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达德公所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达德公所
图片来自hkcd

达德公所位于香港元朗区屏山,邻近聚星路。达德公所建于清朝咸丰年间,至今约有150年历史,是香港现存唯一兼具村落联盟的聚会、祭祀及其乡约属下的露天市集管理处的公所。达德公所、聚星楼邓氏宗祠是屏山三大重要文物建筑。

1998年,达德公所被评级为一级历史建筑,于2010年5月17日获再确认评级,并被视作已列入宣布为古迹的“备用名单”。并于2013年2月20日获古物谘询委员会重申宣布为古迹的建议。

历史

屏山位于后海湾之旁,水陆交通便利,附近元朗和屯门约39个村落合组成“约”,称为“达德约”,领袖为屏山邓族二十世祖邓瑞泰。其后, 邓瑞泰的三子邓勋猷继承了联盟领袖之位,在族人的协助下于咸丰七年在屏山聚星楼侧设置办公地点,称为“达德公所”,长期驻守有更练团,抵御来自对岸南头的海盗,以整顿治安及保卫村民安全。在公所前面的空地曾作为邻近村落商人聚会的名为“屏山市”的市集,由“达德约”管理。

1898年,大英帝国透过《展拓香港界址专条》从清朝租借新界;翌年3月28日,达德约发动“抗英揭贴”,组织了屏山邓族锦田元朗厦村十八乡的村民募集款项、购买武器、组织男丁共同抵抗英军。位于屏山的达德公所正是“抗英揭贴”发生地方,亦为指挥中心。

同治五年公所增建两间侧厅,分别为左厢“慰寂祠”和右厢“英勇祠”,用以纪念“达德约”与邻近村落械斗牺牲的烈士,。1938年由屏山邓族及与“达德约”有联系的邻近村落,包括莲花地、横洲、山下村、龙鼓滩、扫管笏等捐款资助重修公所,更为当年抗英牺牲烈士在公所正厅刻石立碑,上方横匾刻有“忠义留芳”四个金色大字。上款书:“民国廿八年春初吉日”,下款为“蔡宝田偕男荣业敬题”。两旁对联:“达显英灵如在望;德成敢勇永留名”,。记载著的姓名,计屏山乡81人、横洲乡33人、沙江乡18人、长莆乡1人、下岸乡3人、鞍岗乡1人、上村乡4人、元岗乡4人、台山乡5人、鳌磡乡6人、山下乡5人、管乙乡5人、怀德乡3人、锦田乡1人、西路疍家蓢3人,合共173人,姓氏包括邓、林、陶、苏、李、蔡、黄、梁、杨、洪、薛、郑、冯、庄、陈、曾、关、何、胡、莫、彭、简、黎、骆、张、程、房、许共28姓,其中以邓姓最多。石碑前面并竖立了两块供奉文昌和关帝的石神主牌。于维修期间古迹办保存了公所内的纪念碑。

1943年,停课的屏山公立达德学校在公所复课一年后迁回原址。1951年基督教儿童福利会在达德公所开设孤儿院,称为“元朗儿童教养院”,直到1958年关闭后,公所改作私立小学,为儿童提供教育,直至1970年代才结束,一直空置至今。

建筑

达德公所原为一座两进三开间式构筑物,其后于1866年扩建时在左右两边各加建了一间侧厅。于1950年代初期用作“元朗儿童教养院”时,在东南面又加建了厨房和饭堂。

公所建筑物以青砖建成,配以硬山顶,设有琉璃漏窗,其底层以花岗石建造。入口上方绘有吉祥图案壁画和书法,屋檐下的檐口板刻有竹子牡丹梅花等吉祥图案;屋脊两端则有几何图案こて絵。花岗石匾额和门框,入口木门刻有门神,而前厅挡中顶部置有一块饰有花卉雕刻图案和中国民间故事的彩门。公所内的彩色玻璃门板和为支撑屋顶结构而架设的钢筋混凝土横梁等西方建筑元素,相信是后期在二十世纪进行翻新工程时加建的。

