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连雅堂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连横

雅堂
慕陶、剑花
本名 重送
出生 (1878-02-17)1878年2月17日
清治台湾台湾府台湾县
逝世 1936年6月28日(1936-06-28)(58岁)
中国上海
死因 肝癌
墓地 新北市泰山区明志路一段274号
纪念建筑 “连雅堂先生暨夫人墓”
国籍 大清
大日本帝国
中华民国
别名 连雅堂
民族 汉族
语言 台语华语
教育程度 私塾
职业 政治人物、历史学家
雇主 芳兰号连得政、华南银行林熊征、雅堂书局创办人之一
组织 南社
栎社
机构 福建日日新闻
台南新报
台湾新闻
知名作品台湾通史
台湾语典
台湾诗乘
鸦片有益论
家乡 台湾台南
配偶 沈璈(沈筱云)
儿女 连夏甸(女)、连春台(女)、连震东(男)、连秋汉(女)
父母 连得政、刘妙娘
亲属连城璧、兄连重国、弟连重廷

连横台罗Liân Hîng;1878年2月17日-1936年6月28日),表字天纵、字雅堂,又作雅棠,号武公,《民国连雅堂先生横年谱》:“孙中山,我连横便叫做武公。文一武,各在南北。台湾台南人,祖籍福建省漳州府龙溪县(今漳州龙海),台湾日治时期的诗人台语学家、台湾历史学家

原图链接连雅堂:台湾台南人,祖籍福建省漳州府龙溪县(今漳州龙海),台湾日治时期的诗人台语学家台湾历史学家。

1920年,著作《台湾通史》完成并出版,是台湾人第一部冠以“台湾通史”名称的版本。另著有《台湾语典》、《台湾诗乘》、《剑花室诗集》等。

1930年,发表〈鸦片有益论〉,大力夸扬台湾总督府重新开放的鸦片政策,使他受尽林献堂等台湾仕绅的鄙夷,被迫移居中国大陆

1936年6月28日,连横因肝癌病逝于上海,后迁葬台北县泰山乡(今日新北市泰山区)。其独子连震东(1960年曾任内政部长)及其三代单传后代连战(1996年曾任中华民国副总统)为中国国民党籍政治人物。

其外孙女为文学家林文月

生平

祖先号称来自山西上党,明代时连佛保赴福建省漳州府龙溪县万松关马崎社(今为福建省龙海市榜山镇长州村),称为“马崎连氏”开基祖。清康熙年间,连佛保的十世孙连兴位,从漳州渡过台湾海峡,定居台湾府马兵营。

1878年2月17日,连横出生于台湾府台湾县宁南坊马兵营(今台南市中西区府前路台南地方法院附近),幼名允斌谱名重送,连横以连雅堂为名字著书,为世人较熟悉的称号。

连横出身于商人世家,父亲是连得政,连横有兄连成璧连春台及一个弟弟连秋汉。由于道光咸丰年间,连横祖父连长瑞在漳州府城坊桥头经营芳兰号烟铺,贩卖鸦片,收入颇丰。光绪十九年(1893年) ,连家开始踏入樟脑炼制,每年产量可达数万担获利达数十万两金,连家为当时漳州与台南两地的巨富,惟因日本占台后被没收资产,家境中落[1]

早年经历(1878年-1902年)

连横早年家境富裕,入私塾就学,1891年(13岁),父亲教他读《台湾府志》并告诫他:“汝为台湾人,不可不知台湾事。”

1895年,依照马关条约,台湾割让给日本,台湾地方官民创台湾民主国,与大日本帝国爆发乙未战争。同年年8月,连横父亲连得政病逝,当时连横仅17岁。

1897年,20岁的连横娶沈鸿杰(沈德墨)的24岁的女儿沈筱云(另称沈少云、沈璈)。沈鸿杰是连横著《台湾通史》“货殖列传”上列名的人物,和有钱世家结为亲家,对连家的经济发迹有著很大影响,或许正因为有这样的家业作为支撑,连横才可以毕生读书文史风流的生涯,和台湾当时的文士阶级诗酒唱酬。

