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豪尔赫·路易斯·博尔赫斯 (阿根廷作家)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豪尔赫·路易斯·博尔赫斯
出生 1899年8月24日
国籍 阿根廷
别名 Jorge Luis Borges
职业 诗人、小说家、散文家兼翻译家
知名于 被誉为作家中的考古学家。
知名作品 《老虎的金黄》
《小径分岔的花园》  

豪尔赫·路易斯·博尔赫斯 (阿根廷作家)

简介

豪尔赫·路易斯·博尔赫斯(Jorge Luis Borges ,1899年8月24日-1986年6月14日),阿根廷诗人、小说家、散文家兼翻译家,被誉为作家中的考古学家。

生于 布宜诺斯艾利斯 (Buenos Aires)一个有英国血统的律师家庭。在日内瓦上中学,在 剑桥 读大学。掌握英、法、德等多国文字。

作品涵盖多个文学范畴,包括:短文、随笔小品、诗、文学评论、翻译文学。其中以拉丁文隽永的文字和深刻的哲理见长。

基本信息

中文名 豪尔赫·路易斯·博尔赫斯 外文 Jorges Luis Borges 民 族 犹太
出生地 阿根廷 出生日期 1899年8月24日 逝世日期 1986年6月14日
职   业 诗人、作家、翻译家 毕业院校 剑桥大学 代表作品 《老虎的金黄》
《小径分岔的花园》

人物生平

早期经历

  • 1899年8月24日出生于布宜诺斯艾利斯的书香门第之家,从小沉浸在西班牙文和英文的环境中 。
  • 1901年,博尔赫斯全家从图库曼大街840号外祖父家迁到首都北部的巴勒莫区塞拉诺大街(现改名为博尔赫斯大街)2135/47号的一幢高大宽敞、带有花园的两层楼房,作家的童年和少年就是在这里度过的,父亲在这幢舒适的楼房里专辟了一间图书室,内藏大量的珍贵文学名著,博尔赫斯得以从祖母和英籍女教师那里听读欣赏,未几便自行埋首涉猎,乐此不疲。
  • 博尔赫斯受家庭熏陶,自幼热爱读书写作,很小就显露出强烈的创作欲望和文学才华。
  • 7岁时,他用英文缩写了一篇 希腊 神话,
  • 8岁,根据《堂吉诃德》,用西班牙文写了一篇叫做《致命的护眼罩》的故事,译文,署名豪尔赫·博尔赫斯,其译笔成熟,竟被认为出自其父的手笔。
  • 9岁的时候,他进入正式的学堂,直接读4年级,开始系统地学习西班牙阿根廷的古典文学。[1]

成长

1914年,父亲因眼疾几乎完全失明,决定退休,所以豪尔赫·路易斯随全家赴欧洲,遍游英、法之后,定居瑞士日内瓦。博尔赫斯正式上中学,攻读法、德、拉丁等诸多语文。凭借得天独厚的语言环境,好学的博尔赫斯如虎添翼,如饥似渴地浏览世界名著。

他读都德左拉莫泊桑雨果福楼拜,读托马斯·卡莱尔切斯特曼斯蒂文森吉卜林托马斯·德·昆西,读爱伦·坡沃尔特·惠特曼,读海涅梅林克叔本华尼采……这对他日后的文学创作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并打下了极为坚实的基础。

1919年到1920年随全家移居西班牙,在此期间同一些极端主义派的青年作家交往,发生共鸣,同办文学期刊,积极撰稿,创作了歌颂十月革命的组诗《红色的旋律》以及短篇小说集《赌徒的纸牌》;但博尔赫斯自谦地认为这些只是试验之作,尚欠火候,未予发表。

1921年,回到布宜诺斯艾利斯后,博尔赫斯仿佛受命运的驱使,来到他心中的天堂——图书馆,并终身从事图书馆工作,历任布宜诺斯艾利斯市各公共图书馆的职员和馆长,是一位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同时进行文学创作,办杂志,讲学等活动。

