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西贝鳄属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西贝鳄属
图片来自deviantart

西贝鳄属学名Sebecus)是鳄形超目诺托鳄类西贝鳄科的一属,生存于始新世南美洲

化石发现于阿根廷巴塔哥尼亚。如同其他西贝鳄类,西贝鳄是陆栖肉食性动物。目前只有唯一种,模式种S. icaeorhinus。属名是以古埃及的鳄鱼神索贝克(Sebek)为名。过去曾有许多种被归类于西贝鳄,目前已被各别建立为新属。

发现与命名历史

早在1906年,阿根廷古生物学家Florentino Ameghino在巴塔哥尼亚发现一些牙齿化石,他当时认为这些牙齿属于肉食性恐龙。之后,美国自然史博物馆派出挖掘团队前往巴塔哥尼亚进行挖掘活动,在当地发现许多化石,其中包含一个破碎的头颅骨、下颌。美国古生物学家乔治·盖洛德·辛普森发现这个化石其实属于鳄形超目。在1937年,乔治·盖洛德·辛普森将这些化石进行叙述、命名,模式种S. icaeorhinus。属名是以古埃及的鳄鱼神索贝克为名,并加以拉丁文化。根据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的说法,古希腊文的鳄鱼(χάμψαι/champsa)其实转变自古埃及文的鳄鱼(Sebek)[1];种名在古希腊文意为“随机的、无规则的”,以及“口鼻部”,意指这种动物的口鼻部上下高,不同于其他鳄形类。辛普森并建立西贝鳄科(Sebecidae),以包含西贝鳄属。

西贝鳄是最早被命名的西贝鳄类之一。在这次挖掘活动中,西贝鳄是最重要的发现之一,但乔治·盖洛德·辛普森只有进行简略的描述特征。辛普森发现西贝鳄具有特殊的齿列,牙齿侧向扁平、具有锯齿边缘,这可以解释为何牙齿曾被误认为肉食性恐龙。当辛普森准备进行更详细的研究时,他进入美国陆军服役。

在1946年,另一位美国古生物学家内德·科尔伯特(Edwin Harris Colbert),接手完成辛普森的研究,进行西贝鳄的详细描述。科尔伯特建立西贝鳄亚目(Sebecosuchia),以包含牙齿侧向扁平、具有锯齿边缘、口鼻部上下高的鳄形类,当时包含:西贝鳄科波罗鳄科;当时波罗鳄科只包含波罗鳄,化石发现于南美洲白垩纪地层[2]

在1965年,美国古生物学家沃·兰斯顿(Wann Langston)命名第二个种,慧兰西贝鳄(S. huilensis)。化石发现于哥伦比亚的La Venta组地层。慧兰西贝鳄的化石是一些头颅骨碎片。地质年代约1500万年前,相当于新近纪中新世。慧兰西贝鳄的发现,使西贝鳄的生存年代往后延伸4000万年。在1977年,秘鲁也发现类似化石,地质年代也是中新世。

在1991年,E. Buffetaut命名了第三个种,S. querejazus。化石发现于玻利维亚圣塔露西亚组(Santa Lucia Formation)地层,地质年代为古新世早期[3]。这个玻利维亚新种的发现,使西贝鳄的生存年代往前扩展到古新世,也就是白垩纪-第三纪灭绝事件后不久。在1993年,佐兰·加斯帕里尼(Zulma Gasparini)等人的研究提到Sebecus carajazus[4]。但这并不是第四个种,而是印刷时发生的笔误,原本的S. querejazus被误植为Sebecus carajazus

在2007年的西贝鳄科重新研究中,上述种被分别建立为新属。慧兰西贝鳄(S. huilensis)被命名为兰斯顿鳄,以进行最初研究的沃·兰斯顿为名。与西贝鳄相比,兰斯顿鳄的口鼻部狭窄、牙齿间隔较宽。S. querejazus则被命名为佐兰鳄,是以曾进行研究的佐兰·加斯帕里尼为名。与西贝鳄相比,佐兰鳄的口鼻部较宽。

在早期研究历史中,只有发现西贝鳄的头颅骨、下颌与牙齿化石,而没有发现颅后身体骨骼。在2012年,阿根廷古生物学家迪亚戈·玻尔(Diego Pol)发现数个鳄形类的化石,其中一个标本(编号MPEF-PV 1776)包含齿骨前段、大部分颅后身体骨骼,而部分关节仍连接。根据这个齿骨的特征,可以得知这些化石属于西贝鳄。这个标本的完整身长约2.2到3.1公尺,体重估计值约52.2到113.5公斤。根据新发现的身体骨骼,显示西贝鳄是陆栖掠食性动物。西贝鳄股骨/躯干比例,大于现代鳄鱼。西贝鳄的肩膀到臀部长度,相当于股骨的2.3倍,类似锯鳄;锯鳄是另一种史前陆栖鳄形类,是西贝鳄的远亲。半水生生活的美洲短吻鳄,股骨/躯干比例则较短[5]