1899年,连横21岁,为台南《台澎日报》记者,为台湾总督儿玉源太郎作歌颂诗〈欢迎儿玉督宪南巡颂德诗[2][3]

来往于中国和日治台湾之间(1902年-1914年)

1902年,24岁的连横曾赴福建参加科举。当时连横先去厦门,以银钱捐得监生功名,取得应考资格,再到福州乡试,但没有录取。

1904年4月23日,连横在台南生下其独子连震东(1904年4月23日-1986年12月1日)。

1905年(27岁),连横再一次离开台湾,在福建厦门创办《福建日日新闻》,可是《福建日日新闻》于同年即关闭,关闭的原因,有不同的说法:

  • 连横儿子连震东认为,该报“鼓吹排满。当时在南洋同盟会同志阅报大喜,派闽人林竹痴先生来厦门,商讨改组为同盟会机关报。嗣以清廷忌先生之言论,饬吏向驻厦日本领事馆抗议,遂遭封闭。”[4]:1052
  • 连横的朋友林申生认为,该报关门的原因,“缘该报社之组织不健全,非清吏向日人抗议之结果;日人特听其自生自灭耳”[5]
  • 和连横亲近的门生张振梁认为,“乃其时台局粗定,日人招徕台人故”[5]

1905年,《福建日日新闻》关闭后,连横又于同年回到日本统治的台湾,在由《台澎日报》改版而成的《台南新报》内任职。

1906年(28岁),连横因酷爱吟诗,与友人赵云石谢籁轩等十馀人在台南创南社(不同于1909年辛亥革命时期创立的的同名文学团体南社)。

1908年(30岁),连横举家迁到台中,任职于台中发行的《台湾新闻》汉文部。同年,连横开始撰写《台湾通史》。

1909年(31岁),连横与友人林痴仙、赖绍尧林幼春等人创栎社,以道德文章相切磋[4][6]

连横34岁时(1912年),经由日本再度赴中国旅游,先抵达上海,与女弟子王香禅见面[7],再游南京杭州等地。

连横35岁时(1913年),前往北京参加华侨选举国会议员,不中。同年秋天,又转往奉天吉林,入新吉林报社工作[4][6]

连横36岁时(1914年春),再度回到北京,“时赵次珊先生掌清史馆,延先生入馆共事,因得尽阅馆中所藏有关台湾建省档案,而经其收入台湾通史”[4]:1052。据2005年5月1日台北《中国时报》报导,连横曾于1914年1月31日,“呈请北京政府恢复其中国国籍”、“这份原始档案材料仍存于南京的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8]

同年冬天,连横回到台湾台南,继续在《台南新报》任职[6]

中年经历(1914年-1931年)

1914年冬至1919年,连横一方面继续在《台南新报》工作,另一方面也利用公馀之暇持续《台湾通史》的著述工作,经过了前后十年的时间,终于在完成。

1919年,连横移居台北,受雇于华南银行的发起人林熊征,帮忙处理与南洋华侨股东往返的文牍。1923年,连横与夫人一起同游日本。连横46岁时(1924年2月),在台北创立发行的汉语古典杂志“台湾诗荟”,一直到1925年10月赴浙江西湖养病停刊止,共发行22期。同年,日本“常磐生命保险株式会社”给予特许经营权台北代理店,专营儿童保险,并曾于自己创办的“台湾诗荟”杂志上刊登广告。1926年,连横又举家移居杭州一年,理由是养病。1927年回到台北[6]。与友人黄潘万合开了一家书店,店名叫做雅堂书局。该书店标榜不卖日文书籍文具,但却又代理台湾总督府采购有关南方资料的汉文书籍业务,而成为御用书店[9]:8。该书店在两年后就因经营不善而关闭[6]

