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豹子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豹子(学名:Panthera pardus):是哺乳纲、猫科、豹属的大型肉食性动物,体长100-150厘米,体重50-100千克。体形似虎,但明显较小;躯体均匀,四肢中长,趾行性。视、听、嗅觉均很发达。头小尾长,四肢短健,前足5趾,后足4趾,爪灰白色,能伸缩。毛被黄色,满布黑色环斑;头部的斑点小而密,背部的斑点密而较大,斑点呈圆形或椭圆形的梅花状图案,又颇似古代的铜钱,所以又有“金钱豹”之称。 生活于森林、灌丛、湿地、荒漠等环境,其巢穴多筑于浓密树丛、灌丛或岩洞中。营独居生活,常夜间活动,白天在树上或岩洞休息。在食物丰富的地方,活动范围较固定;食物缺乏时,则游荡数十公里觅食。守卫自己较固定的领域,雄性的领域比雌性者大。捕食各种有蹄类动物,也捕食猴、兔、鼠类、鸟类和鱼类,秋季也采食甜味的浆果。食物缺乏时,也于夜晚潜入村屯盗食家禽家畜。 分布非常广泛,跨越亚洲、非洲的许多地区,从喜马拉雅山脉到撒哈拉大沙漠都有存在。[1]

[]

繁殖方式

不同地区的雌豹繁殖周期不同,在低纬度地区,花豹全年均可发情和[[]]繁殖;在高纬度的北方,雌豹一般会在春季3、4月发情。通常雌豹的发情期约为7-14天,交配后怀孕期为90-106天。花豹通常没有巢穴,但在生育时母豹会找到巢穴产子,每胎产下的小豹为1-4只,其中2只较为多见,也有一胎生下6只小豹的纪录(人工环境)。在小豹还不会行走的日子里,母豹将小豹藏匿在树洞、石缝等隐蔽的巢穴里,母豹会外出打猎,然后尽快回来照顾小豹。小豹在出生后8-10周后开始吃一些肉食,4个月后就完全断奶。断奶的小豹会一直跟随母豹,学习捕猎,大概在12-18个月后小豹将会逐渐独立生活。通常刚成年独立的小雌豹会继续留在妈妈的领地附近一段时间,而小雄豹则会逐渐扩散出去,直到建立自己的领地。 在野外,幼豹的第一年是最危险的阶段。在有其他大型食肉动物活动的区域,幼豹很容易被其他动物捕食。在亚洲,幼豹最大的敌人来自于老虎,其他诸如豺、胡狼、狼、猞猁、熊等都会成为幼豹潜在的敌人;在非洲,约有超过50%的幼豹难以长大,除了狮子成为最大的幼豹杀手外,鬣狗、非洲野犬乃至蟒蛇、狒狒都有可能杀死幼豹。 花豹在24-28个月大时性成熟,雌豹首次生育大约发生在30-36个月大时,雄豹则在40-48个月大时首次成功繁殖。在野外,雌豹的生育能一直持续到16岁。 野生的雄豹寿命约为14岁,雌豹约为19岁。

动物学史

根据线粒体DNA基因序列研究表明,在大约1130万年前猫科中的豹亚科和另一支同属于猫科的猫亚科开始分裂并进行独立的演化。大约866万年前豹亚科里又分裂出云豹属和豹属两支。而豹属中现存的成员就包括虎、狮、美洲豹、雪豹和花豹这五个物种。之后在这五个“大猫”中最先独立出来的是虎这一支,虽然缺少化石证据支撑,但是通常认为这发生在大约655万年前。花豹从这里分化出来的时间约为436万年前,现存最早花豹(或者狮)化石是从坦桑尼亚出土的牙齿碎片,经鉴定时间约为350万年前。正由于这个证据的存在,一般公认花豹起源于非洲。经过对各个豹亚种基因多样性的研究表明处于非洲的花豹亚种拥有最多的基因多样性。而濒危的远东豹的基因多样性被证明是最低的。同时研究表明非洲的花豹在82.5到47万年前独立成为一个亚种,而地处亚洲的种群都相对年轻,出现于约30万前到17万年前之间。这也可以看作是花豹从非洲通过阿拉伯半岛,到达中亚并一直延伸到东亚的这一演化过程的证明。

