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隨州市民間文藝家協會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網易號 的圖片

隨州市民間文藝家協會,位於登記管理機關暫未提供,按核准章程規定的範圍。

相關資訊

文化名城之人文隨州

隨州古為漢東大國,建制歷史悠久,文化源遠流長。其地北接中原,南臨江漢,自古為中原文化與楚文化的交匯處,具有地理特點。隨州物華天寶,人傑地靈,歷代英才輩出,文人薈萃。唐代着名詩人李白,慕名游隨,稱讚隨州。北宋詩人、書法家黃庭堅[1],以景抒懷。勤勞智慧的隨州人民,歷來具有熱愛文化藝術的優良傳統,行隴澮間敚瑩田歌歷歷,數十里不絕。的優良傳統,行隴澮間敚瑩田歌歷歷,數十里不絕。清程大中:《隨郢行記》,田歌歷歷,數十里不絕。清程大中: 《隨郢行記》,展現了隨州人民的傳統風貌。隨着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以炎帝神農文化、編鐘文化和旅遊文化為代表的逐步形成。

兼蓄並容、獨具特色的地方戲劇和民間文藝

隨州地處鄂豫交界,為南北文化薈萃之地,其特點是南北兼收、諸藝並存。以戲劇為例,反映楚文化的漢劇、楚劇在隨南擁有廣大的觀眾,表現中原文化的曲劇、越調、豫劇在隨北也有廣泛市場。而別具一格的隨州花鼓戲,更為隨州人民喜聞樂見。最初的隨州花鼓戲是一些民間藝人身背一個圓形小鼓,邊打、邊舞、邊唱的民間小調,後來發展到人唱,眾人幫,打起鑼鼓冬冬倉。至今神農廟,年年賽村鼓,又吸收了西路花鼓和北路花鼓的劇調,隨州花鼓戲逐步形成了以蠻調、呔調、梁山調、彩調為主的聲腔藝術,內容大多反映男女愛情、反對封建禮教、鞭撻嫌貧愛富、歌頌公正廉明等,但也有一些低級荒誕的糟粕並存。摬懷齷實蹟是隨州花鼓戲的又一特點,如果需要時,人在後台答應即可,皇帝從不正面出場,反映了花鼓戲為底層勞動人民的小戲的特點。建國後,特別是1956年建立專業花鼓劇團後,上演劇目大大豐富,整理編演、移植傳統戲、新編歷史劇、創作演出現代戲共40多台。1985年,新編歷史劇《楚莊王》被中央新聞紀錄電影製片廠第一次搬上銀幕,將隨州花鼓戲推向全國。

以民間音樂、民間舞蹈、民間曲藝[2]為主體的隨州民間文藝集南北之精華,絢麗多姿、獨具一格,是中華民族文化寶庫中一宗極珍貴的文化財富。一般常見的民間文藝形式有龍燈、板凳龍、獅子、旱船、高蹺、鼓書、道情、嗩吶、山歌、號子等數十種,尤為突出的是以隨州(獨人轎、獨龍槓、獨角獸)為代表的民間文藝形式,更是顯示了地方藝術特色的魅力。獨人轎是隨州及周邊地區深受群眾歡迎的一種民間表演形式。表演者背上一根長竹片,上扎一頂轎蓋,坐轎人在轎頂下表演。以兩人表演為宜,男女皆可。表演者踩着鼓點或音樂節奏,加上愛情、幽默滑稽的嘻鬧情節,能產生強烈的藝術效果。獨龍槓,是用長短杉杆交叉成撌當字形紮緊,兩人抬杆,一人掌杆後部,前杆表演者多扮成贓官,胸前用篾片繫着一個便壺,隨着杆的閃動,贓官的烏紗帽翅上下擺動,便壺也不時擺動到贓官胸前,模樣滑稽可笑,反映了勞動人民對封建統治者的嘲弄。此種表演一組或多組進行均可。民間稱其:杆子當轎,好看好笑,不是真轎,而是嘻鬧。獨角獸指表演者兩手向上伸直合併頭部,形成摱瀾菙,在肚皮上畫出人或獸的臉譜,以雙乳為眼,以肚臍為嘴,中間胃部畫上鼻,腰部圍上一個黑裙子(意為鬍子),與一群小孩嘻玩,體現一種人與動物和諧相處的藝術境地。民間文藝形式在隨州城鄉頗受歡迎。1993年的開幕式上,成功表演令數萬名中外來賓大飽眼福。

隨州還有眾多的歷史掌故與傳說故事,其中史書上有記載的歷史掌故隨州地方傳說,後來逐漸演變成為成語典故而流傳千古。

視頻

隨州市民間文藝家協會 相關視頻

隨州:民間藝人方明志頌黨恩
隨州國慶中秋文藝匯演精彩展示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