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雅堂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目录连横 | |
---|---|
字 | 雅堂 |
号 | 慕陶、剑花 |
本名 | 重送 |
出生 |
清治台湾台湾府台湾县 | 1878年2月17日
逝世 |
1936年6月28日 中国上海 | (58岁)
死因 | 肝癌 |
墓地 | 新北市泰山区明志路一段274号 |
纪念建筑 | “连雅堂先生暨夫人墓” |
国籍 |
大清 大日本帝国 中华民国 |
别名 | 连雅堂 |
民族 | 汉族 |
语言 | 台语、华语 |
教育程度 | 私塾 |
职业 | 政治人物、历史学家 |
雇主 | 芳兰号连得政、华南银行林熊征、雅堂书局创办人之一 |
组织 |
南社 栎社 |
机构 |
福建日日新闻 台南新报 台湾新闻 |
知名作品 |
《台湾通史》 《台湾语典》 《台湾诗乘》 《鸦片有益论》 |
家乡 | 台湾台南 |
配偶 | 沈璈(沈筱云) |
儿女 | 连夏甸(女)、连春台(女)、连震东(男)、连秋汉(女) |
父母 | 连得政、刘妙娘 |
亲属 | 兄连城璧、兄连重国、弟连重廷 |
连横(台罗:Liân Hîng;1878年2月17日-1936年6月28日),表字天纵、字雅堂,又作雅棠,号武公,《民国连雅堂先生横年谱》:“孙中山,我连横便叫做武公。文一武,各在南北。台湾台南人,祖籍福建省漳州府龙溪县(今漳州龙海),台湾日治时期的诗人、台语学家、台湾历史学家。
1920年,著作《台湾通史》完成并出版,是台湾人第一部冠以“台湾通史”名称的版本。另著有《台湾语典》、《台湾诗乘》、《剑花室诗集》等。
1930年,发表〈鸦片有益论〉,大力夸扬台湾总督府重新开放的鸦片政策,使他受尽林献堂等台湾仕绅的鄙夷,被迫移居中国大陆。
1936年6月28日,连横因肝癌病逝于上海,后迁葬台北县泰山乡(今日新北市泰山区)。其独子连震东(1960年曾任内政部长)及其三代单传后代连战(1996年曾任中华民国副总统)为中国国民党籍政治人物。
其外孙女为文学家林文月。
生平
祖先号称来自山西上党,明代时连佛保赴福建省漳州府龙溪县万松关马崎社(今为福建省龙海市榜山镇长州村),称为“马崎连氏”开基祖。清康熙年间,连佛保的十世孙连兴位,从漳州渡过台湾海峡,定居台湾府马兵营。
1878年2月17日,连横出生于台湾府台湾县宁南坊马兵营(今台南市中西区府前路台南地方法院附近),幼名允斌,谱名重送,连横以连雅堂为名字著书,为世人较熟悉的称号。
连横出身于商人世家,父亲是连得政,连横有兄连成璧、连春台及一个弟弟连秋汉。由于道光、咸丰年间,连横祖父连长瑞在漳州府城坊桥头经营芳兰号烟铺,贩卖鸦片,收入颇丰。光绪十九年(1893年) ,连家开始踏入樟脑炼制,每年产量可达数万担获利达数十万两金,连家为当时漳州与台南两地的巨富,惟因日本占台后被没收资产,家境中落[1]。
早年经历(1878年-1902年)
连横早年家境富裕,入私塾就学,1891年(13岁),父亲教他读《台湾府志》并告诫他:“汝为台湾人,不可不知台湾事。”
1895年,依照马关条约,台湾割让给日本,台湾地方官民创台湾民主国,与大日本帝国爆发乙未战争。同年年8月,连横父亲连得政病逝,当时连横仅17岁。
1897年,20岁的连横娶沈鸿杰(沈德墨)的24岁的女儿沈筱云(另称沈少云、沈璈)。沈鸿杰是连横著《台湾通史》“货殖列传”上列名的人物,和有钱世家结为亲家,对连家的经济发迹有著很大影响,或许正因为有这样的家业作为支撑,连横才可以毕生读书文史风流的生涯,和台湾当时的文士阶级诗酒唱酬。