1930年3月2日,连横在日本人御用报纸《台湾日日新报》上发表〈新阿片政策讴歌论〉(民间俗称《阿片有益论》或《鸦片有益论》)辩称鸦片有益的意见书,其中的言论有:“台湾人之吸食阿片,为勤劳也,非懒散也 …… 我先民之得尽力开垦,前茅后劲,再接再厉,以造成今日之基础者,非受阿片之效乎?”论称“鸦片不仅无害,甚至还被称为长寿膏,是有益的”。

此文章一经发表后,“全台舆论哗然,盖当时台胞方藉鸦片特许问题,义正辞严,以与日本统治当局奋战,骤见此文为虎作伥,都怒不可遏。连横顿成众矢之的”[9]:12。连横如此媚日之举,连当时的民族运动领袖林献堂都看不下去了。因此,台中诗社栎社随即集会开除他的会籍,使他连带和儿子连震东林献堂一派人士疏离,父子两人只好先后到《昭和新报》任职。陈明道也为,“此种鸦片有益论,成为连雅堂一生的污点。”[10]

晚年寓居于台南(1931年-1933年)

由于在台北几乎已经没有人愿意再和连横交往,他于1931年返回台南,借寓别人家中,“不复与北人士相闻问”。1931-1932年,连横担任台湾总督府史迹名胜天然纪念物调查会委员。

连横对那种附势趋权,满嘴日语,而不屑说台语的人,进行了严厉的批评。在1929年到1933年的《台湾语典》写:“颜之推氏有言:‘今时子弟,但能操鲜卑语、弹琵琶以事贵人,无忧富贵’。噫!何其言之惋而戚耶!今时子弟能操“东语”、唱“和歌”而不能富贵;幸而得事贵人,不过属吏下士。一朝得志,趾高气扬,则不屑操台语,若自忘其为台人矣!”

连横既自觉在台人中无立足之地,乃有意转进国府治区。他著连震东先行,给他几块敲门砖,其中之一是用心修一书给旧日有意结下的文字交、如今国民党的党国大员张继(张溥泉),该年4月,连震东即带著连雅堂的八行书,前往中国投靠民国初的参议院议长张继[5](郑喜夫,1992:166;连横,1992a:8)同年6月18日,连震东在南京西华门吴铁城(1888-1953)处谒见张继。张继看了连横的信,觉其“真挚沈痛,大义凛然,深为感动,历久难释,于是携震东至北平,促其学习国语。”(郑喜夫,1992:167)

连横知道儿子连震东得到张继的爱护后,很高兴,在1931年7月26日给连震东的家书中,明讲这是卅年来的计画,教儿子“汝当在〔溥泉〕先生左右,供其使命,学习事务,忍苦耐劳。”(连横,1992a:6)这一两年内,他不断利用家书教连震东。比如,连震东在北平时,教他要“多识东北要人,可为将来同事之助”;张继可能要赴粤时,教他“汝当在其左右,如欲赴粤,可请随行,以资阅历”;抗日战争爆发、国府迁移之后,则是“张先生如入豫办事,汝可请之随行,盖因政府初移,人员必少,汝于此时如能得一位置,且在艰危之中,将来较有厚望。”后来连震东随张继到西安,连横又告诉连震东“汝在西安,位置甚好,勤谨办事,以资阅历,将来〔溥泉〕先生如任行政院长,必能调来中央,则可著著进行。”甚至教他要临魏碑,盖“欲与人士相往来,尺牍之书,必求精美,而后不致贻笑也。”

连横写给连震东的家书中说:“台湾实不可居”、“余居此间视之甚厌,四百万人中几无一可谈”、“吾不欲汝〔连震东〕为台湾人”,训诫连震东“切不可与此间朋友通讯”,甚至明示儿子:“此间朋友有询汝住所者,余皆不言”,也训诫已嫁在上海的长女夏甸不可回台湾。

