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薩爾特廖獵龍屬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薩爾特廖獵龍屬
圖片來自sci-news

薩爾特廖獵龍屬學名Saltriovenator,意為「薩爾特廖的獵人」)是一屬角鼻龍類恐龍,生存於早侏羅世錫內慕階時代意大利

模式種和唯一的物種是扎氏薩爾特廖獵龍Saltriovenator zanellai);在過去,這個物種被非正式地稱為「薩爾崔龍」。雖然尚未發現完整的骨骼,但人們認為薩爾特廖獵龍是一種大型兩足食肉動物,類似於角鼻龍

發現與命名

1996年8月4日,業餘古生物學家安傑洛·扎內拉(Angelo Zanella)在意大利北部薩爾特廖的薩爾諾瓦大理石採石場尋找菊石時,發現了第一具薩爾特廖獵龍的遺骸。扎內拉在米蘭自然歷史博物館工作,因此該機構在接到通知後派出了一個小組去調查這個新發現。克里斯蒂亞諾·達爾·沙索和阿爾伯托·盧瓦爾迪在喬治·特魯齊的指導下,成功打撈出了一些明顯含有骨頭的白堊塊。在被發現前不久,這個骨架被採石場用來開採大理石的炸藥炸成了碎片。石塊在固定後被浸入甲酸中1800小時以釋放其中的骨骼化石。最初,報告中說總共收集了119塊骨頭碎片;這個數字後來增加到132。然而,大多數碎片都無法準確識別。

2000年,博物館舉辦了一次化石展覽。在這種情況下,達爾·沙索臨時給這具被認為是新物種的恐龍殘骸起了個意大利語名字——薩爾崔龍(Saltriosauro)。儘管這個名字偶爾被拉丁化為「Saltriosaurus」,甚至在意大利語或拉丁語科學文獻中仍然是一個無資格名稱

2018年12月,達爾·沙索(Dal Sasso)、西蒙·馬加努科(Simone Maganuco)和安德里亞·考爾(Andrea Cau)將該標本命名並描述。模式種扎氏薩爾特廖獵龍Saltriovenator zanellai),屬名結合了發現地的名字薩爾特廖和拉丁語單詞venator,意為「獵人」,後者是獸腳類動物名稱中常見的後綴。作者指出,Venatio也是古羅馬角鬥士的一種。種名紀念扎內拉。因為這篇文章是在電子出版物上發表的,所以生命科學標識符是使這個名字有效的必要條件。該屬的標識符為8C9F3B56-F622-4C39-8E8B-C2E890811E74,該物種的標識符則為BDD366A7-6A9D-4A32-9841-F7273D8CA00B。薩爾特廖獵龍是第三隻來自意大利的恐龍與第一隻來自阿爾卑斯山的恐龍,也是繼棒爪龍之後第二隻來自意大利的獸腳類。

正模標本MSNM V3664,發現於薩爾特廖組,可追溯到錫內穆階早期,距今約1.99億年。它由下顎碎片組成。已發現約10%的骨骼,包括一顆牙齒、一個右夾骨、一個右前關節、一根頸肋、背肩胛骨的碎片、一個保存完好但不完整的叉骨肱骨、第二掌骨、第二指骨第一節、第三指骨第一節、第三指骨第二節、第三手、第三遠側跗骨、第四遠側跗骨和第二至第五近側跖骨。正模標本個體很可能在被衝到海里之前就死在了一個古海灘的岸邊。死後,骨骼遺骸遭受了長時間的沖刷。在此期間,許多骨頭丟失了。

雖然該物種不是水生的,但根據岩層中的菊石判斷,屍體所處的環境可能是遠洋帶。該地區盛產海百合腹足類雙殼類腕足類苔蘚蟲。沉積發生在淺碳酸鹽台地和較深盆地之間的斜坡上。各種各樣的劃痕、溝槽和條紋表明,這些動物的屍體受到了海洋無脊椎動物的啃食。標本代表一個亞成年個體,接近其最大尺寸,其年齡估計為24歲。

敘述

由於遺骸過於零碎,不可能直接測量動物的大小。因此,描述作者將這些化石與幾種體型大致相似的獸腳類動物進行了比較。通過與脆弱異特龍標本MOR 693進行比較,他們保守地得出結論,薩爾特廖獵龍正模標本個體至少有7到8米長。這將使得該屬成為在阿連階之前已知最大的獸腳類,比侏羅紀晚期的角鼻龍長約25%。

角鼻龍相比,它的體長為730厘米,臀部高度為220厘米,顱骨長度為80厘米。腿骨長度大約是80到87厘米,表明體重是1160到1524公斤。另一種方法是從已知的前肢長度推斷出來。根據獸腳類動物的肢體比例可推算出後肢長度為198厘米。那麼股骨將有822到887毫米長,表明重量為1269到1622公斤。

分類學

薩爾特廖獵龍的精確分類地位是不確定的,但它被認為是一種獸腳類動物。達爾·沙索最初把它看作是一種堅尾龍類。他後來認為該屬可能是一種異特龍超科,儘管在這兩種情況下,它都要比該分支的其他成員早大約2000-3000萬年。本森在他對大龍屬的評論中認為它是腔骨龍超科的成員。叉骨的存在可能支持將其作為一屬堅尾龍類的分類鑑定,儘管叉骨已被報道來自某種腔骨龍超科動物。

2018年的描述論文進行了大規模的系統發育分析,發現它是一種基礎角鼻龍類,是柏柏爾龍的旁系群。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