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高州年例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高州年例

中文名: 年例

外文名: nian li

别 名: 春祈年例

节日时间: 农历正月初二到三月底

节日类型: 传统风俗

流行地区: 以高州为中心的粤西地区

节日起源: 春天祈福,纪念冼夫人

节日活动: 舞狮、舞龙、游神、打醮

赏花灯、做大戏、放鞭炮、烧烟花等

节日饮食: 山珍海味、燕窝鱼翅、各种菜肴

节日意义: 传承了历史文化,丰富了精神食粮

设定时间: 约农历正月到三月初

高州年例广义上指高州府文化圈(古代高州六属茂名、信宜、化州、电白、吴川、廉江)内的年例;狭义上指今高州市的年例。[1]

节日概况

年例,是以游神摆宗台(有的地方叫摆醮)为核心并伴随各种民俗文化表演节目和宴请亲朋好友而开展的群体性祭祀活动,其主旨是敬神、拜祖先、祭祀社稷,祈祷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高州年例一千多年来影响着茂名、湛江、化州、电白、信宜、吴川等县市以及邻近广西地区。民国时期就有高州城“八社同庆”传为美谈,《高州民国日报》介绍,民国初年,县城北关街八社同庆之时,“楼前社、楼后社、赐宝社、怀柔社、集贤社、排后社、安荣社、金刚社进行过好大的”年例“大巡游,游神所到处,每家每户出花灯,大户人家挂灯笼,摆“天阵”、“地阵”吸引众多狮子队前来采青,场景万人空巷,十分热闹,。

清朝光绪《茂名县志》写道“二月祭祀分内入社后,田功毕作,自十二月至是月(农历二月),乡人傩沿门逐鬼,唱土歌,谓之年例,十五日为花朝……”这就是道出了高州年例习俗的真实涵义,“年年有例,岁岁有期”,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日开始为“年例期”一直延至农历二月底结束,而“年例期”高州城乡到处张灯结彩,以示光景胜昔,较大的村庄举行舞狮、舞龙、游神、打醮、赏花灯、做大戏、放鞭炮、烧烟花,宴客等群众文化活动,盛况空前。

年例,既是节日更是习俗;既是祈福去邪的社区级道教节日,更是家庭和个人的社交活动;既是艺人献艺的舞台,更是大乡邻共求和谐、同寻正能量的好日子。信神和不信神的人都能够各得其所。

年例起源

高州年例文化活动多与纪念中国巾帼英雄第一人——冼夫人有关,据说,“年例”活动初时由冯、冼家族而兴起,另有一说是在冼夫人军营中兴起,初为犒劳官兵、宰牛闹春(开宰牛会),因长期已成习俗而演化成今天的“年例”。而在“年例”中的重头戏就是“游神”,而这个出游的“神像”正是千人敬仰、万人崇拜的冼夫人的雕像,民间长期把拜祭和纪念冼夫人形成年例活动相结合,形成一种特色,在全国绝无仅有,这种形式所包涵的文化内涵是许多文化活动都无法超越的,这里极具历史积极的意义和爱国主义精神以及人文精神。

民间关于年例来由的说法主要有三种:

(1).纪念冼夫人说:据说年例和冼太夫人有直接的关联。具体,一是年例活动的形式依据粤西冼冯家族的祭祀祈福为范本发展出来,长期演化后成为今天的年例。二是高州雷垌年例,湛江某些地方和海南关于“闹军坡”都有直指年例是起源于对土著首领(包含冼夫人,尤其反映在海南黎族对古代土著首领拜祭上)和神灵的献祭的说法,最早的形式是冼夫人下属的各地军营中的犒劳官兵、闹新春、祭战神的活动。(2).元宵节说:茂名的“年例”,民间有其是由元宵节衍化而来的说法,证据是很多地方无论是否正月十五做年例,都将年例写成年宵。自汉唐以来,中原文化习俗逐渐渗透粤西大地,汉人过年和元宵节持灯嬉游的习惯也被土著接受。但按照土著习俗庆祝节日喜欢相互请客,而元宵节日期是固定的一天,于是出现提前和延后办节宴,结果庆祝元宵的日期就变长了。随着汉化进程,土著庆祝丰收、祈祷祭祀的节日慢慢式微,后来各种风俗融于本土式的“元宵节”,逐步演变成一种要按时按例举行的新形式民俗节庆。(3).综合节日说:现代人发现年例本质上是本土春祈与其他节日和民俗活动的融合。它与土著节日、元宵节、春节、三月三、社祭、粤西茂名等地方祖先生死忌迁移落脚纪念日等都可以扯上关系,它实际上是古今、汉越、道教与民俗的文化浓缩大餐。古代越族人过节特别好宴客,来人越多越吉利,而汉族人又重视礼尚往来,结果民族的融合使庆节的名目一下子增加了。双方为了减轻负担不得不将各种名目的宴庆集中到一个日子统一请一次客。慢慢的,这种多喜同庆的做法不管原来的名目是什么,某些汉越都能理解的固定内容开始成为主角,但汉越、新旧名目的内容依然有所交集令大家不好给其下定义,只好叫它“年例”表示“大家都喜欢这样的,以后每年就这样做”的意思。这三种说法可能是都正确的,同时发生作用的。三种说法同时也是三种情结,分别反映了土著文化的遗风、汉文化大潮流、民族大融合,在高州它们都是可以同时被接受的独特现象,高州人通过年例始终传承着尊重与包容的传统内涵。