1933年7月11日 ,连横举家移居上海[5]

逝世(1936年)

1936年6月28日,连横因肝癌病逝于上海,得年58岁,留下 32 岁独子连震东。此期间连震东乃跟随著张继到西安,任职西京筹备委员会,住在西安新城北门外,同年8月27日独子连战于西安出生。连横死前弥留时写给儿子连震东这么一段话:“今寇焰迫人,中日终必一战,光复台湾即其时也。汝其勉之!”[11]。死后迁葬返台,墓园位于今新北市泰山区第一公墓。

1939年3月1日,连横之妻沈筱云逝世于西安,葬于西安,当时连战还不满3岁。

论述与著作

《台湾通史》

全书共36卷,体裁则略仿司马迁史记,分为纪、志、传三部分。总共包括了4纪、24志、60传,总计约60万字。记录则起自隋大业三年(607年),迄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凡约1290年的历史(见连横,1962)。

这本书的初版共分成3册,由连横自己筹设的台湾通史社出版。上册于1920年11月出版,中册于同年12月初版,下册则于1921年4月出版[6]。这本书后来有种种不同的版本,不过,台湾银行经济研究室于1962年以“台湾文献丛刊”第128号为名出版的版本(共6册),在学术界最常被采用3

正面评论

台湾中央研究院台湾史研究所所长黄富三这样评价这本著作:“《台湾通史》可以说是第一部把台湾当作一个个体来处理的史学著作,具有先锋性的角色。如果说台湾史之后成为一门独立的学问的话,无疑的《台湾通史》的贡献是很大的。”[12]

负面评论

也有台湾史的研究者对于《台湾通史》这本书的品质不敢恭维,比如说,在翁佳音等人关于台湾通史类著作的分析档,他们就认为:事实上,连氏之历史叙述多有误谬,甚至有人言彼为三流史家,每页皆有错处……。而一本错误百出的“通史”书籍,能得两党长期的垂青,也可见政治力量如何干预通史著作了[13]杨云萍指出〈朱一贵起事檄〉为连横杜撰[14]。有说法认为连横依据江日昇《台湾外记》所记郑成功遣使的说辞,基于原文“此地非尔所有,乃前太师练兵之所。今藩主前来,是复其故土。”创造出〈与荷兰守将书〉“然台湾者,中国之土地也,久为贵国所踞。今余既来索,则地当归我。”[15]吴密察则认为〈与荷兰守将书〉同样也是连横杜撰,因之前1919年从无文献有此文[14],与荷兰所记书信也不相同[16]

连横在《台湾通史》曾说自身家族有德性,为民族尊严而不参加清廷科举[17]。不过,连横的兄长连城璧就是秀才,他自己24岁时(1902年)也曾赴福建参加科举。当时连横先去厦门,以银钱捐得监生功名,取得应考资格,再到福州乡试,但不第。对于这件事情,他的儿子连震东解释,连横“非不知以其思想之新,获隽至难,特借应试之便,赴闽调养身体也。”[5]

鸦片有益论

在完成《台湾通史》这本著作以后,连横于1919年移居台北,受雇于华南银行的发起人,板桥林家林熊征,帮忙处理与南洋华侨股东往返的文牍[9]:7。1923年,连横与夫人一起同游日本。1926年,连横又举家移居杭州一年,1927年回到台湾[6]

连横在回到台北以后,与友人黄潘万合开了一家书店,店名叫做雅堂书局。该书店标榜不卖日文书籍文具,但却又代理台湾总督府采购有关南方资料的汉文书籍业务,而成为御用书店[9]:8。该书店在两年后就因经营不善而关闭[6]

台湾日治时期中期,由于台湾人民的自觉,抵制阿片(即鸦片)逐渐有成,吸食者显著减少,因此阿片的专卖的收入也就跟著减少。当时台湾阿片的进口是由三井物产所株式会社独占。由于吸食者减少,台湾总督府在1929年1月颁布“改正鸦片令(按:当为“改正阿片令”)”。[10]