辉煌经历

1923年,正式出版第一本诗集《布宜诺斯艾利斯的激情》(1922年曾先行自费出版)以及后来面世的两首诗集《面前的月亮》(1925)和《圣马丁札记(1929)形式自由、平易、清新、澄清,而且热情洋溢,博尔赫斯作为诗人登上文坛,崭露头角。

1946至1955年,庇隆执政期间,他因在反对庇隆的宣言上签名,被革去市立图书馆馆长职务,被侮辱性地勒令去当市场家禽检查员。为维护人格和尊严,他不畏强权。拒绝任职并发表公开信以示抗议,得到知识界的广泛声援。

1950年,由于众多作家的拥戴,博尔赫斯当选阿根廷作家协会主席。这等于是给庇隆政府一记响亮的耳光。

庇隆下台后,1955年10月17日,他被起用为阿根廷国立图书馆馆长;同时,还兼任布宜诺斯艾利斯大学哲学文学系英国文学教授;六十年代,曾到美国得克萨斯大学等学校讲学。 [2]

不幸的是,他当时因严重的眼疾双目已近乎失明。他自嘲他说:“命运赐予我80万册书,由我掌管,同时却又给了我黑暗。”但失明并没有夺去博尔赫斯的艺术生命,在母亲和友人的帮助下,他以无穷的毅力继续创作,并修订和整理出版了一些早期作品。与此同时,他还多次应邀前往欧美大学讲学。这个时期主要作品有:《 迷宫 》(1964)、《 布罗迪报告 》(1971)、《 沙之书 》(1975),《 老虎的金黄 》(1977)。

晚年生涯

博尔赫斯带着四重身份,离开了布宜诺斯艾利斯之岸,开始其漂洋过海的短暂生涯。

博尔赫斯一生读书写作,堪称得心应手,晚年双目失明,仍以口授的方式继续创作,成就惊人,然而,他的婚姻生活并不如意,他长期独身,由母亲照料生活,直至68(1967年)才与孀居的 埃尔萨·阿斯泰特·米连 结婚,3年后即离异。

母亲辞世后,他终于认定追随他多年的日裔女秘书 玛丽亚·儿玉 为终身伴侣,他们1986年4月26日在日内瓦结婚,宣布她为他财产的唯一合法继承人,以便保管、整理和出版他的作品。同年6月14日,一代文学大师博尔赫斯终因肝癌医治无效,在日内瓦逝世。

作品列表

诗歌

作品名称 原文名 年份 作品名称 原文名 年份
《红色的旋律》 Los ritmos rojos 1918 《面前的月亮》 Luna de enfrente 1925
《圣马丁札记》 Cuaderno San Martín 1929 《另一个,同一个》 El otro, el mismo 1964
《铁币》 La moneda de hierro 1976 《布宜诺斯艾利斯激情》 Fervor de Buenos Aires 1923
《夜晚的故事》 Historia de la noche 1977 《老虎的金黄》 El oro de los tigres 1972

散文集

《探讨集》:《我希望的尺度》; El tamaño de mi esperanza;1926

散文

《什么是佛教?》:¿Qué es el budismo?; 1976

传记

《 埃瓦里斯托·卡列戈 》

论文集

《 讨论集 》

小说集

《恶棍列传》 Historia universal de la infamia 1935 《小径分岔的花园》 El jardín de senderos que se bifurcan 1944
《布罗迪报告》 El informe de Brodie 1970 《沙之书》 El libro de arena 1975
《梦之书》 Libro de sueños 1976 《阿莱夫》 El Aleph 1949
《莎士比亚的记忆》 La memoria de Shakespeare 1983 《巴别图书馆》 La biblioteca de Babel 1944
《环形废墟》 Las ruinas circulares 1944 《深沉的玫瑰》 Prólogos 1975

