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黄唇鱼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黄唇鱼 本词条由“科普中国”科学百科词条编写与应用工作项目 审核 。 黄唇鱼(Bahaba flavolabiata)闽粤人称金钱猛鱼大鸥白花等,温州人称为黄甘,隶属于硬骨鱼纲鲈形目石首鱼科黄唇鱼属。 黄唇鱼体长,侧扁,尾柄细长,体长1~1.5米,重可达50千克。[1]


分布于东海闽南渔场和南海北部珠江口渔场,其中珠江口是盛产区。体长,侧扁,尾柄细长。近海暖温性稀有底层鱼类,栖息于近海水深50-60m海区,幼鱼栖息于河口及其附近沿岸。为肉食性鱼类,以小型类和等大型甲壳类为食,幼鱼则以虾类为食。

黄唇鱼原图链接


由于环境的急剧恶化和过度捕捞,其资源濒临灭绝,1988年黄唇鱼被列为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2006年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红色名录列为极度濒危物种(CR)。

外形特征

黄唇鱼体背部隆起,腹缘广弧形,尾柄细长,头中等大,侧扁,吻短而尖,吻长大于眼径:吻上孔不显著:眼间隔小于眼径,后鼻孔较大,椭圆形,在眼的前方,口裂较斜;上下领等长,上颌内行牙细小,排列成齿带,外行齿扩大,尖锥状:舌端尖圆,游离,鳃盖骨后缘有2根柔弱扁棘,假鳃发达。 [2]

头部、躯干及尾部均被栉鳞,吻部被小圆鳞;背鳍鳍条及臀部鳍条,均有鳞鞘,侧线完全,几乎延伸尾部末端。体背侧棕灰略带橙黄色,腹侧灰白色略带淡黄色,胸鳍腋下有一黑斑;腹鳍及臀鳍浅色,尾鳍灰黑色;背鳍连续,臀鳍短,第二鳍棘粗长,尾鳍尖圆或楔形。

栖息环境

黄唇鱼为近海暖温性稀有底层鱼类,栖息于近海水深50-60米海区,幼鱼一般栖息于河口咸淡水区域附近及其沿岸浅水区。

生活习性

黄唇鱼在水清时集群,水浊时分散。3月-6月向沿岸洄游,产卵繁殖。在此期间,由于其鳔内空气振动在水下传:出媚媚动听的声响,时强时弱,且有韵律,百米之内可闻其声。

黄唇鱼为肉食性鱼类,以小型鱼类和虾、蟹等大型甲壳类为食,幼鱼则以虾类为食。[3]

分布范围

黄唇鱼分布于南海北部东海南部沿海。珠江口“龙穴岛-沙角-大虎岛”河口深水区是黄唇鱼重要的产卵场和索饵育肥场,黄唇鱼幼鱼仅在该水域有发现,该水域以南出现的个体一般较大,内伶仃岛香港青山海域个体多在2龄以上。

黄唇鱼原图链接


种群现状

黄唇鱼曾是珠江口重要的捕捞对象,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年产量达到180t。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经济迅猛发展,在水环境污染、高强度海域开发以及过度和非法捕捞等影响下,珠江口黄唇鱼资源量急剧下降。1988年被列为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根据1999-2000年调查,东莞海域的黄唇鱼资源非但未形成渔汛,连资源调查报告亦没有这种鱼入围。

2006年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物种红色名录列为极度濒危物种(CR)。为更好保护黄唇鱼这一珍稀特有物种,南海所配合有关渔业主管部门,积极发挥科研和学科优势,近年来扎实开展了资源调查和相关研究工作,取得良好进展。

受保护情况

保护级别

黄唇鱼是中国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和广东省受保护物种以及国家重点保护水生野生动物。

黄唇鱼于2006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红色名录列为极危 。

自然保护区

东莞市黄唇鱼自然保护区位于广东省中南部,珠江三角洲东侧,东江下游,珠江出海口八大口门的虎门口东部,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四季温暖,年平均气温22.3℃,年降雨量1790mm。保护区所在东莞海域的海水潮汐属不正规半日混合潮,潮流为往复流性质,有利于各种水生生物的聚集和繁衍,亦是河口性和溯河性鱼类索饵和繁殖的理想场所。