形态特征

花豹体长100-150厘米,体重50-100千克。躯体均匀,四肢中长,趾行性。视、听、嗅觉均很发达。犬齿及裂齿极发达;上裂齿具三齿尖,下裂齿具2齿尖;臼齿较退化,齿冠直径小于外侧门齿高度。皮毛柔软,常具显著花纹。前足5趾,后足4趾;爪锋利,可伸缩。尾发达。 花豹的体形低矮强壮,头部较圆,腿较短,尾巴较长。头体长为91-191厘米(雄豹)、95-123厘米(雌豹);尾长51-101厘米。由于花豹分布广泛,不同地区的花豹呈现出差异较大的体重特征,以至于人们一度认为有两种动物,大的叫“leopard”,小的叫“panther”。伊朗北部的豹,体重可达到90千克(成年雄豹);而中东山地的阿拉伯豹则可能只有31千克(成年雄豹),体型差距为3倍。这样的体型差距在猫科动物里很少见,虎和狮子的不同亚种体型差异很少会超过2倍,只有美洲狮有类似的情况。最大的野生豹记录来自于一只雄性远东豹,其体重达到108千克,几乎与一只苏门答腊虎一样大。通常来说,雄豹的体重比雌豹重出约30-50%,最大的雌豹体重也没有超过42千克。 头小而圆,耳短,耳背黑色,耳尖黄色,基部也是黄色,并具有稀疏的小黑点。虹膜为黄色,在强光照射下瞳孔收缩为圆形,在黑夜则发出闪耀的磷光。犬齿发达,舌头的表面长着许多角质化的倒生小刺。嘴的侧上方各有5排斜形的胡须。额部、眼睛之间和下方以及颊部都布满了黑色的小斑点。身体的毛色鲜艳,体背为杏黄色,颈下、胸、腹和四肢内侧为白色,耳背黑色,有一块显著的白斑,尾尖黑色,全身都布满了黑色的斑点,头部的斑点小而密,背部的斑点密而较大。 栖息在热带稀树草原地区的花豹,往往有一个更淡红色或黄褐色身体,而沙漠花豹通常是淡淡的奶油色或棕黄色。较冷的区域和高山上的豹通常有灰金色皮毛。花豹有肌肉发达的身体,功能强大的的爪子。其强大的颚,使其能够杀死和肢解猎物,长而敏感的胡须让豹适合夜间狩猎。在眉毛的几个长毛有助于保护眼睛,因为它通过在灌木丛间移动不至于刮伤 。豹也是一个非常灵活的登山者,肩部和前肢大量发达的肌肉,这有助于它爬坡和把猎物拖到树上。 花豹还有一种全黑色型,通体为黑色,只在阳光照射下才能隐约看出身上的斑点。黑豹往往出现于热带雨林中,这是豹对这种阴暗环境的一种适应性改变。在东南亚的一些雨林中,几乎一半的豹都是黑色的。但黑豹并不具备稳定的基因,同一窝的小豹可能既有花斑的也有黑色的。 头骨:颅形略长。吻部短。鼻骨较长,鼻骨额突与上颌骨额突几等长。额骨面较平,眶后突比颧骨眶突钝、眼窝似圆形。成兽的人字嵴、矢状嵴发达。上枕骨中央有一较明显的枕突。枕部呈一等边三角形。听泡长而高,翼骨的突起向后伸出如钩状。下颌下缘略呈弧形。 牙齿:门齿横列,最中央的一对门齿较小,第二门齿稍大,最外侧的门齿大而尖。犬齿发达、锋锐,呈圆锥状。上颌第一前臼齿缺如,第二前臼齿最小,个别的缺如。第三前臼齿呈“山”字形,中央齿尖高大,前后各有一小齿尖。第四前臼齿(上裂齿)最大,具5个齿尖,其中4个齿尖纵列一线,第二齿尖高大,靠近内侧还有一较低齿尖。臼齿较小,仅一枚,位置横列。下颌前臼齿仅2枚,均呈“山”字形,3个齿尖,中间齿尖最大。臼齿一枚形大,呈“凹”字形,前后各有一几乎等大的齿尖。 齿式为:(枚)。

栖息环境

生活于山地森林、丘陵灌丛、荒漠草原等多种环境,从海拔100米的低地到海拔3000米的高山都有分布。适应力顽强,它的巢穴比较固定,多筑于浓密树丛、灌丛或岩洞中。 花豹是旧大陆所有猫科动物中分布最广的物种。在纳米比亚和博茨瓦纳南部非洲的沙漠和半沙漠地区发现。埃及和北非干旱地区以及阿拉伯半岛都有其踪迹。它们在伊朗和西南亚崎岖的山区、印度的各种各样的自然环境以及东非和南部非洲的大草原上生存。花豹生活在海拔4600米的肯尼亚山和5200米的喜马拉雅山的山区环境中。它们也在西非和中非以及斯里兰卡和东南亚的雨林中茁壮成长。在俄罗斯远东地区,残存的豹群也依然存在。豹亚种也出现于印度和撒哈拉以南非洲部分地区的郊区和城市环境中。

