藍眼鯽跳入。
6、電熱管:冬天用來增加魚缸內的溫度。
7、氣泵:驅除魚缸中的二氧化碳,增加水中的容氧量。
8、過濾器:過濾出魚缸中的污物,保持水質清潔,起增加氧量淨化水質的雙重作用。
9、恆溫器:用來自動控制魚缸中的溫度,可以長期保持溫度恆定。
10、食斗:防入魚食漂浮在水面,有利藍眼鯽的捕食。又能防止魚食落入水底鑽入水草中,使水草沙子變黑,敗壞水質。
11、除污液:用塑料板做成。用來刮去魚缸水面的灰塵和油污。
疾病
- 病因
預防魚病,首先要弄清楚魚發病的原因,才能採取措施,有效的防止魚病發生,而造成魚病的因素主要有:
1、水溫、水質失宜:藍眼鯽對水的溫度有一定的適應範圍,水溫的突然變動,溫差超過5度以上,或水溫長時期偏低或偏高,都會使魚發病。水質也是一樣,如果水體中載魚量太多,使生存的生態環境相對變得惡劣,超過藍眼鯽適應的範圍,便可能發病。如不及時換水,當魚的排泄物、分秘物不斷累積,二氧化碳和氨增多,微生物、藻類大量增長,就會令水質惡化,溶氧量降低,使魚發病。因此,保持均衡的溫度和良好的水質是非常必要的。
2、飼餵不當:人工養魚,全賴人工投飼,如果投餵的飼料營養成分不足,缺乏蛋白質、維生素、微量元素,或者不能定時定量,饑飽不勻,使魚營養不良,體質虛弱而致病。若是飼料霉敗變質,更可能使魚中毒致病。
3、操作不慎:在撈魚的操作過程中,不慎碰傷魚體,折斷魚鰭,或是魚跳落於地上受傷,傷部極易感染。
4、外部帶入病原體:將外部病原體帶入養魚容器的途徑很多,如由餌料、水草帶入,病魚用過又沒消毒的工具,新購入魚未經隔離觀察就放入原來的魚群等都能帶入病原體。
預防措施
1、了解藍眼鯽對水質、水溫的要求,使水溫、水質符合飼養魚的要求。放養密度適當,勤排污、換水和清洗濾棉,換水時,新、老水的溫差不要超過5度,晝夜溫差大時,要採取必要的措施防止水溫過分升降。
2、保證飼料質量,要按照魚的食性投飼,飼料要新鮮、清潔、適口,發霉變質的飼料不能餵魚。投餵要定時定量,不要隨意多投、少投,還要根據季節、氣候等情況,調整投飼量。
3、換水、撈魚時要細心操作,避免魚體受傷。採用較大的撈網,撈網離水後即用手遮蓋,防止魚跳出。換水時避免水流衝擊魚體。
4、在易發病的季節,容器、工具要經常消毒,用藥後用清水洗淨,消除殘留藥性。或在容器中滴些亞甲基藍液,使水呈淺藍色,以達到消毒的目的。新購進的魚與原飼養的魚混養前應先進行魚體消毒,常用的消毒藥液有3%食鹽水或2至3PPM呋喃西林溶液、10PPM高錳酸鉀溶液,任選一種,將魚藥浴5到10分鐘。藥浴過程中如見魚急游反常,應立即撈回原水中。
常見病及治療
魚鰭破損變色無光澤,爛處有異物,或透明的鰭葉發白,白色逐漸擴大;嚴重時魚鰭殘缺或者不能舒展。本病多流行於夏季。藍眼鯽鰭薄,易碰傷折斷而患此病。
治療方法:可選用食鹽;抗生素等治療。
一種是被細菌侵蝕鰓絲,病魚行動遲緩,食欲不振,體色暗淡無光澤,頭部發烏,鰓絲髮白,最後出現腐爛脫落;鰭蓋骨表皮充血發炎,嚴重時也發生腐爛,露出透明的鰓蓋骨。
另有一種是被寄生蟲寄生引起的鰓病,有細菌侵蝕鰓絲類似症狀,如遊動緩慢,魚體消瘦,體色暗淡;呼吸困難,常浮於水面,鰓絲髮白、破壞,粘液增多,鰭蓋半張等。寄生蟲有車輪蟲,指環蟲、口絲蟲,斜管蟲、三代蟲等。
治療方法:細菌性爛鰓病用呋喃西林治療。寄生蟲鰓病用高錳酸鉀、福爾馬林;食鹽等治療。
又名爛嘴病。病魚口周圍吻部長着白色棉花狀菌絲如絨,也稱白嘴病。常用嘴觸舐箱壁攝食藻類魚易患此病,容易傳染。病魚難以攝食,遊動緩慢無力,以致死亡。要及時治療處理。
治療方法:用青黴素或金黴素溶液,也可用10ppm土黴素溶液浸浴病魚。水族箱、撈魚網、工具等用0.1%甲醛溶液浸洗消毒。
本病又稱白毛病;水黴菌從魚體的傷口侵入,開始寄生於表皮,逐漸深入肌肉,吸取魚體營養,大量繁殖,向外生出灰白或青白色菌絲(肉眼可見棉絲狀)。寄生部位傷口發炎充血、壞死、潰爛;病魚常利用缸壁、石礫或水草摩擦患處,最後衰竭死亡。本病一年四季都可發生,早春晚秋最易流行。碰傷、凍傷的幼魚易患;未受精和胚胎活力差的魚卵也易寄生。
治療方法:可選用食鹽等治療。
- 小瓜蟲病
病魚體表、鰭條和鰓上可見許多小白點;所以又名白點病。魚被大量小瓜蟲密集寄生時形成白點狀囊泡,嚴重時布滿全身。後期體表如同覆蓋一層白色薄膜,粘液增多,體色暗淡無光。病魚消瘦,浮於水面或群集一角,很少活動。小瓜蟲病有明顯的季節性,水溫15-22℃最適於小瓜蟲繁殖,水溫上升到26-28℃或下降到10℃以下停止發育,28℃以上幼蟲大批死右。
治療方法:可選用硝酸亞汞、福爾馬林等治療。或如前所述調高水溫達28-30℃連續3天,殺滅幼蟲後換水。
視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