复修

当年政府开发天水围新市镇时,将达德公所周围土地填高,公所所在地方较四周地面水平低约1米,令公所变成低洼地带,十多年来遭受到水浸的破坏,墙身剥落,部分青砖松脱,建筑物内长满青苔,损毁情况严重。建筑物后方亦于1990年代遭受山泥倾泻破坏。

1997年4月19日香港特别行政区候任行政长官董建华访问屏山,同意初步维修达德公所。古物古迹办事处于于2004年进行可行性研究,提出在加高的地基上原址重建建筑物的建议方案,于同年9月15日的古谘会会议上获委员采纳。2006年10月决定斥资980万港元修复维修达德公所,原来预计于2009年年底完成,惟至2012年工程仍然未展开。古物古迹办事处表示,鉴于达德公所的地理环境复杂,故此需要进行多项前期技术研究,以制订合适的方案。根据顾问研究,达德公所可以原址保留及修复,但是达德公所背后的斜坡有潜在的危险,加上周围地面曾经被港英政府填高,令到建筑物长期被浸水中。因而所以,复修工程一再延迟。前期工程如排水及加固建筑物等预计于2012年年底展开,至2013年土木工程拓展署将会进行斜坡巩固工程,完工后会随即进行主要项目工程,预计于2015年完成[1]

2012年行政长官会同行政会议核准“屏山分区计划大纲草图”,将约1.7公顷的土地划为“其他指定用途”。其中,“其他指定用途”注明“历史建筑物保存作文化及社区用途”地带包括聚星楼和达德公所;而“其他指定用途”注明“与文物及文化旅游有关用途”地带则包括位于聚星楼附近和达德公所前面的两块土地。

古迹办完成建筑物后方斜坡及该处排水系统改善工程的详细设计,于2012年年底安排为公所建筑物进行额外的临时支撑及紧急修葺工程。2013年,达德公所的排水系统及斜坡改善工程在渠务署土木工程拓展署协助下展开,全面修复工程则于同年年底展开,预计于2015年竣事。

寺庙

东亚传统宗教供奉神灵神话传说人物、历代圣贤、历史著名人物的房屋式祭祀建筑物,均可统称为庙宇[2]

一般包括道观佛寺庙宇,而不包括祭祀祖先祠堂家庙,但一些圣贤的家庙亦受宗族以外的信众参拜,故这些家庙同时事实上有著祭祀以及让信众祈求庇佑用的性质。道教宫观可称宫庙,佛教寺院可称寺庙,尊天法祖祭祀通称祖庙宗庙,皇家太庙明堂则合称为庙堂

由于东亚传统上常有不同宗教互相影响、习合的情况,如佛道双修、三教合流神佛习合等,加上与民间信仰巫觋宗教合流,因此庙宇的名称、性质多变,甚至同一间庙宇同时具备多种性质。

建筑

除了一些单体式且不设前院的庙宇外,一般都有一个独立的为入口,如神道坊(庙宇牌坊)、山门鸟居等,也代表进入庙宇结界范围。入门之后为神道,可通往参拜之处。

庙宇主体建筑称为“殿”,“殿”本指帝王居所,后来也指供奉仙真圣贤神佛的屋宇如大雄宝殿,有些则称为“堂”如日本法隆寺金堂。规模较大的寺庙常有多个不同的殿或堂。

有些庙宇周围会有镇守の森,有守护庙宇的神圣意义,也有些是作为风水林

类型与名称

“观”,原指宫殿的高大门,后因历代帝王常请方士或道士夜观星象、制定历法于“观”,后来用以指道士修道的居所,即道观,也作为供奉道教先真的建筑物名称,如玄妙观白云观。一些规模较大的道观会以“宫”命名,两者又合称“宫观”。

民间信仰中的寺庙命名多元,传统上只有一些主神神格为帝、后、妃或王爷级的寺庙才会用原指帝王居所的“宫”命名。例如妈祖曾先后在元代清代皇帝册封为天妃、天后,于是部分妈祖庙命名为天妃宫、天后宫;关羽被尊为协天大帝,于是一些关帝庙也命名为协天宫;神格崇高的神明,其庙宇也会称为“宫”,如香港、澳门一些由民间释教信徒开设的观音庙名为水月宫。今日多数神庙都称“宫”。