为加强东莞市黄唇鱼自然保护区建设和管理,保护珍稀、濒危黄唇鱼资源及其赖以生存水域的生态环境、野生动植物资源及生物多样性,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东莞市实际,制定东莞市黄唇鱼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

黄唇鱼自然保护区范围划分为核心区、缓冲区、实验区,东起威远岛西岸,西与广州交界,南起太平水道南河口,北至太平水道北河口,四至范围为东经113°36′26″-113°39′16″,北纬22°45′48″-22°48′41″。

救护方法

暂养池的准备

暂养池的准备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一是地理位置的选择,二是池塘的改造,三是暂养池地是有完善的配套设施,四是准备充足饵料生物。 [4]

地理位置的选择

暂养池地理位置的选择主要考虑有三点:一是离救护地点比较近的海边,这样可以节约救护时间,提高救护的成活率;一是地势较好,避免旱涝灾害的发生;三是水质有一定的盐度,水源条件良好,因为黄唇鱼是海水鱼类,虽然对盐度耐受范围比较广,但是对盐度还是有一定的要求,同时良好的水质条件是保证黄唇鱼健康生长的必备条件。因此我们将暂养池建在东莞市南方特种水产研究所,这里靠近黄唇鱼自然保护区,盐度范围在3‰-10‰,水质条件良好,非常适合黄唇鱼救护驯养。

黄唇鱼原图链接

暂养池的改造

暂养池的改造主要考虑面积水深风向水质环境等因素。被救护的黄唇鱼一般是个体比较小的幼鱼,我们选择一口面积在4-5亩的池塘作为暂养池,暂养池面积太小鱼体活动空间小,不利于黄唇鱼的生长,面积太大又不利于对黄唇鱼的观察,同时浪费空间和饵料生物。暂养池的水深一般在1.5-2m比较合适,水太浅了不利于逃避敌害生物,在夏天,因为阳光直晒,容易导致水温过高而引起黄唇鱼死亡,暂养池大深,不利于管理和操作。用来做暂养池的池塘应该提前进行整治,包括清淤、水质调节、消毒等措施。驯养2年后鱼体达到2000g左右,要换1个更深的池塘,或将池塘的中央挖深到4m左右。

配套设施

首先要有独立的给排水系统,一是为了保证给排水的畅通,二是避免水质的交叉污染,其次配套增氧机及增氧剂,一是保证充足的氧气供应,充足的氧气是保证鱼类健康生长的必要条件,二是应对突发事件,如天气变化导致缺氧等。

饵料生物

黄唇鱼是肉食性鱼类,在驯养的初期,一定要准备充足的鲜活饵料,这样才能提高黄唇鱼的成活率。黄唇鱼幼鱼的主要饵料是虾类,因此放养的前期工作完成之后,我们根据黄唇鱼的食性每亩暂养池放养南美白对虾100kg,规格为2-3cm,作为黄唇鱼的饵料。

救护

在海上被渔民误捕的黄唇鱼幼鱼。有的鱼体已经受伤,加上在船上长时间的颠簸,消耗了大量的体力,等上岸时体质和体能都比较差了,为了确保救护的成功率,在救护之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在救护过程中操作要格外谨慎小心。黄唇鱼救护工作的成功与否,除了充分的准备工作之外。还要注意运输时间长短、放养水体的温度的变化、盐度的变化等因素。 [5]

救护前的准备工作

救护前的准备工作主要是准备好救护工具,主要包括:充气泵电源、救护桶、必要的运输工具等,日常工作中所有的救护工具处于应急状态,接到救护通知后,立即制定救护方案、设计好运输的路线,尽量选择路况较好行车路线,确保能够及时赶到救护地点。

救护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赶到救护地点后,立即将被救护的黄唇鱼连水一起轻轻的移到救护中,同时记录一下误捕地点的简单情况,包括大概的地点、水深、盐度、温度等环境条件,详细的情况可以事后电话了解,每次救护任务完成之后都要记录被误捕地点的详细的水质情况;黄唇鱼被迅速搬到运输工具上,立即充氧,注意充气的气量,充气的气流太大会消耗黄唇鱼更多的体能,影响黄唇鱼成活率,只要保证水体中有充足的氧气就行;如果天气比较热,温度较高,还要准备冰块降温,具体方法是将冰块放入水中,并通过温度计观察水温变化,根据水温的变化来调节冰块的加入量,在运输的过程中尽量不要刺激鱼体,以免加重鱼体伤势。