说到底,这三种说法就像盲人摸象,但都能找到冼夫人的影子,其德昭位重对人们的风俗习惯确是影响深远的。冼冯家族是粤西第一家族,冼夫人嫁给冯宝代表汉越融合大势所趋,而冼夫人“很不安分”地比丈夫更努力和成功的使汉越从敌对走向合流。年例正是在这种背景中演化的,众说纷纷的年例起源传说正是对应着不同群体看待那段历史的角度——年例的发展史就是汉越民族融合史的缩影,包涵着更丰富的历史和内涵。如果简单的说年例就是为了纪念冼夫人,容易让外人以为是一下子形成的。保留争议或者更适合。

年例内容

年例内容有三大块(由三条活动线索,其中道教科仪是主线)构成。一.道教科仪。二.年例宴和宴后游乐。三.看演出和自娱活动。年例还有其它非主要活动内容:1.年例圩。各处年例各处圩,年例圩不大,但流动和固定摆卖的都有。2.青年会。趁着年例,不仅一般的亲朋好友会来相聚,还是单身男女结识、相亲、约会的好时节。

基本流程

高州“年例期”一般为三天,头天名为“起例”,次天为“正例”,最后一天谓“尾例”,(俗称年例尾)。“年例”期间皆以“吃、喝、玩、乐”为主,以神社为单位,从“起例”闹至“尾例”场面十分热烈。有些上了年纪的村民就这样描述高州“年例”的各时期的社会现象,八十年代单车多;九十年代摩托多;新世纪小车多。因为年例期宴请客人,其中含有一种互相攀富比富的元素,现在有些人为了光鲜门面,如果来的客人是达官贵人或“土豪”、“老板”,在自家门前摆的小车是名牌车便会向人炫耀其本事和能力,令人刮目相看,宴席从三牲(鸡、鸭、猪)已进化到山珍海味、燕窝鱼翅,丰富而昂贵,吃一顿“年例宴”足足花上十万甚至几十万不等。有些生活条件差的农户,便要先使未来钱,将“防老钱”、“学费”等早早提出来,提前使用,有些还东借西凑,到处筑债来做“年例”,这是“十五食了初一米”的做“年例”的社会现象正成了高州俗语。 有些较小的社会逐家游巡

高州“年例”在民间称为“狂欢节”,清朝光绪年高州府《化州县志》有载:“正月初十后,每夜奉神出游,锣鼓喧闹,灯光如昼,放火花、烧爆竹、打秋千,直至月底方休。自光绪七年后,踵事增毕,诸神出游,以三庙而毕。将余费于观光门外沙洲搭厂为宴席之地,略如京都戏院式,张灯演戏,纸碎金迷,国有长春,城真不夜,亦太平之润色也”。从这段史载文章中就知道“高州年例”承载着节日、文化、人情、感情等因素,其实际上就是扩大了元宵节、庙会、社戏、祖先迁移落脚的纪念日等综合起来的节日。古时的高州“年例”受到俚人文化的影响,每年的初春至正月底各村落会挑选一个固定的日子,开展舞狮、舞龙、燃烟火、游神、演木偶戏、摆醮、鸣铳炮、送瘟神、烧低船、插彩旗、唱歌跳舞、做大戏等多项活动用以祛除凶劈邪,祈求新的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身康健,以及国泰民安。

年例能够流传一千多年,一定有其奥秘,原来这项活动,都有一个专门的组织,其组织成员一般为本乡男性“长者”或最有头面的“土豪”(老板),古时论功名或官阶最高者也可担任。这组织者俗称“年例头”,也是香老,设三至四人不等,一般按各村具体情况而定。大体可分以下三种:抓阄决定;轮流做头;长年做头。除了“年例头”所做的工作之外,还要设宗台负责人(即是祭祀仪式中的摆宗仪式,以宗族血缘关系划分来摆宗台),以自愿为原则,一般不拿报酬。而每年的年例基本都有一个固定模式,可分为四大部分:第一,祭祀仪式,由道士或巫师设坛,其过程有祭祖、打醮、炼渡、打珓(杯珓)、驱邪、请神、贴符等十多种类。第二,祭祀场所,年例祭祀场所主要有四个,公庙(以社为单位)、地党、土地公和宗台,而这四个场所在活动时各自分开。

