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桑果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马桑果 |
马桑果又名毒空木、水马桑、鸭食木、鸡瘟柴、马鞍子等,为马桑科植物,生长于山坡或山沟中,我国南方各省多见。马桑果豌豆大小,圆形多肉,未成熟时呈绿色。
常见为灌木,在湖北利川也偶有乔木状发现,分枝水平开展,小枝四棱形或成四狭翅,每5~6月份成熟,初呈鲜红色,后渐变为紫黑色,味甜略涩,有剧毒,常被儿童采摘误食而中毒,甚至引起死亡。
基本信息
- 中文名:马桑
- 别名:半边月、毒空木、水马桑、鸭食木、鸡瘟柴、马鞍子、 红黏豆
- 拉丁学名 coriaria sinica
- 界:植物界
- 目:毛茛目
- 科:马桑科
- 分布区域:山坡或山沟中,我国南方各省多见
目录
- 1 别名
- 2 形态特征
- 3 分布范围
- 4 生长环境
- 5 主要价值
- 6 药物信息
别名
马桑(四川)千年红、马鞍子、水马桑、野马桑(云南),马桑柴(贵阳),乌龙须、醉鱼儿、闹鱼儿(成都),黑龙须、黑虎大王(云南曲靖),紫桑(云南文山)红黏豆(陕南山区)
形态特征
常见为灌木,在湖北利川也偶有乔木状发现,分枝水平开展,小枝四棱形或成四狭翅,幼枝疏被微柔毛,后毛,常带紫色,老枝紫褐色,具显著圆形突起的皮孔;芽鳞膜质,卵形或卵状三角形,长毫米,紫红色,无毛。叶对生,纸质至薄革质,椭圆形或阔椭圆形,长2.5-8厘米,5-4厘米,先端急尖,基部圆形,全缘,两面无毛或沿脉上疏被毛,基出3脉,弧形伸端,在叶面微凹,叶背突起;叶短柄,长2-3毫米,疏被毛,紫色,基部具垫状突起物。
花序生于二年生的枝条上,雄花序先叶开放,长1.5-2.5厘米,多花密集,序轴被腺柔毛;苞片和小苞片卵圆形,长约2.5毫米,宽约2毫米,膜质,半透明,内凹,上部边流苏状细齿;花梗长约1毫米,无毛;萼片卵形,长1.5-2毫米,宽1-1.5毫米,边缘半透明,上部具流苏状细齿;花瓣极小,卵形,长约0.3毫米,里面龙骨状;雄蕊10,花丝线形,长约1毫米,开花时伸长,长3-3.5毫米,花药长圆形,长约2毫米,具细小疣状体,药隔伸出,花药基部短尾状;不育雌蕊存在;雌花序与叶同出,长4-6厘米,序轴被腺状微柔毛;苞片稍大,长约4毫米,带紫色;花梗长1.5-2.5毫米;萼片与雄花同;花瓣肉质,较小,龙骨状;雄蕊较短,花丝长约0.5毫米,花药长约0.8毫米,心皮5,耳形,长约0.7毫米,宽约0.5毫米,侧向压扁,花柱长约1毫米,具小疣体,柱头上部外弯,紫红色,具多数小疣休。果球形,果期花瓣肉质增大包于果外,成熟时由红色变紫黑色,径4-6毫米;种子卵状长圆形。
分布范围
产云南、贵州、四川、湖北、陕西、甘肃、西藏。分布于印度、尼泊尔。
生长环境
生于海拔400-3200米的灌丛中。
主要价值
果可提酒精。种子榨油可作油漆和油墨。茎叶可提栲胶。全株含马桑碱,有毒,可作土农药。
药物信息
马桑果实内含成分主要为马桑毒素、羟基马桑毒素、氢化马桑毒素等,毒理与印防己毒相似,且更为强烈,它通过刺激大脑皮层引起兴奋、痉挛、呕吐等一系列中毒症状,频繁的强直抽搐可致脑水肿、呼吸衰竭等,其他如肺、肝、心、肾等脏器亦受损害。
马桑果中毒的潜伏期为半小时到三小时,中毒症状主要为头痛、头昏、胸闷、恶心、呕吐、腹痛等常可自行恢复。严重者遍身发麻、心跳变慢、血压上升、瞳孔缩小、呼吸增快、反射增强,常突然惊叫一声,随即昏倒,接着出现阵发性抽搐,间隙期间病人意识可呈半清醒状态或昏睡。如见烦躁不安、双手抓胸等表现,即是再发抽搐的先兆。一般于惊厥停止后意识逐渐清醒恢复,于2~3天后恢复正常。严重者可于多次反复发作性惊厥后终于呼吸停止。一次服大量者可由于迷走神经中枢过度兴奋而致心搏骤停。
一旦发生中毒,家长应立即催吐,再取小苏打(碳酸氢钠)10克溶于温开水中灌胃,也可用蛋清灌胃,中毒严重者应立即送往医院救治。 马桑树虽说有毒,但山羊比较爱吃,包括花絮和果实,而且没有中毒迹象,其生长迅速,越是砍伐新枝抽的越快,适合牧民大量种植,长江流域一带冬季基本不会到枯叶期。据老一辈放羊人说马桑树叶和果实的营养价值很高,羊吃了长膘快,杀得起斤两。[1]
参考文献
- ↑ 马桑果与桑葚并不一样,了解它们的特点,作出合理的区分,喵妮的小生活, 0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