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Immunoglobulin therapy)是一种用于静脉注射的血液制品,免疫球蛋白疗法首次出现于1930年代,1981年美国批准了静脉注射剂用于医疗用途。注射后其效果可以持续2周至3个月。它是一种从上千献血者所捐献的血浆中提取出来,并汇聚到一起的非特效丙种免疫球蛋白(G型抗体)。主要用于以下三个大场景:
- 免疫缺陷如:伴性遗传无丙种球蛋白血症、低丙球蛋白血症(原发性免疫缺陷),以及获得性免疫力下降疾病中导致抗体水平变低的情况;
- 自体免疫性疾病如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或者炎症如川崎氏病;
- 急性感染。
常见的副作用包括注射部位的疼痛,肌肉疼痛和过敏反应。其他严重的副作用包括肾脏问题,过敏反应,血块和红细胞分解。许多特定的免疫球蛋白制剂也可用于治疗乙型肝炎,狂犬病,破伤风,水痘感染和Rh阳性血液暴露。
医疗用途
免疫球蛋白疗法可用于多种情况,其中许多情况涉及抗体产生能力的降低或消失,范围从完全不存在多种类型的抗体到IgG亚类缺陷(通常涉及IgG2或IgG3),到其他病症,抗体在正常的定量范围内,但缺乏质量-无法像往常那样对抗原产生反应-导致感染率增加或严重程度增加。在这些情况下,免疫球蛋白输注会通过增加接受者所拥有的IgG的数量/质量使接受者产生被动抵抗感染的能力。免疫球蛋白疗法还用于许多其他疾病,包括许多自身免疫性疾病,例如皮肌炎以减轻症状的严重性。免疫球蛋白疗法还用于一些继发性免疫缺陷的治疗方案, 例如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某些自身免疫性疾病(例如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和川崎病),某些神经系统疾病(多灶性运动神经病,僵硬人综合征,多发性硬化症和肌无力)重症)一些急性感染和一些器官移植并发症。
免疫球蛋白疗法在某些急性感染病例(例如小儿 HIV感染)中特别有用,并且也被认为是某些自身免疫性疾病(例如格林-巴利综合征)的治疗标准。 需求量大,加上难以大量生产免疫球蛋白的问题,导致全球短缺,使用限制和免疫球蛋白配给的增加。
不同的国家机构和医学协会已经建立了使用免疫球蛋白疗法的不同标准。[1]
并发症与副作用
尽管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的常规使用,甚至有时候长期应用,都是常见做法,以及被认为是安全的,但其仍然可能引起下列并发症:
- 头疼
- 皮肤炎,通常是手掌与脚底的皮肤剥离
- 通过受污染的血液制品感染(例如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或病毒性肝炎);可能存在导致变种克雅二氏病的不明风险,但目前的产品提取方法显示,通常不会存在此问题;
- 由于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带来的高渗透压所引起的肺水肿;
- 过敏及全身过敏反应;例如过敏性休克,尤其是IgA缺乏的病人,这类病人仍然可以生产IgG,这类病人较普通人往往更容易产生与注射的抗体相抗衡的IgG抗体;
- 由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中的抗体所直接引起的损害,如肝炎;
- 急性肾衰竭[2]
- 静脉血栓形成
- 无菌性脑膜炎
参考文献
- ↑ CLINICAL GUIDELINES FOR IMMUNOGLOBULIN USE (PDF). National Health Service. NHS. [5 December 2015].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9 May 2015).
- ↑ Aaron Graumann, MS-IV And Edward T. Zawada Jr, MD. Case Report: Acute Renal Failure After Administering Intravenous Immunoglobulin. Postgraduate Medicine. March 2010, 122 (2): 142–147. PMID 202034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