1899年,连横21岁,为台南《台澎日报》记者,为台湾总督儿玉源太郎作歌颂诗〈欢迎儿玉督宪南巡颂德诗〉[2][3]。
来往于中国和日治台湾之间(1902年-1914年)
1902年,24岁的连横曾赴福建参加科举。当时连横先去厦门,以银钱捐得监生功名,取得应考资格,再到福州应乡试,但没有录取。
1904年4月23日,连横在台南生下其独子连震东(1904年4月23日-1986年12月1日)。
1905年(27岁),连横再一次离开台湾,在福建厦门创办《福建日日新闻》,可是《福建日日新闻》于同年即关闭,关闭的原因,有不同的说法:
- 连横儿子连震东认为,该报“鼓吹排满。当时在南洋的同盟会同志阅报大喜,派闽人林竹痴先生来厦门,商讨改组为同盟会机关报。嗣以清廷忌先生之言论,饬吏向驻厦日本领事馆抗议,遂遭封闭。”[4]:1052
- 连横的朋友林申生认为,该报关门的原因,“缘该报社之组织不健全,非清吏向日人抗议之结果;日人特听其自生自灭耳”[5]。
- 和连横亲近的门生张振梁认为,“乃其时台局粗定,日人招徕台人故”[5]。
1905年,《福建日日新闻》关闭后,连横又于同年回到日本统治的台湾,在由《台澎日报》改版而成的《台南新报》内任职。
1906年(28岁),连横因酷爱吟诗,与友人赵云石、谢籁轩等十馀人在台南创南社(不同于1909年辛亥革命时期创立的的同名文学团体南社)。
1908年(30岁),连横举家迁到台中,任职于台中发行的《台湾新闻》汉文部。同年,连横开始撰写《台湾通史》。
1909年(31岁),连横与友人林痴仙、赖绍尧、林幼春等人创栎社,以道德文章相切磋[4][6]。
连横34岁时(1912年),经由日本再度赴中国旅游,先抵达上海,与女弟子王香禅见面[7],再游南京、杭州等地。
连横35岁时(1913年),前往北京参加华侨选举国会议员,不中。同年秋天,又转往奉天、吉林,入新吉林报社工作[4][6]。
连横36岁时(1914年春),再度回到北京,“时赵次珊先生掌清史馆,延先生入馆共事,因得尽阅馆中所藏有关台湾建省档案,而经其收入台湾通史”[4]:1052。据2005年5月1日台北《中国时报》报导,连横曾于1914年1月31日,“呈请北京政府恢复其中国国籍”、“这份原始档案材料仍存于南京的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8]
同年冬天,连横回到台湾台南,继续在《台南新报》任职[6]。
中年经历(1914年-1931年)
1914年冬至1919年,连横一方面继续在《台南新报》工作,另一方面也利用公馀之暇持续《台湾通史》的著述工作,经过了前后十年的时间,终于在完成。
1919年,连横移居台北,受雇于华南银行的发起人林熊征,帮忙处理与南洋华侨股东往返的文牍。1923年,连横与夫人一起同游日本。连横46岁时(1924年2月),在台北创立发行的汉语古典杂志“台湾诗荟”,一直到1925年10月赴浙江西湖养病停刊止,共发行22期。同年,日本“常磐生命保险株式会社”给予特许经营权台北代理店,专营儿童保险,并曾于自己创办的“台湾诗荟”杂志上刊登广告。1926年,连横又举家移居杭州一年,理由是养病。1927年回到台北[6]。与友人黄潘万合开了一家书店,店名叫做雅堂书局。该书店标榜不卖日文书籍文具,但却又代理台湾总督府采购有关南方资料的汉文书籍业务,而成为御用书店[9]:8。该书店在两年后就因经营不善而关闭[6]。