“殿”指帝王理事之所,多为高阶神明的庙宇,供奉三清的庙宇名称包含三清殿、高玄殿等。供奉玄天上帝的庙宇名称包含北极殿、真武殿等。

寺庙原指“寺院”“寺”原系朝廷办公官署如大理寺等,“院”原为官廨别称。佛教传入中国初期,曾将僧人安排在九卿之一府邸中居住,因几个著名僧人而令其居所中某某院也逐渐成为僧人居所代称。故后世称为寺或院,佛教僧侣修行、礼佛与居住的道场,如中国佛教第一座佛寺洛阳白马寺”与香港“三大古刹”之一“青山禅院”,并随著汉传佛教传播影响日本朝鲜越南琉球伊斯兰教之礼拜堂称之为“清真寺”。

“庵”或“庵堂”本来是指结草为屋,后指僧尼供佛的屋舍如河南初祖庵,又常常专指仅有女性出家众(比丘尼)居住、修行的场所如新北市石碇区莲池庵。也有一些民间释教信徒把供奉地藏王的庙宇命名为地藏庵五福大帝的庙宇也有命名为“庵”如福州白龙庵

”本来指位于山窟或依山崖处据险而筑的佛寺,供奉清水祖师的庙宇也常命名为清水岩

“洞”系道教先真居住之地如洞天福地,后来在中国大陆香港台湾越南等地,因为民间释教与民间信仰合流,而成为庙的代名词之一。

儒教的寺庙包括祭祀孔子孔庙,以及祭祀圣贤、烈士、祖先的“”,如名宦祠忠烈祠宗祠等。但一些祭祀先贤的祠又被民众视为祈福消灾的神明,遂与民间信仰结合变成民间寺庙,例如祭祀诸葛亮武侯祠,供奉土地公的庙宇也有作土地祠、福德祠者。

“府”原指百官所居之处,部份庙宇也以“府”命名,如奉祀五府千岁代天府、奉祀池府千岁海埔池王府、奉祀张李莫府三千岁的五条港安西府、奉祀张天师天师府或广信府。

“堂”是古代官吏审案的地方,也指屋舍的正厅,作为庙宇使用如松山慈惠堂。台湾斋教扶乩之场所亦常称为“堂”,例如壹善堂劝化堂。佛教道场也会使用“讲堂”作为弘法场所名称如慧日讲堂菩提讲堂一贯道场所亦有作“某某佛堂”、“某某圣堂”等。

“坛”是举行祭祀的高台,在古代东亚常与政府祭祀相关,如天坛地坛先农坛、厉坛等,其中天坛、天公坛也成为常见祭祀玉皇上帝的庙宇名称,如新竹天公坛台湾首庙天坛。另外,一般私人设立的神坛也常称“某某坛”。

“庙”可作为祭祀各神祇场所的泛称,或直接成为祭祀场所名称,如武庙文昌庙文武庙妈祖庙王爷庙城隍庙义民庙、祭祀后羿三嵕(zōng)庙等。

日本神道教的寺庙称为神社,其中祭祀日本皇室祖先神、日本天皇、以及对于大和平定有功神祇的神社称为神宫,小型的神社则称为“”,或作“小祠”、“小堂”。

越南传统信仰中的寺庙,除了与中国相同的类型外,村社里还有一种称为“亭 (越南)|Đình”的寺庙,供奉村社保护神。

琉球神道的祭祀场所称为“御岳”,其中一些属于寺庙形式。

参考文献

  1. 古迹办半年开支修达德公所 供奉抗英烈士 复修一拖再拖. 雅虎新闻转载明报. 2012-08-27 [2012-08-27]. 
  2. 道教宫庙组织或管理章程范例 (PDF). 高雄市政府民政局. [2018-04-07].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0-1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