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风流元甲山(纪昀清)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风流元甲山
圖片來自免费素材网

《风流元甲山》中国当代作家纪昀清的散文。

作品欣赏

风流元甲山

相传这里以前人称“白茅洲”,每遇大雨山洪便水患成灾,皆疑有白毛怪作祟,后有长安侠女公孙大娘飘然而至植树为桅,抛钗为锚,为白茅洲这艘大船定了风波,降了水怪。村人作诗:白衣仙临白茅洲,凤钗神锚降魔头。亲手种下银杏树,百年水患一夜收。自唐初“火山令”袁天罡发现这块风水宝地让后人迁此生息繁衍后,这里便风流一方兴旺发达,直到宋元战乱才开始没落。当然,这是传说,不过这里因居住袁姓人而叫袁家山这是事实。元末明初王之盛应明太祖募以武功授指挥使定天下后屯族人于此。因这里是“虎啸群山”之地,袁谐音“猿” 必衰,而王乃虎头上的标记,定兴旺,并更名元甲山。此后明清两朝出自这里的七品以上官员有数十位因政绩卓著而享誉朝野,300年前的运粮总监王陪公也定居于此。后又有中国近代历史名人周馥,许世英少年时曾来此分别拜读于王介和、王凤翔门下更使这里名扬天下。不负“元甲”霸气名,王姓也渐成了本邑大姓旺族。

这里的人热情好客,恩怨分明,不畏强暴,又有古徽道通黄金水道长江,且 “抬头不见天,低头不见地,但闻鸟兽鸣,难见其踪迹”。所以土地革命时期,这里成了赣东北革命根据地,抗日战争时期这里又成了新四军江南游击根据地。是很多热血青年向往的地方,是当时的浪潮所向。

对有恩的人这里更是不忘。当年陈杲仁为县令时 “带领百姓治山治水,修桥筑路,兴办学堂,减免税赋,惩治贼寇,为治瘟疫饮毒酒见阎王为百姓说项”宋徽宗宣和年间赐祠额“福顺”, 明万历皇帝则封其神号"福主余公",从此百姓均尊称其为余公,就是我的先公、我的先辈的意思。当地群众砍下一棵特大的樟树锯成三段,雕刻成三尊余公像,分别在当时划分的上乡龙泉、中乡泥溪、下乡尧渡建立余公庙,立像供人瞻仰、祭祀。后来,在每年的中秋节余公的祭日,乡间百姓就自发形成了举办“余公出会”的大型祭祀活动“福主庙会”。 现因这一活动影响越来越大,来宾也越来越多,活动中的“百家宴”也演变为社会交流的平台,展示中华传统文化的场所,福主庙会也成了集民间信仰、音乐、工艺等于一体的演出形式,引领民俗文化,潇洒一方。

进入元甲山,首先你看到的是“福甲元山”的牌坊门楼,右边是庙宇左边山上是八角凉亭,这里有人工修造的环绕村庄逆流向上具有灵渠分水犁铧之河水倒流风水之像的“曲水环流”。这些充满东方特色的建筑和布局让每个中国人感到亲切温馨。而村口路边休闲公园里130多岁的高大白玉兰,每天最先迎晓日,春季最先绽花蕾,那时客人若来那满树洁白的花仿佛族人在笑脸迎接。村人都赞其 “玉兰迎春”。

步入村里,你不仅能从房屋的华丽感受到这里人的富裕,还能从构造上认识到村人的见识广阔潮流领先,徽派、欧派,古典、中西结合真是各具特色百花齐放啊。在村文化中心,从村民自己的创作、老年协会的墙报,到县、市文联诗联的字词画;从文化橱窗上的生态文化、非物质文化、村规民约、乡风民俗、崇德尚贤、村情村史等的介绍,到文化橱窗正中的镇庄之宝宛如“定海神针”般的千年银杏,无一不述说着这里的现代风流和深厚的历史风骚。最让我们难以忘怀的是这里到处果实累累,贪吃的各种鸟儿见人不惊,村民这家邀请你吃饭,哪家拿出自家产的果实请你品尝,好像你是他们家的亲戚似的。啥叫热情好客在这你能真切体会。

当你站在笔架山(双峰尖)上观“江水如带,舟船如龟”长江浩荡之势收眼底时;当你清晨登上梅岭主峰见“海市蜃楼”般云雾缭绕的美妙时。当你住上一晚领悟吉祥寺那晨钟暮鼓的悠悠时。当你看到村口东北部牛形山上形似牛角“翘首南天”的千年古树“犀牛望月”,看到西南鲤鱼山与乌龟山相对立于河边交汇争勇下海的“龟鲤争流”你都会暗自想起许世英曾经的题诗:凄凄芳草满庭香,人物风流各领尝。万事俱随世态转,山川不是旧时光。

任何人离开都会再次见到进村的门楼,但这边门楼上写的是“紫气东来”,好像在提醒离开的人们,走出东面的大门,你能给这里带来啥样的“紫气”啊?

[1]

作者简介

纪昀清,散文在线网签约作家。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