1930年3月2日,连横在日本人御用报纸《台湾日日新报》上发表〈新阿片政策讴歌论〉(民间俗称《阿片有益论》或《鸦片有益论》)辩称鸦片有益的意见书,其中的言论有:“台湾人之吸食阿片,为勤劳也,非懒散也 …… 我先民之得尽力开垦,前茅后劲,再接再厉,以造成今日之基础者,非受阿片之效乎?”论称“鸦片不仅无害,甚至还被称为长寿膏,是有益的”。
此文章一经发表后,“全台舆论哗然,盖当时台胞方藉鸦片特许问题,义正辞严,以与日本统治当局奋战,骤见此文为虎作伥,都怒不可遏。连横顿成众矢之的”[9]:12。连横如此媚日之举,连当时的民族运动领袖林献堂都看不下去了。因此,台中诗社栎社随即集会开除他的会籍,使他连带和儿子连震东遭林献堂一派人士疏离,父子两人只好先后到《昭和新报》任职。陈明道也为,“此种鸦片有益论,成为连雅堂一生的污点。”[10]
晚年寓居于台南(1931年-1933年)
由于在台北几乎已经没有人愿意再和连横交往,他于1931年返回台南,借寓别人家中,“不复与北人士相闻问”。1931-1932年,连横担任台湾总督府史迹名胜天然纪念物调查会委员。
连横对那种附势趋权,满嘴日语,而不屑说台语的人,进行了严厉的批评。在1929年到1933年的《台湾语典》写:“颜之推氏有言:‘今时子弟,但能操鲜卑语、弹琵琶以事贵人,无忧富贵’。噫!何其言之惋而戚耶!今时子弟能操“东语”、唱“和歌”而不能富贵;幸而得事贵人,不过属吏下士。一朝得志,趾高气扬,则不屑操台语,若自忘其为台人矣!”
连横既自觉在台人中无立足之地,乃有意转进国府治区。他著连震东先行,给他几块敲门砖,其中之一是用心修一书给旧日有意结下的文字交、如今国民党的党国大员张继(张溥泉),该年4月,连震东即带著连雅堂的八行书,前往中国投靠民国初的参议院议长张继[5](郑喜夫,1992:166;连横,1992a:8)同年6月18日,连震东在南京西华门吴铁城(1888-1953)处谒见张继。张继看了连横的信,觉其“真挚沈痛,大义凛然,深为感动,历久难释,于是携震东至北平,促其学习国语。”(郑喜夫,1992:167)
连横知道儿子连震东得到张继的爱护后,很高兴,在1931年7月26日给连震东的家书中,明讲这是卅年来的计画,教儿子“汝当在〔溥泉〕先生左右,供其使命,学习事务,忍苦耐劳。”(连横,1992a:6)这一两年内,他不断利用家书教连震东。比如,连震东在北平时,教他要“多识东北要人,可为将来同事之助”;张继可能要赴粤时,教他“汝当在其左右,如欲赴粤,可请随行,以资阅历”;抗日战争爆发、国府迁移之后,则是“张先生如入豫办事,汝可请之随行,盖因政府初移,人员必少,汝于此时如能得一位置,且在艰危之中,将来较有厚望。”后来连震东随张继到西安,连横又告诉连震东“汝在西安,位置甚好,勤谨办事,以资阅历,将来〔溥泉〕先生如任行政院长,必能调来中央,则可著著进行。”甚至教他要临魏碑,盖“欲与人士相往来,尺牍之书,必求精美,而后不致贻笑也。”
连横写给连震东的家书中说:“台湾实不可居”、“余居此间视之甚厌,四百万人中几无一可谈”、“吾不欲汝〔连震东〕为台湾人”,训诫连震东“切不可与此间朋友通讯”,甚至明示儿子:“此间朋友有询汝住所者,余皆不言”,也训诫已嫁在上海的长女夏甸不可回台湾。
1933年7月11日 ,连横举家移居上海[5]。
逝世(1936年)
1936年6月28日,连横因肝癌病逝于上海,得年58岁,留下 32 岁独子连震东。此期间连震东乃跟随著张继到西安,任职西京筹备委员会,住在西安新城北门外,同年8月27日独子连战于西安出生。连横死前弥留时写给儿子连震东这么一段话:“今寇焰迫人,中日终必一战,光复台湾即其时也。汝其勉之!”[11]。死后迁葬返台,墓园位于今新北市泰山区第一公墓。
