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馬桑果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馬桑果

馬桑果又名毒空木、水馬桑、鴨食木、雞瘟柴、馬鞍子等,為馬桑科植物,生長于山坡或山溝中,我國南方各省多見。馬桑果豌豆大小,圓形多肉,未成熟時呈綠色。

常見為灌木,在湖北利川也偶有喬木狀發現,分枝水平開展,小枝四棱形或成四狹翅,每5~6月份成熟,初呈鮮紅色,後漸變為紫黑色,味甜略澀,有劇毒,常被兒童採摘誤食而中毒,甚至引起死亡。

基本信息

  • 中文名:馬桑
  • 別名:半邊月、毒空木、水馬桑、鴨食木、雞瘟柴、馬鞍子、 紅黏豆
  • 拉丁學名 coriaria sinica
  • 界:植物界
  • 目:毛茛目
  • 科:馬桑科
  • 分布區域:山坡或山溝中,我國南方各省多見

目錄

  • 1 別名
  • 2 形態特徵
  • 3 分布範圍
  • 4 生長環境
  • 5 主要價值
  • 6 藥物信息

別名

馬桑(四川)千年紅、馬鞍子、水馬桑、野馬桑(雲南),馬桑柴(貴陽),烏龍鬚、醉魚兒、鬧魚兒(成都),黑龍鬚、黑虎大王(雲南曲靖),紫桑(雲南文山)紅黏豆(陝南山區)

形態特徵

常見為灌木,在湖北利川也偶有喬木狀發現,分枝水平開展,小枝四棱形或成四狹翅,幼枝疏被微柔毛,後毛,常帶紫色,老枝紫褐色,具顯著圓形突起的皮孔;芽鱗膜質,卵形或卵狀三角形,長毫米,紫紅色,無毛。葉對生,紙質至薄革質,橢圓形或闊橢圓形,長2.5-8厘米,5-4厘米,先端急尖,基部圓形,全緣,兩面無毛或沿脈上疏被毛,基出3脈,弧形伸端,在葉面微凹,葉背突起;葉短柄,長2-3毫米,疏被毛,紫色,基部具墊狀突起物。

花序生於二年生的枝條上,雄花序先葉開放,長1.5-2.5厘米,多花密集,序軸被腺柔毛;苞片和小苞片卵圓形,長約2.5毫米,寬約2毫米,膜質,半透明,內凹,上部邊流蘇狀細齒;花梗長約1毫米,無毛;萼片卵形,長1.5-2毫米,寬1-1.5毫米,邊緣半透明,上部具流蘇狀細齒;花瓣極小,卵形,長約0.3毫米,裡面龍骨狀;雄蕊10,花絲線形,長約1毫米,開花時伸長,長3-3.5毫米,花葯長圓形,長約2毫米,具細小疣狀體,藥隔伸出,花葯基部短尾狀;不育雌蕊存在;雌花序與葉同出,長4-6厘米,序軸被腺狀微柔毛;苞片稍大,長約4毫米,帶紫色;花梗長1.5-2.5毫米;萼片與雄花同;花瓣肉質,較小,龍骨狀;雄蕊較短,花絲長約0.5毫米,花葯長約0.8毫米,心皮5,耳形,長約0.7毫米,寬約0.5毫米,側向壓扁,花柱長約1毫米,具小疣體,柱頭上部外彎,紫紅色,具多數小疣休。果球形,果期花瓣肉質增大包於果外,成熟時由紅色變紫黑色,徑4-6毫米;種子卵狀長圓形。

分布範圍

產雲南、貴州、四川、湖北、陝西、甘肅、西藏。分布於印度、尼泊爾。

生長環境

生於海拔400-3200米的灌叢中。

主要價值

果可提酒精。種子榨油可作油漆和油墨。莖葉可提栲膠。全株含馬桑鹼,有毒,可作土農藥。

藥物信息

馬桑果實內含成分主要為馬桑毒素、羥基馬桑毒素、氫化馬桑毒素等,毒理與印防己毒相似,且更為強烈,它通過刺激大腦皮層引起興奮、痙攣、嘔吐等一系列中毒症狀,頻繁的強直抽搐可致腦水腫、呼吸衰竭等,其他如肺、、心、腎等臟器亦受損害。

馬桑果中毒的潛伏期為半小時到三小時,中毒症狀主要為頭痛、頭昏、胸悶、噁心、嘔吐、腹痛等常可自行恢復。嚴重者遍身發麻、心跳變慢、血壓上升、瞳孔縮小、呼吸增快、反射增強,常突然驚叫一聲,隨即昏倒,接着出現陣發性抽搐,間隙期間病人意識可呈半清醒狀態或昏睡。如見煩躁不安、雙手抓胸等表現,即是再發抽搐的先兆。一般於驚厥停止後意識逐漸清醒恢復,於2~3天後恢復正常。嚴重者可於多次反覆發作性驚厥後終於呼吸停止。一次服大量者可由於迷走神經中樞過度興奮而致心搏驟停。

一旦發生中毒,家長應立即催吐,再取小蘇打(碳酸氫鈉)10克溶於溫開水中灌胃,也可用蛋清灌胃,中毒嚴重者應立即送往醫院救治。 馬桑樹雖說有毒,但山羊比較愛吃,包括花絮和果實,而且沒有中毒跡象,其生長迅速,越是砍伐新枝抽的越快,適合牧民大量種植,長江流域一帶冬季基本不會到枯葉期。據老一輩放羊人說馬桑樹葉和果實的營養價值很高,羊吃了長膘快,殺得起斤兩。[1]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