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薩爾特廖獵龍屬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薩爾特廖獵龍屬
圖片來自sci-news

萨尔特廖猎龙属学名Saltriovenator,意为“萨尔特廖的猎人”)是一属角鼻龙类恐龙,生存于早侏罗世锡内慕阶时代意大利

模式种和唯一的物种是扎氏萨尔特廖猎龙Saltriovenator zanellai);在过去,这个物种被非正式地称为“萨尔崔龙”。虽然尚未发现完整的骨骼,但人们认为萨尔特廖猎龙是一种大型两足食肉动物,类似于角鼻龙

发现与命名

1996年8月4日,业余古生物学家安杰洛·扎内拉(Angelo Zanella)在意大利北部萨尔特廖的萨尔诺瓦大理石采石场寻找菊石时,发现了第一具萨尔特廖猎龙的遗骸。扎内拉在米兰自然历史博物馆工作,因此该机构在接到通知后派出了一个小组去调查这个新发现。克里斯蒂亚诺·达尔·沙索和阿尔伯托·卢瓦尔迪在乔治·特鲁齐的指导下,成功打捞出了一些明显含有骨头的白垩块。在被发现前不久,这个骨架被采石场用来开采大理石的炸药炸成了碎片。石块在固定后被浸入甲酸中1800小时以释放其中的骨骼化石。最初,报告中说总共收集了119块骨头碎片;这个数字后来增加到132。然而,大多数碎片都无法准确识别。

2000年,博物馆举办了一次化石展览。在这种情况下,达尔·沙索临时给这具被认为是新物种的恐龙残骸起了个意大利语名字——萨尔崔龙(Saltriosauro)。尽管这个名字偶尔被拉丁化为“Saltriosaurus”,甚至在意大利语或拉丁语科学文献中仍然是一个无资格名称

2018年12月,达尔·沙索(Dal Sasso)、西蒙·马加努科(Simone Maganuco)和安德里亚·考尔(Andrea Cau)将该标本命名并描述。模式种扎氏萨尔特廖猎龙Saltriovenator zanellai),属名结合了发现地的名字萨尔特廖和拉丁语单词venator,意为“猎人”,后者是兽脚类动物名称中常见的后缀。作者指出,Venatio也是古罗马角斗士的一种。种名纪念扎内拉。因为这篇文章是在电子出版物上发表的,所以生命科学标识符是使这个名字有效的必要条件。该属的标识符为8C9F3B56-F622-4C39-8E8B-C2E890811E74,该物种的标识符则为BDD366A7-6A9D-4A32-9841-F7273D8CA00B。萨尔特廖猎龙是第三只来自意大利的恐龙与第一只来自阿尔卑斯山的恐龙,也是继棒爪龙之后第二只来自意大利的兽脚类。

正模标本MSNM V3664,发现于萨尔特廖组,可追溯到锡内穆阶早期,距今约1.99亿年。它由下颚碎片组成。已发现约10%的骨骼,包括一颗牙齿、一个右夹骨、一个右前关节、一根颈肋、背肩胛骨的碎片、一个保存完好但不完整的叉骨肱骨、第二掌骨、第二指骨第一节、第三指骨第一节、第三指骨第二节、第三手、第三远侧跗骨、第四远侧跗骨和第二至第五近侧跖骨。正模标本个体很可能在被冲到海里之前就死在了一个古海滩的岸边。死后,骨骼遗骸遭受了长时间的冲刷。在此期间,许多骨头丢失了。

虽然该物种不是水生的,但根据岩层中的菊石判断,尸体所处的环境可能是远洋带。该地区盛产海百合腹足类双壳类腕足类苔藓虫。沉积发生在浅碳酸盐台地和较深盆地之间的斜坡上。各种各样的划痕、沟槽和条纹表明,这些动物的尸体受到了海洋无脊椎动物的啃食。标本代表一个亚成年个体,接近其最大尺寸,其年龄估计为24岁。

叙述

由于遗骸过于零碎,不可能直接测量动物的大小。因此,描述作者将这些化石与几种体型大致相似的兽脚类动物进行了比较。通过与脆弱异特龙标本MOR 693进行比较,他们保守地得出结论,萨尔特廖猎龙正模标本个体至少有7到8米长。这将使得该属成为在阿连阶之前已知最大的兽脚类,比侏罗纪晚期的角鼻龙长约25%。

角鼻龙相比,它的体长为730厘米,臀部高度为220厘米,颅骨长度为80厘米。腿骨长度大约是80到87厘米,表明体重是1160到1524公斤。另一种方法是从已知的前肢长度推断出来。根据兽脚类动物的肢体比例可推算出后肢长度为198厘米。那么股骨将有822到887毫米长,表明重量为1269到1622公斤。

分类学

萨尔特廖猎龙的精确分类地位是不确定的,但它被认为是一种兽脚类动物。达尔·沙索最初把它看作是一种坚尾龙类。他后来认为该属可能是一种异特龙超科,尽管在这两种情况下,它都要比该分支的其他成员早大约2000-3000万年。本森在他对大龙属的评论中认为它是腔骨龙超科的成员。叉骨的存在可能支持将其作为一属坚尾龙类的分类鉴定,尽管叉骨已被报道来自某种腔骨龙超科动物。

2018年的描述论文进行了大规模的系统发育分析,发现它是一种基础角鼻龙类,是柏柏尔龙的旁系群。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