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赫哲族伊玛堪说唱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赫哲族伊玛堪说唱是指中国东北地区赫哲族一种特有的口头传统表达形式,采用散韵兼行的方式,容纳了许多独立的叙事篇章,它们多讲述部落之间的征战与联盟,以及赫哲族英雄降妖伏魔,打败入侵者的故事。

伊玛堪的演述人在没有乐器伴奏的情形下即兴叙事,并运用不同的唱腔和曲调刻画不同的人物和情节。伊玛堪说唱在传承赫哲族的语言宗教信仰民俗和习惯方面发挥了关键性的作用。

然而,这一世代相传的文化遗产现已面临失传的危险。据统计,上个世纪80年代,伊玛堪演述人中还有20多名杰出的大师级人物,但目前只有5名伊玛堪讲说唱人能够讲述某些特定的叙事段落。

“赫哲族伊玛堪说唱”于2011年11月23日,在巴厘岛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会议上被列入《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

赫哲族

中国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各地赫哲族人口列表(普查时点人口,单位:人): 赫哲族的民族语言为赫哲语,赫哲语属阿尔泰语系的满——通古斯语族满语支,有不少的语汇与满语相同。现在通用汉语,很少有40岁以下赫哲族人会说赫哲语。中国境内赫哲族没有文字,早年削木、裂革、结革记事[2]。清朝时用满文,现因长期与汉族交错杂居,通用汉文。

赫哲语

(Нанай、Нанайэ)又称那乃语(Nanai)、赫真语(Hezhen)或戈尔德语(Gold),是赫哲族(在俄罗斯称为那乃族)的民族通用语言。通行于中国和俄罗斯接壤的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流域一带。 赫哲族族内根据各地区不同的自称,可分为“na nio”、“na bəi”、“na

伊玛堪

东北地区赫哲族的独特说唱艺术,表演形式为一个人说唱结合地进行徒口叙述,无乐器伴奏,采用叶韵和散文体的语言,这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在传承赫哲族语言、信仰、民俗和习惯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

乌苏里船歌

(分类赫哲族)赫哲族在新中国成立之后,生活迅速得到改善,他们的事例引起了作者们的关注。胡小石汪云才来到了赫哲族的聚居地乌苏里江畔的四排赫哲族乡,与赫哲渔民同吃同住。据胡小石回忆,民间艺人葛德胜演唱的伊玛堪和付万金演唱的各种赫哲族民歌,给两位作者带来了不少灵感,特别是作曲家汪云才,有《赫哲人的婚礼》、《金色鄂伦春》、《海岛女民兵》、《焦裕禄》等;还创作多首歌曲《乌苏里船歌[3]、《乌苏里江》、《春天能追着》、《牧歌》、《巍巍的兴安岭》、《依玛堪唱给毛主席》、《冰花》、《乌苏里音画》、《家乡山水惹人醉》。

其中《乌苏里船歌》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吸收到声乐教材中,《乌苏里江》被各大音乐学院列为声乐教材。

基本简介

传承人吴明新在演述伊玛堪赫哲族人在长期的渔猎生活中,创造了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光辉灿烂的文学艺术,其中,以说唱艺术——伊玛堪流传最广、最受欢迎。伊玛堪是赫哲族的曲艺说书形式,流行于黑龙江省的赫哲族聚居区。据现有资料,它至迟在清末民初就已经形成。

伊玛堪或依玛坎,最早的含义为鱼即哈(鱼),现在的含义,有的认为是故事之意,有的认为是表示赫哲族这个捕鱼民族的歌。其形式有说有唱,类似汉族的大鼓苏滩蒙古族说书,是一种古老的民间说唱文学艺术。现有50多部典籍,被誉为北部亚洲原始语言艺术的活化石。

代表作品

伊玛堪主要的代表性作品有《西尔达莫日根[4]、《香叟莫日根》、《阿格第夏日丘莫日根》、《满斗莫日根》、《满格木莫日根》、《木竹林莫日根》、《英土格格奔月》、《亚热勾》、《西热勾》等。

作品欣赏

木竹林莫日根》(节选)
阿郎哪格给嘎——阿尔哪!
我骑着阔力(神鹰),
飞过千层云、万重山;
我骑着胡萨(天鹅),
飞过千条河、万条江;
我要去寻找——
木竹林莫日根的踪影。
我要把他的故事,
给大家歌唱!……
请神歌》(节选)
阿日马力、所力给尼(请神歌开头语),
尊敬的江神(茫莫色翁),
尊敬的水神(木科色翁),
春天的鳇鱼神(阿真色翁),
秋天的大马哈神(达乌色翁),
三尺长的水獭神(朱坤色翁),
美丽的鳌花神(敖其科色翁),
诸神都听见了吗?
诸神赶快降临吧!
请分享我们虔诚的祭品,
请接受我们点燃的香烟。
请保佑我们下江多打鱼,
请保佑我们全村都平安。

艺术题材

伊玛堪的篇幅巨大,已采录下来的每部都在几万字至十几万字之间,其内容丰富多彩,大多是叙述古代氏族社会时期部落与部落之间的征战与联盟、氏族之间的血亲复仇、民族兴衰、维护民族尊严和疆域完整的英雄故事,也有一些降妖伏魔、追求自由和歌唱爱情的,还有讲述萨满求神、渔猎生活及风土人情等。

