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風流元甲山(紀昀清)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風流元甲山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網

《風流元甲山》中國當代作家紀昀清的散文。

作品欣賞

風流元甲山

相傳這裡以前人稱「白茅洲」,每遇大雨山洪便水患成災,皆疑有白毛怪作祟,後有長安俠女公孫大娘飄然而至植樹為桅,拋釵為錨,為白茅洲這艘大船定了風波,降了水怪。村人作詩:白衣仙臨白茅洲,鳳釵神錨降魔頭。親手種下銀杏樹,百年水患一夜收。自唐初「火山令」袁天罡發現這塊風水寶地讓後人遷此生息繁衍後,這裡便風流一方興旺發達,直到宋元戰亂才開始沒落。當然,這是傳說,不過這裡因居住袁姓人而叫袁家山這是事實。元末明初王之盛應明太祖募以武功授指揮使定天下後屯族人於此。因這裡是「虎嘯群山」之地,袁諧音「猿」 必衰,而王乃虎頭上的標記,定興旺,並更名元甲山。此後明清兩朝出自這裡的七品以上官員有數十位因政績卓著而享譽朝野,300年前的運糧總監王陪公也定居於此。後又有中國近代歷史名人周馥,許世英少年時曾來此分別拜讀於王介和、王鳳翔門下更使這裡名揚天下。不負「元甲」霸氣名,王姓也漸成了本邑大姓旺族。

這裡的人熱情好客,恩怨分明,不畏強暴,又有古徽道通黃金水道長江,且 「抬頭不見天,低頭不見地,但聞鳥獸鳴,難見其蹤跡」。所以土地革命時期,這裡成了贛東北革命根據地,抗日戰爭時期這裡又成了新四軍江南遊擊根據地。是很多熱血青年嚮往的地方,是當時的浪潮所向。

對有恩的人這裡更是不忘。當年陳杲仁為縣令時 「帶領百姓治山治水,修橋築路,興辦學堂,減免稅賦,懲治賊寇,為治瘟疫飲毒酒見閻王為百姓說項」宋徽宗宣和年間賜祠額「福順」, 明萬曆皇帝則封其神號"福主余公",從此百姓均尊稱其為余公,就是我的先公、我的先輩的意思。當地群眾砍下一棵特大的樟樹鋸成三段,雕刻成三尊余公像,分別在當時劃分的上鄉龍泉、中鄉泥溪、下鄉堯渡建立余公廟,立像供人瞻仰、祭祀。後來,在每年的中秋節餘公的祭日,鄉間百姓就自發形成了舉辦「余公出會」的大型祭祀活動「福主廟會」。 現因這一活動影響越來越大,來賓也越來越多,活動中的「百家宴」也演變為社會交流的平台,展示中華傳統文化的場所,福主廟會也成了集民間信仰、音樂、工藝等於一體的演出形式,引領民俗文化,瀟灑一方。

進入元甲山,首先你看到的是「福甲元山」的牌坊門樓,右邊是廟宇左邊山上是八角涼亭,這裡有人工修造的環繞村莊逆流向上具有靈渠分水犁鏵之河水倒流風水之像的「曲水環流」。這些充滿東方特色的建築和布局讓每個中國人感到親切溫馨。而村口路邊休閒公園裡130多歲的高大白玉蘭,每天最先迎曉日,春季最先綻花蕾,那時客人若來那滿樹潔白的花仿佛族人在笑臉迎接。村人都贊其 「玉蘭迎春」。

步入村里,你不僅能從房屋的華麗感受到這裡人的富裕,還能從構造上認識到村人的見識廣闊潮流領先,徽派、歐派,古典、中西結合真是各具特色百花齊放啊。在村文化中心,從村民自己的創作、老年協會的牆報,到縣、市文聯詩聯的字詞畫;從文化櫥窗上的生態文化、非物質文化、村規民約、鄉風民俗、崇德尚賢、村情村史等的介紹,到文化櫥窗正中的鎮莊之寶宛如「定海神針」般的千年銀杏,無一不述說着這裡的現代風流和深厚的歷史風騷。最讓我們難以忘懷的是這裡到處果實纍纍,貪吃的各種鳥兒見人不驚,村民這家邀請你吃飯,哪家拿出自家產的果實請你品嘗,好像你是他們家的親戚似的。啥叫熱情好客在這你能真切體會。

當你站在筆架山(雙峰尖)上觀「江水如帶,舟船如龜」長江浩蕩之勢收眼底時;當你清晨登上梅嶺主峰見「海市蜃樓」般雲霧繚繞的美妙時。當你住上一晚領悟吉祥寺那晨鐘暮鼓的悠悠時。當你看到村口東北部牛形山上形似牛角「翹首南天」的千年古樹「犀牛望月」,看到西南鯉魚山與烏龜山相對立於河邊交匯爭勇下海的「龜鯉爭流」你都會暗自想起許世英曾經的題詩:淒淒芳草滿庭香,人物風流各領嘗。萬事俱隨世態轉,山川不是舊時光。

任何人離開都會再次見到進村的門樓,但這邊門樓上寫的是「紫氣東來」,好像在提醒離開的人們,走出東面的大門,你能給這裡帶來啥樣的「紫氣」啊?

[1]

作者簡介

紀昀清,散文在線網簽約作家。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