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边区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国民政府

图片来自ltn

边区中华民国政府迁台前在中国大陆设立的特殊行政区单位。自1930年代初期至1950年初退出大陆,国民政府长期设立了大量边区。

1932年,国民政府在南昌设立“赣粤闽边区剿匪总司令部”,统筹江西剿共。4月19日,国民政府任命何应钦为总司令,陈济棠为副司令。总司令部在初期将辖区分为九路。由余汉谋陈诚李扬敬蔡廷锴白崇禧朱绍良谭道源赵观涛孙连仲任第一至第九路军司令,各路军司令分区负责[1]。这是“边区”名称第一次出现在历史上。指挥江西、广东、福建以至湖南的国军,围剿中央苏区。“赣粤闽边区剿匪总司令部”于1933年8月撤销。

各边区

  • 闽粤赣边区总司令部:1940年第四战区挺进纵队东江指挥所改为该边区。辖预备第6师。总司令香翰屏,副司令官欧阳驹。1945年9月4日,第七战区长官余汉谋为第三受降区受降主官。余汉谋派十二集团军副总司令徐景唐和闽粤赣边区司令部副司令欧阳驹为“第四战区潮汕前进指挥所”正副主任,委任徐景唐为第三受降区受降长官,负责主持汕头受降事宜。1948年2月,广东省主席宋子文和福建省主席刘建绪为统一围剿中国人民解放军闽粤赣边总队,重新设立“闽粤赣边区剿匪总司令部”,总指挥涂思宗,副总指挥兼参谋长张光前,对边总发动“十字扫荡”。1948年5月涂思宗撤职下台。
  • 豫鄂皖三省边区/豫鄂皖边区/鄂豫皖边区
  • 湘鄂赣边区:总指挥部总指挥李默庵王劲修
  • 辽吉边区
  • 川湘黔滇边区
  • 晋陕绥宁四省边区/晋陕绥宁边区
  • 赣皖边区
  • 滇西北边区
  • 陕甘宁边区
  • 晋察冀边区
  • 闽浙赣皖边区/闽浙皖赣边区/闽赣浙皖边区
  • 豫鄂陕边区
  • 湘粤赣边区/粤赣湘边区/湘赣粤边区
  • 鄂陕甘边区
  • 湘鄂边区/鄂湘边区
  • 陕晋豫边区
  • 陕甘边区
  • 闽粤边区
  • 苏浙边区
  • 湘黔边区
  • 川黔湘鄂边区/鄂湘川黔边区/川鄂湘黔边区/川黔鄂湘边区/湘鄂川黔四省边区
  • 豫皖苏边区
  • 鲁苏豫皖边区
  • 苏皖边区
  • 浙苏皖边区:1939年10月,根据当年6月在重庆召开的军事委员会最高幕僚会议和军委会当年5月颁发的《游击队调整计划》的精神,制定了《第三战区建立游击根据地计划》,建立了第一、第二游击区等根据地。1939年后第三战区在浙西天目山地区设立第一游击区,第十集团军第二十八军军长陶广兼任总指挥,驻于潜,该军的第62、新30师常驻游击区内;1940年5月,又增调第一九二师加强;在苏南苏皖边区设立第二游击区,初由第三战区司令长官顾祝同兼任总指挥,冷欣任副总指挥,后改为由第三十二集团军总司令上官云相兼任总指挥,仍以冷欣副之,第三十二集团军的第五十二、六十三师常驻游击区内,1940年4月独立第三十三旅与第五十二师换防,5月又增调第四十师,行政机构有江苏省政府江南行政公署,第二游击区副总指挥冷欣兼任江南行署主任。1940年1月军委会正式颁布《游击区总指挥部组织大纲》。1943年1月第三战区撤销了第一、二游击区总指挥部的编制,稍后又合并原第一、二游击区改设浙苏皖边区游击指挥部。

第二十八军军长陶广升任第二十三集团军副总司令,在歙县设立副总司令部(简称副总部),兼任浙苏皖边区挺进军总司令,第二十八军所属第62师(师长刘勋浩)、第192师(师长王堉)驻浙西,第五十军(军长范子英,代军长田钟毅)所属第144师(师长柏良未到职)、新7师(师长田钟毅兼)驻皖南,第52师(师长刘秉哲)驻宁国河沥溪;原隶属于该两游击区总指挥部的第一挺进纵队(司令钟光仁)、第二挺进纵队(司令顾心衡)、忠义救国军(总指挥马志超)、淞沪挺进指挥部等游击部队直辖于三战区。1944年副总部改称浙苏皖边区挺进军总司令部,江苏省江南行署(主任李寿雍)、浙江省浙西行署(主任贺扬灵)、安徽省皖南行署(主任张宗良)均划归该边区总部领导。参谋长谭道平,办公厅主任刘漱石