黄唇鱼原图链接


放养过程中的操作要领

黄唇鱼的放养比较关键,主要有2个操作要领,一是度调节,二是水温调节,目的是使救护桶中水的盐度和温度与暂养池一致,水温相差小于±1℃,盐度差小于±1度。这样做的目的是尽量减少鱼体因为调节自身盐度和温度而消耗更多的体能,或者因为盐度差或温差太大而死亡。

盐度的调节

盐度的调节主要是稀释法,一般情况救护桶中的水的盐度要高于暂养池,直接用暂养池中水去稀释救护桶中的水,直到盐度差小于±1度;如果救护桶中水的盐度低于暂养池,可以加盐度高的海水或者加盐将盐度调高,至与暂养池水盐度差小于±1度。

温度的调节

最简单的水温调节方法是利用救护桶中水体与暂养池水的温差自行调节,具体操作是将救护桶放入暂养池中,直到救护桶内外水温一致时,然后将救护桶慢慢倾斜,让黄唇鱼自行游出救护桶,游向深水处。

驯养

黄唇鱼救护成功之后,经过一段时间暂养,身体恢复之后才能放归大海。暂养过程是在人工的条件下,使黄唇鱼成活、身体得到恢复和生长,就其本质而言是一个驯养的过程。

日常管理

日常管理工作是黄唇鱼驯养成功的关键之一。坚持每天巡塘2-3次,发现问题及时处理,正常情况下黄唇鱼在池塘中下层活动,从水面很难看到,如果发现黄唇鱼在水体中上层无力游动,则可能是发病和缺氧的先兆,根据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二是做好养殖日志,完整记录救护放养、投喂、用药等情况;三是定期检查黄唇鱼的生长隋况,及时调整饵料投喂量;四是定期监测水厨晴况,如溶解氧、氨氮、亚硝酸盐等指标,根据监测情况,及时调节水质。 [6]

水质管理

水质控制是驯养成功的关键技术环节,保持良好的水质环境是黄唇鱼驯养成功的重要保障。我们通过开增氧机和换水的方法,使水体中溶解氧含量保持在4mg/L-6mg/L、透明度在30cm-40cm,保持水质清新和溶解含量充足是黄唇鱼健康生长的主要保障。水质管理的主要方法有:一是勤换水,要定期换水,每次的换水量为30%;二是勤增氧,尤其在高温天气,经常开动增氧机,夜晚也应开动部分增氧机增氧,白天要开动全部增氧机增氧,以保持池水溶解氧含量在5mg/L以上;三是适当施用微生物制剂可使有益菌群除去池水中的氨态氮和亚硝酸盐,保持良好水质。

食性转化

黄唇鱼是肉食性鱼类,其幼鱼在自然条件下主要捕食虾类或其他野杂鱼。为了提高黄唇鱼驯养的成活率,在暂养池中每亩放养南美白对虾100kg,保证黄唇鱼消耗尽量少的体能,同时在暂养池中能轻易的找到充足的饵料,尽快恢复身体状况。1-2个月后,黄唇鱼的体质逐渐恢复,暂养池中的饵料生物也大量减少,基本满足不了黄唇鱼的需要了,此时可以适量的增加一些鱼浆,根据暂养池的大小,设置2-3个投喂点,观察鱼的吃食隋况,开始,黄唇鱼对鱼浆不感兴趣,随着饵料生物的减少,黄唇鱼会逐渐增加肉浆的摄食,随着暂养池饵料生物的减少,应该逐渐增加肉浆的投喂量,直到完全替代饵料生物,完成整个黄唇鱼的食性转化过程。

黄唇鱼在驯养环境下的生长速度较快,200克左右的幼苗经过1年的驯养可以达到750克,2年可以达到1500-2000克,驯养成活率达到90%以上。  

视频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