1939年3月1日,连横之妻沈筱云逝世于西安,葬于西安,当时连战还不满3岁。
论述与著作
《台湾通史》
全书共36卷,体裁则略仿司马迁的史记,分为纪、志、传三部分。总共包括了4纪、24志、60传,总计约60万字。记录则起自隋大业三年(607年),迄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凡约1290年的历史(见连横,1962)。
这本书的初版共分成3册,由连横自己筹设的台湾通史社出版。上册于1920年11月出版,中册于同年12月初版,下册则于1921年4月出版[6]。这本书后来有种种不同的版本,不过,台湾银行经济研究室于1962年以“台湾文献丛刊”第128号为名出版的版本(共6册),在学术界最常被采用3。
正面评论
台湾中央研究院台湾史研究所所长黄富三这样评价这本著作:“《台湾通史》可以说是第一部把台湾当作一个个体来处理的史学著作,具有先锋性的角色。如果说台湾史之后成为一门独立的学问的话,无疑的《台湾通史》的贡献是很大的。”[12]
负面评论
也有台湾史的研究者对于《台湾通史》这本书的品质不敢恭维,比如说,在翁佳音等人关于台湾通史类著作的分析档,他们就认为:事实上,连氏之历史叙述多有误谬,甚至有人言彼为三流史家,每页皆有错处……。而一本错误百出的“通史”书籍,能得国共两党长期的垂青,也可见政治力量如何干预通史著作了[13]。杨云萍指出〈朱一贵起事檄〉为连横杜撰[14]。有说法认为连横依据江日昇《台湾外记》所记郑成功遣使的说辞,基于原文“此地非尔所有,乃前太师练兵之所。今藩主前来,是复其故土。”创造出〈与荷兰守将书〉“然台湾者,中国之土地也,久为贵国所踞。今余既来索,则地当归我。”[15]吴密察则认为〈与荷兰守将书〉同样也是连横杜撰,因之前1919年从无文献有此文[14],与荷兰所记书信也不相同[16]。
连横在《台湾通史》曾说自身家族有德性,为民族尊严而不参加清廷科举[17]。不过,连横的兄长连城璧就是秀才,他自己24岁时(1902年)也曾赴福建参加科举。当时连横先去厦门,以银钱捐得监生功名,取得应考资格,再到福州应乡试,但不第。对于这件事情,他的儿子连震东解释,连横“非不知以其思想之新,获隽至难,特借应试之便,赴闽调养身体也。”[5]
鸦片有益论
在完成《台湾通史》这本著作以后,连横于1919年移居台北,受雇于华南银行的发起人,板桥林家的林熊征,帮忙处理与南洋华侨股东往返的文牍[9]:7。1923年,连横与夫人一起同游日本。1926年,连横又举家移居杭州一年,1927年回到台湾[6]。
连横在回到台北以后,与友人黄潘万合开了一家书店,店名叫做雅堂书局。该书店标榜不卖日文书籍文具,但却又代理台湾总督府采购有关南方资料的汉文书籍业务,而成为御用书店[9]:8。该书店在两年后就因经营不善而关闭[6]。
在台湾日治时期中期,由于台湾人民的自觉,抵制阿片(即鸦片)逐渐有成,吸食者显著减少,因此阿片的专卖的收入也就跟著减少。当时台湾阿片的进口是由三井物产所株式会社独占。由于吸食者减少,台湾总督府在1929年1月颁布“改正鸦片令(按:当为“改正阿片令”)”。[10]
这项法令颁布之后,引起全台有识之士的愤怒。然而,连横却于1930年3月2日,在日本人御用报纸《台湾日日新报》上发表〈台湾阿片特许问题〉(民间俗称《新阿片政策讴歌论》、《阿片有益论》或《鸦片有益论》)辩称鸦片有益的意见书,其中有:“台湾人之吸食阿片,为勤劳也,非懒散也 …… 我先民之得尽力开垦,前茅后劲,再接再厉,以造成今日之基础者,非受阿片之效乎?”
