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鸣龙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黄鸣龙(1898年8月6日-1979年7月1日),著名有机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生平介绍
1918年,浙江医药专科学校(现浙江大学医学院)毕业,随即远赴瑞士苏黎世大学学习。
1924年回到中国后,历任浙江省卫生试验所化验室主任、卫生署技正与化学科主任、浙江省立医药专科学校药科教授等职。
1934年,黄鸣龙再度赴德国,做有机合成和分析方面的实验并学习,后于1935年入德国维尔茨堡大学化学研究所进修。1938至1940年,在德国先灵药厂研究,后又在英国研究女性激素。
1940至1945年,黄鸣龙回国任中央研究院化学研究所(昆明)研究员兼西南联合大学教授。进行了药物山道年的立体异构研究,并为国内外后续研究奠定理论基础。
1945至1952年,到美国哈佛大学做研究,创造性的改进了沃尔夫-凯惜纳还原反应,此后简称为黄鸣龙改良还原法。
1952年,黄鸣龙再次回国,任军事医学科学院化学系主任。
1955年,选聘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并于次年转到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工作。
1958年,研究出了利用国产薯蓣皂甙元为原料,七步合成可的松,获国家创造发明奖。之后,黄鸣龙的研究方向主要放在甾体化合物上,并合成出多种甾体激素类药物及口服避孕药。[1]
成就贡献
山道年研究
1938年,黄鸣龙与Inhoffen研究发现胆甾双烯酮用醋酸酐及微量浓硫酸处理,发生双烯酮-酚的移位反应。
于1940年即从事山道年一类物的立体化学的研究。发现四个变质山道年在酸碱作用下,其相对构型可成圈地互相转变,以及证明变质山道年因三个旋光中心互相邻近所产生的“邻位影响”,各国学者根据黄鸣龙所解决的山道年及其一类物的相对构型,相继推定了它们的绝对构型。这在立体化学上,是个前所未有的发现。[2][3]
黄鸣龙还原法
在有机化合物的合成和结构的测定中,当需要将醛类或酮类的羰基还原为次甲基时,常常用沃尔夫-凯惜纳还原法,但是,此法条件苛刻。黄鸣龙改良的沃尔夫-凯惜纳还原法在当时的国际上广泛应用(现又改良),并编入各国有机化学教科书中,是第一个用中国人名字命名的有机反应,简称为黄鸣龙还原法: [1]
85%(有时可用50%)水合胼及双缩乙二醇或三缩乙二醇,同置于圆底烧瓶内,回流1小时,移去冷凝管,继续加热,直到溶液温度上升至190—200C时,再插上冷凝管,保持此温度23小时,然后按常规方法处理即得。改良的沃尔夫-凯惜纳(Wolff-Kishner)还原法,产率为95%。[4][5]
七步合成可的松
1958年,黄鸣龙利用薯蓣皂甙元为原料,用微生物氧化加入11α-羟基和用氧化钙-碘-醋酸钾加入C21-OAc的方法,七步合成了可的松。[6] 有了合成可的松的工业基础,60年代初期,许多重要的甾体激素如黄体素、睾丸素、强的松和地塞米松等,都在先后生产出来。
甲地孕酮的合成方法改进
黄鸣龙对甲地孕酮的合成方法进行了改进,他改进的方法只要3步,总收率达40%。这一改进不但有一定经济价值,并且也有一定理论意义。他还首先发现了甲地孕酮的避孕作用。[7]
参考文献
- ↑ 1.0 1.1 胡亚东; 郭保章、刘惠. 20世纪中国学术大典/化学. 福州: 福建教育出版社. 2005. ISBN 7-5334-3650-4.
- ↑ Huang Minlon; Chien-Pen Lo、Lucy Ju-Yung Chu. Studies in the Santonin Series. I. The Two New Desmotropo-santonins and the Two New Desmotropo-santonous Acids. J. Am. Chem. Soc. 1943年9月, 65: 1780. doi:10.1021/ja01249a506 (英语).
- ↑ Huang-Minlon. Studies in the Santonin Series. IV.1,2,3 The Stereochemistry of Santonin and its Derivatives. J. Am. Chem. Soc. 1948年2月, 70: 611. doi:10.1021/ja01182a050 (英语).
- ↑ Huang-Minlon. A Simple Modification of the Wolff-Kishner Reduction. J. Am. Chem. Soc. 1946年12月, 68: 2487. doi:10.1021/ja01216a013 (英语).
- ↑ Huang-Minlon. Reduction of Steroid Ketones and other Carbonyl Compounds by Modified Wolff--Kishner Method. J. Am. Chem. Soc. 1949年10月, 77: 3301. doi:10.1021/ja01178a008 (英语).
- ↑ Huang Minlon; Tsai Tsu-Yun、Wang Chih-Chin、Chow Wei-Zan、Chen Yun-Cheng、Kin Zan-Wei、Hsu Kin-Wen、Chung Tung-Shun. Synthese Von Cortisonacetat. Acta Chimica Sinica. 1959, 25: 295.
- ↑ Huang Minlon; Han Kuang-Tieng、Chow Wei-Zan. 6-Methyl-Steroid-Hormon. Synthese Von D 6-6-Methyl-17a -Hydroxy-Progesteron.. Acta Chimica Sinica. 1959, 25: 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