这项法令颁布之后,引起全台有识之士的愤怒。然而,连横却于1930年3月2日,在日本人御用报纸《台湾日日新报》上发表〈台湾阿片特许问题〉(民间俗称《新阿片政策讴歌论》、《阿片有益论》或《鸦片有益论》)辩称鸦片有益的意见书,其中有:“台湾人之吸食阿片,为勤劳也,非懒散也 …… 我先民之得尽力开垦,前茅后劲,再接再厉,以造成今日之基础者,非受阿片之效乎?”

此篇文章一经发表后,“全台舆论哗然,盖当时台胞方藉鸦片特许问题,义正辞严,以与日本统治当局奋战,骤见此文为虎作伥,都怒不可遏。连横顿成众矢之的”[9]:12。连横的这种举动,也遭到当时的民族运动领袖林献堂的批评。3月6日,林献堂在日记上这样写著:

因此,台中诗社栎社随即集会开除连雅堂会籍,使他连带和儿子连震东遭林献堂一派人士疏离,父子两人只好先后到《昭和新报》任职。陈明道也认为,“此种鸦片有益论,成为连雅堂一生的污点。”[10]

台湾语典

注释

  1. 连横的儿子连震东在帮连横所写的年表当中,将连横任职于《台澎日报》的时间列为1898年[6]:1059。然而,根据林元辉(1998,5)的资料,《台澎日报》却是在1899年6月才正式创刊。对于这个记载上的不一致,我们不清楚到底是连震东的年表有误,或者是连横在该报正式创刊前就已经在该报任职。
  2. 关于连横几次漫游中国的经验,林元辉(1998,6)将其写为1905年-1906年、1912年-1915年、以及1926年-1927年。前两次的时间似乎有误,这里引用其他资料来源(详见后述),不采用林元辉的资料。
  3. 根据翁佳音等(1992,37)的整理,当时市面上流通的《台湾通史》达11种版本之多。

和连横相关的史料与研究

(按照作者姓氏汉语拼音顺序排列)

  • 国立政治大学文学院编,1997,中国近代文化的解构与重建:连横,第二届中国近代文化问题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台北:陈百年先生学术基金会。
  • 林玉体,1997,“余,台湾人也”:论连雅堂先生之乡土认同。师大学报:人文与社会科学类 42:1-12。
  • 徐千惠,2002,日治时期台人旅外游记析论:以李春生、连横、林献堂、吴浊流游记为分析场域。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国文研究所硕士论文。
  • 张静茹,2003,以林痴仙、连雅堂、洪弃生、周定山的上海经验论其身分认同的追寻 。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国文学系博士论文。
  • 郑喜夫,1978,台湾先贤先烈专辑(第一辑):连雅堂传。台中:台湾省文献委员会。
  • 黄美玲,2000,连雅堂文学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
  • 翁圣峰,1994/9,〈试论连雅堂的墨子观及其相关问题〉,《台湾文献》第45卷第3期。
  • 台湾瑰宝—台湾历史学家连横
  • 连横,1920-1921,台湾通史(三册)。台北:台湾通史社。
  • 台湾银行经济研究室编辑,1962,台湾通史(六册)。台北:台湾银行经济研究室。
  • 连横,1963,台湾语典 四卷,台湾银行经济研究室编辑。台北:台湾银行经济研究室。
  • 台湾省文献委员会,1992,连雅堂先生全集。南投:台湾省文献委员会。

评价

  • 1950年3月25日,蒋介石“明令褒扬”台湾“已故史学家连雅堂”[20]
  • 2015年2月21日,位于台南公园内的连横铜像,被发现四面均遭人喷漆涂鸦破坏。其中正面写著“阿片有益健康”;侧身上写著“子孙不肖”、“先人媚日”、“后人媚”等,另一面及背面分别被写“一流药头”、“三流史家”。照片在网路上引起话题,甚至有网民讽其“中肯”。[21][22]