演讲集

《七夕》 Siete noches 1980

诗歌散文集

《阿德罗格》 《影子的颂歌》 《博尔赫斯口述》 《序言集成》

成就荣誉

  • 1923年出版第一部诗集。[3]
  • 1935年出版第一本短篇小说集 ,从此奠定了其在阿根廷文坛上的地位。
  • 1950年至1953年间任阿根廷作家协会主席。
  • 1955年任国立图书馆馆长、布宜诺斯艾利斯大学哲学文学系教授。
  • 1961年福门托奖(与爱尔兰作家 贝克特 分享)。
  • 1962年法国文学艺术骑士勋章。
  • 1968年 意大利 共和国勋章。
  • 1970年巴西美洲文学奖。
  • 1979年法兰西学院金质奖章、德意志联邦共和国荣誉勋章。
  • 1980年西班牙的塞万提斯奖(与 赫拉尔多·迭戈 分享)。
  • 1982年西班牙 智利 阿方索十世大十字勋章、法国荣誉骑士勋章。

影响

世界影响

尽管是《小径分岔的花园》使博尔赫斯名扬天下,但他写于 1939年 的一篇名为 《特隆、乌克巴尔、奥比斯·特蒂乌斯》 的小说也许更值得注意,因为他在其中将模糊真实时间和虚构空间界限的本领发挥到了极致,“虚构”这一美学概念从此在他的艺术世界里占据了最重要的位置,而20世纪的世界文学也将大受裨益。

他被公认为上个世纪中期颠覆了小说世界,或者如他可能说的那样,颠覆了世界上的小说。但我认为他讲故事的方式其实古已有之,在他之前,那些能从古代传流至今的民间故事都有这样语言简洁、过目难忘的特色。

纵观博尔赫斯的小说,其名篇——如《 博闻强记的富内斯》 、 《巴别图书馆》 、 《特隆、乌克巴尔、奥比斯·特蒂乌斯》 ——20世纪60年代初在美国首次出版时,集于 《迷宫》 (Labyrinths)一书。这些小说(包括《阿莱夫》等其他几部)写到了无穷大的图书馆、不会遗忘的人、集体编写的百科全书,以及书页中浮现的虚拟世界,和通览整个星球的入口,它们已经成了那些处在新技术与文学交汇点之人士们的经典。

对中国的影响

博尔赫斯在中国的登陆,应该是上世纪80年代的事情。

先有王央乐、陈凯先等人的译介,并由此散播开来,竟一发而不可收了。之后,到了90年代,随着陈众议等人编译的《博尔赫斯文集》的面世以及众多盗版产品的出现,博尔赫斯之名如狂澜席卷中华大地。

博尔赫斯也由此完成了对中国作家的精神占有。他的晦涩、神秘连同其梦呓、圈套及至重复与矛盾,统统成了中国作家的写作罗盘。惟一不能化来的是他的西班牙以及他的精短、他的洗练、他的贵族气息。再之后,他的《全集》出版。[4]

他在 中国 的流行,则多少说明了中国作家对博尔赫斯的敬畏。

博尔赫斯对中国文学所产生的影响如此巨大,以至于谁不读博尔赫斯,就必定是文学之盲;谁不谈博尔赫斯,也仿佛等于无知浅薄。这样一种带有明显强制性的文学时尚,终于使博尔赫斯在十几亿人口的泱泱大国生根开花,也使中国文学在十余年的时间里不断变化、翻新,一派蓬勃。

而这首先要归功于翻译家。他们的功绩远胜于作家的劳动。因为后者获取的,是翻译家拿来的种子。而且,是翻译家的汗珠浇灌了作家的禾苗。但是,在收获的季节里,人们常常微笑着忘却了引进种子、付出汗水的人们。  [5]

视频

豪尔赫·博尔赫斯读诗

豪尔赫·路易斯·博尔赫斯晚年的一段演讲录音

乔治·路易斯·博尔赫斯:镜中人片花

外部连结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