此篇文章一经发表后,“全台舆论哗然,盖当时台胞方藉鸦片特许问题,义正辞严,以与日本统治当局奋战,骤见此文为虎作伥,都怒不可遏。连横顿成众矢之的”[9]:12。连横的这种举动,也遭到当时的民族运动领袖林献堂的批评。3月6日,林献堂在日记上这样写著:
“ | 3日(按:应是2日)连雅堂曾在《台日》报上发表一篇,说荷兰时代阿片即入台湾,当时我先民移殖于台湾也,台湾有一种瘴疠之气,触者辄死,若吸阿片者则不死,台湾得以开辟至于今日之盛,皆阿片之力也。故吸阿片者为勤劳也,非懒惰也;为进取也,非退步也。末云仅发给新特许二万五千人,又何议论沸腾若是?昨日槐庭来书,痛骂其无耻、无气节,一味巴结趋媚,请余与幼春、锡祺商量,将他除栎社社员之名义。余四时馀往商之幼春,他亦表赞成。[18] | ” |
因此,台中诗社栎社随即集会开除连雅堂会籍,使他连带和儿子连震东遭林献堂一派人士疏离,父子两人只好先后到《昭和新报》任职。陈明道也认为,“此种鸦片有益论,成为连雅堂一生的污点。”[10]
台湾语典
注释
- 连横的儿子连震东在帮连横所写的年表当中,将连横任职于《台澎日报》的时间列为1898年[6]:1059。然而,根据林元辉(1998,5)的资料,《台澎日报》却是在1899年6月才正式创刊。对于这个记载上的不一致,我们不清楚到底是连震东的年表有误,或者是连横在该报正式创刊前就已经在该报任职。
- 关于连横几次漫游中国的经验,林元辉(1998,6)将其写为1905年-1906年、1912年-1915年、以及1926年-1927年。前两次的时间似乎有误,这里引用其他资料来源(详见后述),不采用林元辉的资料。
- 根据翁佳音等(1992,37)的整理,当时市面上流通的《台湾通史》达11种版本之多。
和连横相关的史料与研究
(按照作者姓氏汉语拼音顺序排列)
- 国立政治大学文学院编,1997,中国近代文化的解构与重建:连横,第二届中国近代文化问题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台北:陈百年先生学术基金会。
- 林玉体,1997,“余,台湾人也”:论连雅堂先生之乡土认同。师大学报:人文与社会科学类 42:1-12。
- 徐千惠,2002,日治时期台人旅外游记析论:以李春生、连横、林献堂、吴浊流游记为分析场域。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国文研究所硕士论文。
- 张静茹,2003,以林痴仙、连雅堂、洪弃生、周定山的上海经验论其身分认同的追寻 。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国文学系博士论文。
- 郑喜夫,1978,台湾先贤先烈专辑(第一辑):连雅堂传。台中:台湾省文献委员会。
- 黄美玲,2000,连雅堂文学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
- 翁圣峰,1994/9,〈试论连雅堂的墨子观及其相关问题〉,《台湾文献》第45卷第3期。
- 台湾瑰宝—台湾历史学家连横
- 连横,1920-1921,台湾通史(三册)。台北:台湾通史社。
- 台湾银行经济研究室编辑,1962,台湾通史(六册)。台北:台湾银行经济研究室。
- 连横,1963,台湾语典 四卷,台湾银行经济研究室编辑。台北:台湾银行经济研究室。
- 台湾省文献委员会,1992,连雅堂先生全集。南投:台湾省文献委员会。
评价
- 2015年2月21日,位于台南公园内的连横铜像,被发现四面均遭人喷漆涂鸦破坏。其中正面写著“阿片有益健康”;侧身上写著“子孙不肖”、“先人媚日”、“后人媚共”等,另一面及背面分别被写“一流药头”、“三流史家”。照片在网路上引起话题,甚至有网民讽其“中肯”。[21][22]
参考文献
- ↑ 王建民. 《台湾政商家族》. 中国: 中国言实出版社. 1997. ISBN 9789575960865 (Chinese (China)).