体征

西贝鳄具有上下高、左右狭窄的口鼻部,西贝鳄类都具有这项特征。外鼻孔位于口鼻部的最前端。大部分现代鳄鱼的头颅骨平坦,头颅骨后段较高、较宽;而西贝鳄的头颅骨前后高度、宽度较为一致。西贝鳄的头颅骨最高处,相当于眼眶位置的上缘。两个上颞孔(Supratemporal fenestrae)相当宽。

西贝鳄的牙齿侧向扁平、末端尖锐、具有锯齿状边缘,西贝鳄类都具有这项特征。虽然西贝鳄的牙齿大小不一致,它们属于同型齿动物,牙齿的形状相当一致。上颌、下颌前端的牙齿,横剖面较圆。下颌的第一对牙齿向前倾斜、突出。下颌的第四对牙齿较大、较高,功能类似犬齿。之前的牙齿较小、较低矮。当西贝鳄咬合时,上颌、下颌的牙齿会紧密啮合。前上颌骨上颌骨之间的下缘有个转折区间,当西贝鳄咬合时,下颌的第四对牙齿会嵌入这个转折区间。向前倾斜、突出的下颌第一对牙齿,也会嵌入上颌的第一对、第二对牙齿的间隔。西贝鳄类的牙齿形状,有利于咬穿、撕裂猎物的肉体。

上颌方骨、下颌关节骨构成的颌部关节发展良好。头颅骨底部的翼状骨外翼状骨,形成宽广、向下倾斜的翼状骨板,反而限制下颌的上下开合动作。研究人员根据颌部结构、以及适合撕咬的牙齿形状,提出西贝鳄是群肉食性动物。西贝鳄的牙齿侧向扁平、末端尖锐、具有锯齿状边缘,适合咬穿、撕裂猎物的肉体。现代鳄鱼的牙齿呈圆锥状,牙齿间隔宽,比较适合固定大型猎物,并将猎物的大块肉体吞下。西贝鳄的进食方式可能比较类似兽脚类恐龙,而不类似现代鳄鱼。

在兽脚类恐龙之中,暴龙科的牙齿最类似西贝鳄。暴龙科、西贝鳄都具有锯齿状牙齿,牙齿边缘带有小齿,当它们咬下猎物的肉体时,牙齿的锯齿边缘有助于撕裂肉体组织[6]。研究人员根据电子显微镜,发现西贝鳄牙齿的细微刮痕,符合这种撕咬、吞食方式。

参考文献

  1. Colbert, E.H. Sebecus, representative of a peculiar suborder of fossil Crocodilia from Patagonia (PDF). Bulletin of the American 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 1946, 87 (4): 221–270. 
  2. (英文)Turner, A.H.; and Calvo, J.O. A new sebecosuchian crocodyliform from the Late Cretaceous of Patagonia (PDF). Journal of Vertebrate Paleontology. 2005, 25 (1): 87–98. doi:10.1671/0272-4634(2005)025[0087:ANSCFT]2.0.CO;2. 
  3. (英文)Buffetaut, E.; and Marshall, L.G. A new crocodilian, Sebecus querejazus, nov. sp. (Mesosuchia, Sebecidae) from the Santa Lucia Formation (Early Paleocene) at Vila Vila, Southern Bolivia. (编) Suarez-Soruco, R. (ed.). Fosiles y Facies de Bolivia - Vol I Vertebrados. Santa Cruz: Revista Técnica de YPFB. 1991: 545–557. 
  4. (英文)Gasparini, Z.; Fernandez, M.; and Powell, J. New tertiary sebecosuchians (Crocodylomorpha) from South America: phylogenetic implications. Historical Biology. 1993, 7 (1): 1–19. doi:10.1080/10292389309380440. 
  5. (英文)Diego Pol, Juan M. Leardi, Agustina Lecuona and Marcelo Krause. Postcranial anatomy of Sebecus icaeorhinus (Crocodyliformes, Sebecidae) from the Eocene of Patagonia. Journal of Vertebrate Paleontology. 2012, 32 (2): 328–354. doi:10.1080/02724634.2012.646833. 
  6. (英文)Abler, W.L. The serrated teeth of tyrannosaurid dinosaurs, and biting structures in other animal. Paleobiology. 1992, 18 (2): 161–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