参考文献

  1. 王建民. 《台湾政商家族》. 中国: 中国言实出版社. 1997. ISBN 9789575960865 (Chinese (China)). 
  2. 张炎宪、李筱峯、庄永明. 《台湾近代名人志》. 台湾: 自立晚报. 1987. ISBN 9789575960865 (Chinese (Taiwan)). 
  3. ​连战自取其辱,骂到自己祖父连雅堂
  4. 4.0 4.1 4.2 4.3 连横. 〈附录连雅堂先生家传〉. 《台湾通史》. 台北: 台湾银行经济研究室. 1962年: 页1051–58. 
  5. 5.0 5.1 5.2 5.3 5.4 陈柔缙. 总统的亲戚 : 揭开台湾权贵家族的脐带与裙带关系. 时报文化. 1999. ISBN 9789571329703. 
  6.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连横. 〈连雅堂先生年表〉. 《台湾通史》. 台北: 台湾银行经济研究室. 1962年: 页1059–63. 
  7. 陈运栋. 〈谈艺旦王罔市到诗人王香婵〉,《台湾人物丛谭》. 台湾: 七灯出版社. 1978 (Chinese (Taiwan)). 
  8. 罗如兰,2005,〈连横1914年恢复中国籍〉 [online]。台北:《中时电子报》。5月1日 [引用于 2005年5月1日]。全球资讯网网址:[1]
  9. 9.0 9.1 9.2 9.3 9.4 林元辉. 〈以连横为例析论集体记忆的形成、变迁与意义〉 (PDF). 《台湾社会研究》季刊. 1998年, (31): 1–56. 
  10. 10.0 10.1 10.2 陈明道. 〈选战广告弄巧成拙 连战不知叨位去!〉. 《新台湾新闻周刊》 (台北). 2003年11月7日 [2015年9月4日]. 
  11. 连震东,〈连雅堂先生家传〉,收录于《台湾通史》幼狮文化,1981
  12. 《民视新闻网》,nd,〈台湾通史作者连雅堂出生〉 [online]。台北:民间全民电视公司。[引用于 2005年5月2日]。全球资讯网网址:[2]
  13. 翁佳音等,1992,《台湾通史类著作解题与分析》。台北:业强出版社。37页
  14. 14.0 14.1 吴密察. 《台湾通史:唐山过海的故事》. 台湾: 时报文化出版社. 2012-10-22. ISBN 9789571356433 (正体中文). 
  15. 陈昭瑛. 《台湾文学与本土化运动》. 台湾: 正中书局. 1998-04-01. ISBN 9789860197495 (正体中文). 
  16. Davidson, James Wheeler. 《The island of Formosa, past and present. History, people, resources, and commercial prospects. Tea, camphor, sugar, gold, coal, sulphur, economical plants, and other productions》. U.S.A: London and New York : Macmillan & co.; Yokohama [etc.] Kelly & Walsh, ld. 1903 (英语). 
  17. 连横《台湾通史》:“我始祖兴位公生于永历三十有五年,越二载,而明朔亡矣。少遭悯凶,长怀隐遁,遂去龙溪,远移鲲海,处于郑氏故垒,迨余已七世矣。守璞抱贞,代有潜德,稽古读书,不应科试,盖犹有左衽之痛也。”
  18. 李筱峰. 〈先弄清家世,再管国事吧,连战!〉. 新台湾新闻周刊. 2003年11月12日 [2015年9月4日]. 
  19. 台湾大学教授黄得时语,引自陈柔缙,1999年
  20. 张之杰等《20世纪台湾全纪录》,台北锦绣出版社,1991年,309页。
  21. 连横铜像被喷漆“子孙不肖” 网友讽:中肯,自由时报
  22. 连横铜像遭涂鸦 警方追查喷漆者,自由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