高州年例的过程既繁杂也大器,但无论规模大小的年例,基本程序是大同小异。其过程:1、年例节为期三天,第一天以神社为单位,多以吃喝玩乐为主,又以神社为单位,设一空旷地或地堂作为主场,而各家各户则“摆醮”正“神位”,用鸡、猪、羊(牛)做成“三牲”,(今天多用“百鸡宴”)摆在一起,供请“神”或“菩萨”享用,然后烧炮仗(鞭炮)或烧铳叫“醒神”(即唤醒神灵来享用),顿时,鞭炮起,齐奏乐,八音锣鼓声齐鸣,场面甚为壮观。第二天,“正例”才是高州年例的重头戏,从游神开始,先开庙门由人们抬着菩萨或冼太行宫神像出游地界,巡门祈福,乡过乡,村过村,游神队伍整天在八音锣鼓的陪伴下,游遍各个村落。其间,毎遇“菩萨”巡至村口,由一道士摆上鲜果素菜,扬起“桃木剑”口中念念有词,烧香、焚纸钱和财宝,边念边舞,为“菩萨”入村扫除障碍,开一条清洁平安大道给“菩萨”通行。第三天,在年例尾之凌晨时,各处村落的群众点燃竹火(绞),集中在宗台前,广场或地堂,堆起纸船、纸马、纸财宝,在鞭炮和震耳欲聋的铳声过后,由八音锣鼓队伍陪伴着“冼太行宫像”或“菩萨”进回庙里,然后闭上庙门。(俗称“关庙门”)于是一年一景的“年例”就此结束。

在这年例过程中,还有一个是祈福仪式,这个活动一般在“正例”这天举行,地点设在冼太庙或公庙门前。每位祈福者只有在红包(封包)上写上心意之神的名字,内装白、黄色纸或银及钱币不等,遇到地位高的神,比如冼太夫人的官位最高,封给她的钱肯定要厚些,这样她就会保佑平安的系数更高。

凡参加“年例”活动的人都有一个明显的标志;一是抬“冼太像”或“菩萨”者腰间要扎一条大红布长巾,以示对神的尊敬和崇拜;二是,服饰以黄色和红色为主,以示好运、吉祥。尤其是红色在高州有句俗话:“高州人,贪大红,越红越威风”,也是出自这处。

其次就是宴客仪式也很讲究,人们在“正例”这天,要宰鸡杀猪设宴招待亲朋好友,俗称“吃年例”。主家做出丰盛宴席,上菜顺序都有讲究,头道菜通常是“炒粉丝”,称为“起粉”,接着鸡、鸭、鱼、虾,扣肉等大盘菜接二连三上桌,每桌都有个“台长”,台长宣布“起筷”(有喜事快快来之意),这时大家一齐响应,尽情开怀畅饮。据说这里面就有一个小插曲,有位小孩还没等“台长”宣布“起筷”,便将一大块鸡肉夹起往嘴里送,怎知,这小孩被这一大块鸡肉塞正喉咙。出也出不来,吞也吞不下,当场就有人笑道:“大家睇,大家睇,这细侬不听‘台长’的话,被‘神’弄法了……

宴客仪式过后,人们酒足饭饱之后,最写意的事就是到地堂去睇大戏或睇木偶戏,这些表演都是请著名歌舞团或乐团来献演,一来敬神,二来娱人,这就是高州人回归“年例”的正本话题“睇年例”。

内涵

1.年例讲究正统道教科仪。年例的道教科仪虽然可能相对简化但必须由正规的道士主持。年例以祭祀为主线。上祭社稷天下太平、国泰民安;中祈祷风调雨顺、民富国盛;下求避邪开运、心想事成。人们以集体的名义传达积极向上的精神。2.年例宴和宴后游乐。年例不是一个单纯春祈。别的地方的春祈一般不办宴会,即使有也没有大宴亲友以致来者不拒的习俗。年例宴不是一般的大宴亲友而是年例宴与祭祀同等重要。古代越族凡做节日都喜欢邀客共庆。高州人之所以如此重视年例宴,是因为古代高州是沟通两越的中心地带,保存着代代相承的八方来相会,共同和谐发展的传统心态。也是对冼夫人时代基于相互尊重、超越尊重的相互认同的民族融合的民间式践行,对本地人有着重大的社交、社会意义。3.民娱活动。年例有一笔专门用于聘请表演节目的资金。但真正年例热闹之处在于,社员参与互动的程度。互动程度越高,越有人气,即使表演节目不怎样,却可以使更多人再到乐在其中,找到只有集体活动才能体会到的归宿感。

年例期大全

年例期大全(无完整记录)

春节假期间的年例期大全集

城区(含近郊)年例期大全集

山美年例期大全集

宝光年例期大全集

石仔岭年例期大全集

金山开发区年例期大全集

乡镇年例期大全集

人气和特色年例期大全集

参考来源

茂名十大年例之首:高州忠平社年例

参考资料

  1. 高州年例资料,,十二星座网 , 2016年05月0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