传统节目长、中、短篇均有,尽管篇幅大、篇目多,但故事情节全都围绕着众多的莫日根这些主人公展开,这些莫日根贯穿伊玛堪的全篇,是被全力描述、反复歌颂的英雄形象。这一民族的象征性人物同其他史诗的主人公一样,有着神奇的出生经历,并且在童年时代都有着苦难的遭遇,他们在历次劫难中被千锤百炼成意志坚强、力大无穷、懂文韬、有武略、重情义的英雄好汉。

几乎每部伊玛堪的情节都围绕着一个固定的模式展开,即莫日根为拯救被异族部落掳获的父母而进军远征,而那些异族部落的首领也个个是叱咤风云的英雄好汉,在长期的征战中,这些莫日根们既能借助神力呼风唤雨、变幻形体将对手搏杀,又能与友善的部落讲和结为同盟,获取最终的胜利。

女性的形象也出现在每一部伊玛堪中,她们多为英雄莫日根的妻子,这些女性美丽绝伦、睿智善良、嫉恶如仇、法力无边,是正义与善良的化身。这些半人半神的女性总是在英雄们危难之际突然出现,帮助丈夫脱离险境战胜强敌,如果哪位英雄不听妻子的规劝而一意孤行,则难逃灭顶之灾。

艺术特点

伊玛堪的节目类型及演出风格有大唱和小唱之分。大唱即伊玛堪大唱,是指以说为主的表演,侧重和擅长表现英雄与传奇性的节目内容,如各种莫日根(英雄)故事和赫哲族人的创世传说;小唱即伊玛堪小唱,是指以唱为主的表演,侧重和擅长表现抒情性内容的短篇节目。伊玛堪的唱词都有衬词,每个歌手所用之衬词各有不同。常见的如嘎哪呀哈尔哪等。

伊玛堪的语言既古朴平实,又讲究合辙押韵,其唱腔高亢嘹亮,带有原始粗犷的山野气息。虽无乐器伴奏,但说起来合辙押韵,很受群众欢迎。其腔调因其内容不同而各异,历代讲唱人在【赫尼那调】这个基调之上,又演化出男调、女调、老翁调、少年调、欢乐调、悲伤调、叙述调等,有时还掺杂着萨满调,所以讲唱起来绘声绘色,引人入胜,因而世代传承,从未中断。一般的故事都比较长,一唱就连续好几天。

伊玛堪的唱腔音乐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因流行地和艺人的不同,所采用的唱腔曲调也各有区别,常见的曲调有【赫尼那调】、【赫里勒调】、【苏苏调】、【喜调】、【悲伤调】和【下江打渔调】等[5]

1、从传播的形式上看——伊玛堪主要是以家族式形式传播。

2、从说唱的时间上看——伊玛堪的说唱多在劳动以后。

3、从说唱的情景上看——伊玛堪主要在赫哲人聚居的村屯说唱;在深山猎场行围露宿中说唱。

4、从节奏形式上看——伊玛堪的唱段讲究押头韵。

5、从伴奏乐器上看——伊玛堪的歌唱是不用任何乐器伴奏的,伊玛堪就是徒口吟唱。

6、从歌手的成长经历看——歌手从小就接受赫哲族传统民间文化伊玛堪的熏陶。

7、从说唱的形式上看——伊玛堪说唱故事都是从散文体说白入手。首先对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做一番交代,开头时,歌手先拉个长声说个“赫哩啦——赫哩啦——”这是一个引出故事的惯用套语,相当于汉语讲故事用的“话说”、“却说”、“且说”之类。

传承价值

伊玛堪歌手,是深受赫哲族人民喜爱的人,赫哲族人尊之为伊玛卡乞发。近百年来赫哲族人中著名的伊玛堪歌手有:莫特额比根尔都三福玛发尤贵连古托力吴高丽周令额傅长春尤安喜毕方古卢申卢明尤卢氏毕张氏葛毕氏葛长胜吴连贵吴进才等。现代伊到处堪歌手以葛德胜老人最为著名,深受赫哲族人民的喜爱。

从已经采录到的伊玛堪中,可以看出它的两大特点:

首先它是对赫哲族历史的忠实记录。无论是历史学家、语言学家,还是民俗学家、宗教学家,均可从中撷取宝贵的原始资料。有人称伊玛堪为赫哲族的口头百科全书,应该说当之无愧。

第二是它集中体现了赫哲族的审美观。伊玛堪用古典浪漫主义的手法,描述了赫哲族的英雄们除暴安良、降妖伏魔的英雄主义气概;描述了赫哲人对忠诚和信义的高度赞美,对自由和爱情的执著追求,以及对美好未来的无限憧憬。显而易见,伊玛堪不是那个时代生活的简单记录,而是在那个时代的广阔背景下,按照美的规律艺术地再现了生活美,堪称一部完美再现赫哲族英雄人物、历史变迁与民俗风情的大型古典交响诗。

伊玛堪是赫哲族人民的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种艺术品类和一种娱乐审美的方式,它同时还具有传承本民族历史文化的教科书功能,价值独特,意义重大。

伊玛堪说唱:濒临失传的英雄史诗赫哲族伊玛堪源远流长的以赫哲语表现的民间口头说唱艺术

视频

赫哲族伊玛堪说唱相关视频

2018年赫哲族伊玛堪保护工作暨传习成果表彰会议
赫哲族伊玛堪说唱
【玩龙江】同江赫哲族(鱼皮衣,伊玛堪)
【黑龙江·曲艺】赫哲族伊玛堪(国家级)传承人:吴明新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