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糕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黃糕[1] [2],是晉語區(主要是晉冀陝蒙交界地區)居民的主食之一。
- 按當地風俗,每逢過年家家戶戶必定預先製作大量油炸糕,寓意年年高。
- 近年,由於外來的主食大量湧入當地,黃糕為主食的比例也逐年減少。
原料是黃米麵,先用溫水和成碎塊狀(散粒),上籠蒸熟,然後倒在盆里用手再揉一遍,邊揉邊在其表面抹點麻油,這樣作可以防止糕面表皮乾裂。最後把和好的糕面分成小塊,蘸上肉菜汁即可食用。
簡介
黃糕具有「黃、軟、筋、香」四大特點,吃起來鬆軟可口,十分味美。
以黃糕主食之一的地區,包括河北省張家口市大部分地區(如陽原縣、蔚縣、張北縣、宣化縣等),以及山西省大同市、朔州的大部地區(廣靈縣、陽高縣、天鎮縣、大同縣),內蒙古南部的一部分地區。
原料與製法
黃糕的原料以黍為主,粟去皮後稱為黃米,黃米磨成粉(金黃色)後稱為黃米麵,黃米麵加水攪拌後,上蒸籠蒸(一般一刻鐘到半個小時),蒸好後趁熱揉成團(當地俗稱踩黃糕),然後為了避免表皮變干,一般會在表皮塗一層食用芥花油。成品黃糕色澤金黃,有一定的粘性,但與南方的年糕相比更柔軟,口感清爽,但容易阻塞。
黃糕也可以由高粱粉做成,顏色為褐色,不是正宗的黃糕。亦有用黏性較大的粟米麵為原料,顏色黃中帶黑。口感不及用黃米麵做成的黃糕。近來也有在黃米麵中摻和玉米粉、麵粉等雜糧以提高營養成分。
食用方式
食用時多蘸當地的「大鍋菜」(熬菜,一種為土豆,茄子等熬成,一種為酸菜、豆面(懶豆腐)等熬成,有較多的湯汁)或炒麵等。
以上只是基本的吃法,除此之外還也有別的很多種吃法,比如以黃糕為皮,豆沙或大豆芽等做餡兒製作油炸糕(也稱「煮糕」),當然包好的油炸糕需要下油鍋煎5到10分鐘後方能稱作油炸糕。
黃糕特點
黃糕不光好吃,還特別耐飢。
- 「三十里地的莜麵,四十里地的糕,十里地的蕎面餓斷腰」。說的是,如果飽餐一頓莜麵,可以走三十里地肚不飢,飽餐一頓黃糕能結結實實地走四十里的路,而飽餐蕎面後連十里路地走不到就肚子餓了。
-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所以煤礦工人特別喜歡吃黃糕。下井前飽飽地吃一頓黃糕,干一天活都不覺得飢乏。上井後,妻子把熱騰騰、脆生生、香噴噴的油糕端來,再加上二兩白酒,幾碟小菜,那個滋潤勁簡直沒法兒提。
黃糕寓意
「糕」與「高」諧音。
- 吃糕喜慶,像港澳地區吃髮菜是為發財一樣,寓意興高采烈,高升旺長。
- 為討口彩,當地每到逢時過節,婚嫁喜慶,必定炸糕,然後分送各家,俗稱「吃喜糕」。
- 黃糕是一種食品,注入感情後也成了文化,黃糕文化是那般地美妙!
參考文獻
- ↑ 山西美食小吃:大同黃糕做法,每日頭條,2017-08-05
- ↑ 黏黃糕的做法_黏黃糕怎麼做,美食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