  • 苏皖鄂边区
  • 黔桂边区
  • 粤桂边区
  • 滇越边区
  • 滇康缅边区:1943年中美英在加尔各答召开反攻缅甸的协商会议后,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决定设立“第十一集团军(总司令宋希濂驻大理)滇康缅边境特别游击区总指挥部”,负责滇西北高黎贡山一带对日军作战。总指挥郑坡(黄埔一期)、副总指挥董仲竾(黄埔四期)。1943年秋开驻云龙县。辖特务团、运输一团(团长谢绍晖)、运输二团、第一游击纵队(司令谢晋生,下辖三个支队在怒江西岸、片马、拖角一带)、第二游击纵队、美军医疗大队、收编的六库支队(段浩土司的福(贡)碧(江)泸(水)练(地)民众自卫支队)、德钦支队、老街独立大队等。参谋科科长刘铁轮上校。1944年7月底收复片马后,谢晋生奉命以“茶里边区军政特派员”的身份,在片马设立“茶里边区军政公署”,将片马、拖角、罗孔划为三个区,委派营级干部为各区区长,委任当地山官头人为副区长,每区划分若干乡保,任命乡保长,推行战时区、乡、保甲制度;在片马、罗孔举办了两所汉文学校,推行国民教育。[2]
  • 黔桂湘边区总司令部:抗日战争后期组建的大兵团级指挥机构。1944年5月,日军发动一号作战后,1944年11月初,日军占桂林、柳州,威胁贵州及重庆。1944年11月6日,军事委员会决定组建黔桂湘边区总司令部,汤恩伯任总司令,下辖第九十四军、第八十七军、第二十九军、第九十八军、第九军、第十三军、第五十七军、第九十七军共8个军、20个师的部队,准备抗击向贵州进犯的日军。1945年4月改编为陆军第三方面军。
  • 晋陕绥边区总司令部:抗战时期设立。总司令邓宝珊,副总司令陈长捷
  • 晋陕绥宁四省边区剿匪总指挥部/晋陕绥宁四省边区剿共总指挥:1936年设立
  • 晋察绥边区抗日挺进军:司令由察哈尔省主席.张励生兼任
  • 鲁苏皖边区
  • 豫鄂边区
  • 豫皖边区
  • 豫鄂湘赣边区
  • 闽粤赣边区
  • 冀豫鲁边区
  • 吉辽安边区
  • 豫皖苏鲁边区/鲁苏皖豫边区
  • 豫鄂皖苏边区
  • 豫鄂川陕边区/川陕豫鄂边区
  • 川陕鄂边区
  • 川滇黔边区
  • 川陕甘边区
  • 川滇康边区/川康滇边区
  • 川鄂边区:1948年9月中旬在宜昌组建川鄂边区绥靖公署,主任孙震。1949年12月21日川鄂绥署在什邡起义。
  • 川康边区
  • 桂滇边区
  • 川康滇黔边区
  • 甘青藏边区
  • 滇桂越缅边区
  • 滇缅边区
  • 滇缅泰边区
  • 滇缅泰寮边区
  • 泰寮偏区/泰寮边区
  • 冀鲁边区
  • 滇西边区
  • 滇南边区
  • 滇康黔边区
  • 豫陕边区
  • 热辽边区
  • 滇桂黔边区/黔桂滇边区
  • 桂越边区
  • 冀热辽边区
  • 泰缅寮边区
  • 豫陕鄂皖边区 (汪伪设置)
  • 抗战时期的川陕鄂边区,驻地阆中
  • 冀热辽边区
  • 辽吉边区
  • 吉辽安边区
  • 粤湘边区
  • 闽浙赣粤边区
  • 赣粤闽湘边区/闽粤赣湘边区
  • 川黔边区
  • 川滇边区
  • 甘宁边区
  • 甘青边区
  • 甘青新边区:1944年在敦煌县设立“军事委员会甘青新边区专员公署”。1949年专员是西北军政长官公署少将高参金在冶。甘青新边区专员公署内有一个秘密的4人特务小组“国防部保密局甘青新边区直属小组”,特务组组长也是金在冶。
  • 甘青宁边区/甘宁青边区
  • 川康青边区
  • 滇康边区
  • 康滇边区
  • 青海南部边区
  • 滇康印边区
  • 川湘鄂边区
  • 川陕甘青边区
  • 普思边区
  • 腾龙边区
  • 闽赣边区
  • 龙漳边区 (福建龙岩与漳州之间)
  • 固海隆边区 西吉县的前身
  • 鄂湘川边区: 《鄂湘川边区剿匪总司令组织条例》
  • 苏鲁豫皖区
  • 赣粤闽区
  • 赣浙闽皖边区 赣浙闽皖边区警备司令组织条规
  • 甘新青边区:甘青新边区行政专员公署40年代管辖甘青两省境内哈萨克族机构。1943年,根据国民党中央颁布的《甘青两省哈族安抚及管理暂行纲要》而设,隶属于国民政府西北行辕。将驻牧于祁连山、阿尔金山、柴达木盆地西北部(包括尕斯地区)的阿多巴依、沙拉海旦、胡思曼、哈不都尔、加南拜尔、胡赛英和阿尔通巴依部落,按军队编制,以部落大小及住地范围分设6个大队、1个独立中队,各大队分别辖3个中队,大队置大队长、副大队长、中队长各1人,独立中队置中队长、副中队长各1人。
  • 衡阳警备司令部茶攸安边区指挥所
  • 川甘边区绥靖公署:主任杨森。重庆行营参谋团关于川甘边区“歼匪”的计划大纲(1935年7月18日)
  • 鲁苏边区
  • 豫东边区
  • 鲁苏皖边区
  • 粤桂南边区
  • 桂粤东边区
  • 泰缅边区
  • 中缅泰寮边区
  • 泰北边区
  • 缅北边区
  • 泰缅北边区
  • 缅甸边区
  • 冀辽热边区:1948年1月至1948年11月

参考文献

  1. 赣粤闽边区剿匪总司令部设立. 国家发展委员会档案管理局网站. [2020-05-26] (繁体中文). 
  2. 谢晋生:《回忆片马、江心坡的抗战岁月》。据《文史资料选辑》第37辑(总第137辑),第174—17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