- ↑ 张炎宪、李筱峯、庄永明. 《台湾近代名人志》. 台湾: 自立晚报. 1987. ISBN 9789575960865 (Chinese (Taiwan)).
- ↑ 连战自取其辱,骂到自己祖父连雅堂
- ↑ 4.0 4.1 4.2 4.3 连横. 〈附录连雅堂先生家传〉. 《台湾通史》. 台北: 台湾银行经济研究室. 1962年: 页1051–58.
- ↑ 5.0 5.1 5.2 5.3 5.4 陈柔缙. 总统的亲戚 : 揭开台湾权贵家族的脐带与裙带关系. 时报文化. 1999. ISBN 9789571329703.
- ↑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连横. 〈连雅堂先生年表〉. 《台湾通史》. 台北: 台湾银行经济研究室. 1962年: 页1059–63.
- ↑ 陈运栋. 〈谈艺旦王罔市到诗人王香婵〉,《台湾人物丛谭》. 台湾: 七灯出版社. 1978 (Chinese (Taiwan)).
- ↑ 罗如兰,2005,〈连横1914年恢复中国籍〉 [online]。台北:《中时电子报》。5月1日 [引用于 2005年5月1日]。全球资讯网网址:[1]。
- ↑ 9.0 9.1 9.2 9.3 9.4 林元辉. 〈以连横为例析论集体记忆的形成、变迁与意义〉 (PDF). 《台湾社会研究》季刊. 1998年, (31): 1–56.
- ↑ 10.0 10.1 10.2 陈明道. 〈选战广告弄巧成拙 连战不知叨位去!〉. 《新台湾新闻周刊》 (台北). 2003年11月7日 [2015年9月4日].
- ↑ 连震东,〈连雅堂先生家传〉,收录于《台湾通史》幼狮文化,1981
- ↑ 《民视新闻网》,nd,〈台湾通史作者连雅堂出生〉 [online]。台北:民间全民电视公司。[引用于 2005年5月2日]。全球资讯网网址:[2]。
- ↑ 翁佳音等,1992,《台湾通史类著作解题与分析》。台北:业强出版社。37页
- ↑ 14.0 14.1 吴密察. 《台湾通史:唐山过海的故事》. 台湾: 时报文化出版社. 2012-10-22. ISBN 9789571356433 (正体中文).
- ↑ 陈昭瑛. 《台湾文学与本土化运动》. 台湾: 正中书局. 1998-04-01. ISBN 9789860197495 (正体中文).
- ↑ Davidson, James Wheeler. 《The island of Formosa, past and present. History, people, resources, and commercial prospects. Tea, camphor, sugar, gold, coal, sulphur, economical plants, and other productions》. U.S.A: London and New York : Macmillan & co.; Yokohama [etc.] Kelly & Walsh, ld. 1903 (英语).
- ↑ 连横《台湾通史》:“我始祖兴位公生于永历三十有五年,越二载,而明朔亡矣。少遭悯凶,长怀隐遁,遂去龙溪,远移鲲海,处于郑氏故垒,迨余已七世矣。守璞抱贞,代有潜德,稽古读书,不应科试,盖犹有左衽之痛也。”
- ↑ 李筱峰. 〈先弄清家世,再管国事吧,连战!〉. 新台湾新闻周刊. 2003年11月12日 [2015年9月4日].
- ↑ 台湾大学教授黄得时语,引自陈柔缙,1999年
- ↑ 张之杰等《20世纪台湾全纪录》,台北,锦绣出版社,1991年,309页。
- ↑ 连横铜像被喷漆“子孙不肖” 网友讽:中肯,自由时报
- ↑ 连横铜像遭涂鸦 警方追查喷漆者,自由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