生活习性

领地 根据对不同地区豹领地的研究发现,在塞伦盖蒂草原、查沃国家公园(东非)、克鲁格国家公园(南非)、泰国和奇旺保护区(印度),豹的领地范围大约在17-76平方公里;在以色列,雄豹的领地面积有137平方公里、雌豹为84平方公里;在俄罗斯发现雄性远东豹的领地面积约为280平方公里、雌豹为33-62平方公里。在地貌相对开阔的纳米比亚东北部,雄豹的领地最大可达到1164平方公里,而雌豹的领地也达到了183-194平方公里。 花豹会不停地在自己的领地内巡视,捕猎行为和领地的巡视基本是同期进行。正常情况下豹每小时大约会行走3-6公里,在非洲豹经常在一晚上连续行走12公里左右。捕猎时豹一天大约会在3-5公里的范围内活动,但在缺乏食物时豹会连续行走10-20公里来跟踪或寻找猎物。在非洲卡拉哈里沙漠地区,豹每天约行进16-17公里,有时候会超过33公里。猫科动物这种爱游荡的特性在豹身上表现得很突出,它们就像探险家或流浪汉一般,沿着森林和旷野追逐着猎物走向远方,直至蔓延到旧大陆的很多角落里。究竟是什么力量在驱使它们这么做,恐怕永远也不会有人知道。 花豹会用多种方式来标明自己在领地内的存在,最常见的就是喷射尿液作为标记。通常豹会在领地内的灌丛、树干、石头上喷射尿液,这种标记会在豹的领地内随处可见。这些尿液会传递多种信息,除了表明“我在这里”以外,也是发情、求偶等多种信息的传递方式。 除此之外,花豹还会通过在树干、地面上用爪子来作出标记,通常会在树皮上形成明显的抓痕,或在地面草地上用后脚蹬出明显的刨痕。粪便也是豹对自己领地的一种明显标记。 活动 营独居生活,常夜间活动,在食物丰富的地方,活动范围较固定;食物缺乏时,则游荡数十公里觅食。雄性的领域比雌性者大。白天潜伏在巢穴或树丛中睡觉。阳光透过森林,洒在它布满花斑的皮毛上,既使在几米之外,也难以发现它的存在。傍晚出来游窜觅食,直到天明才休息。花豹过着独居生活。雄豹的领地范围可达40平方公里,通常会与多只雌豹的领地相互重叠。 花豹的感官发达,嗅觉及视觉极为敏锐,动作敏捷,善于爬树,可以捕捉树上的猴类和鸟类;也善于跳跃,一跃可达6米高,12米远;但不喜欢游泳。 感官 虽然花豹基本算是独居动物,但有时刚刚成年的雄豹兄弟也会在一段时间内结伴生活。除了用气味进行交流外,声音也是豹交流的重要手段。豹能发出的声音很多,能够传递各种信息。花豹和老虎、狮子都属于“喉叫大猫”,它们具备不完全骨化的舌骨,舌骨中部具有弹性软骨腱,可以发出大型猫科特有的吼叫声。通常被听到的豹的叫声是一种类似锯木头的粗哑刺耳的反复嘶吼声,这种声音能传出2-3公里远。除此之外,花豹还能发出大声咳嗽声、嗬嗬声,主要用来表示威胁和恐惧;类似于家猫的喵喵声、呼噜声通常表示友好、亲近。与狮子类似,花豹具备一种用鼻子呼气的发声方式,这通常是在不同个体在很近距离上表示友好的一种声音,它包含了欢迎、示好、追求等多种信息元素。 食物 花豹的性情异常凶猛,犬齿大而锋利,裂齿也特别发达,有利于擒获和撕扯猎物。多以山羊、狍子、鹿、麝、麂、野猪、野兔、猴类等为主要食物,有时也吃鱼、鸟类,以及袭击家禽、家畜等。捕猎时有两种主要的进攻方式,一种是隐蔽在树上,这样可以居高临下发现猎物,同时气味也会随风飘散,不易被猎物发现,但需要等待猎物从树下经过;另一种是偷袭,先潜行接近猎物,然后突然跃出,将其捕获。当时吃不完的猎物则悬挂在高高的树枝上,这样既不易腐烂,又不易被别的动物吃掉,等食物馈乏时,再回来慢慢吃掉。它的力量大得惊人,可以将一只比其自身重一半的猎物抓到树上去。找不到食物时,也可以忍受数天的饥饿。花豹追捕猎物的速度可达每小时80公里。

分布范围

原产地:阿富汗、安哥拉、亚美尼亚阿塞拜疆孟加拉国、贝宁、不丹、博茨瓦纳、布基纳法索、布隆迪、柬埔寨、喀麦隆、中非共和国、乍得、中国、刚果(金)、刚果(布)、科特迪瓦、吉布提、埃及、赤道几内亚、厄立特里亚、埃斯瓦蒂尼、埃塞俄比亚、加蓬、加纳、几内亚、几内亚比绍、印度、印度尼西亚、伊朗伊斯兰共和国、伊拉克、肯尼亚、利比里亚、马拉维、马来西亚、马里、莫桑比克、缅甸、纳米比亚、尼泊尔、尼日尔、尼日利亚、阿曼、巴基斯坦、俄罗斯联邦、卢旺达、沙特阿拉伯、塞内加尔、塞拉利昂、索马里、南非、南苏丹、斯里兰卡、苏丹、坦桑尼亚、联合共和国、泰国、土耳其、土库曼斯坦、乌干达、也门、赞比亚和津巴布韦。 可能灭绝:冈比亚、以色列、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莱索托、塔吉克斯坦和越南。 灭绝:中国香港、约旦、韩国科威特黎巴嫩毛里塔尼亚、摩洛哥、新加坡、阿拉伯叙利亚共和国、多哥、突尼斯、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和乌兹别克斯坦。 存在不确定性:阿尔及利亚和格鲁吉亚。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