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黄胜年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黄胜年
出生 1932年2月
中国江苏
逝世 2009年1月
国籍 中国
职业 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知名于 作品风格独特
知名作品黄胜年诗文集--一个科学院院士的情怀

黄胜年(1932-2009)中国科学院院士

江苏太仓人。

1955年毕业于苏联列宁格勒大学。现任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1991年当选为中科院学部委员。黄胜年在中子物理与裂变物理领域做过大量开创性的系统研究,完成了各种能量中子引起铀、钚、钍等十多个裂变体系的实验,为铀、钚本底中子的测定建立了方法和装置,从而测定了中国第一颗原子弹金属铀部件的本底中子。

研究过三分裂现象中各种轻粒子伴随裂变的关联特性,并负责串列加速器核物理实验室中子测量厅的建设。[1]

个人简介

核物理学家。江苏太仓人。1950-1952年在清华大学物理系学习,1952- 1955 年在苏联列宁格勒大学物理系学习。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研究员、中国核工业研究生部顾问。测定或澄清了(国外有分歧的)核能利用所需要的某些核数据。完成了各种能量中子引起铀、钚、钍核素以及铀-238、钚-240自发裂变体系的实验。建立方法与装置,完成了金属铀本底中子的测定。1979年后,与合作者一起对锎-252自发裂变这种典型的低激发能裂变进行了系统的详细的实验,观察到高动能事件碎片质量分布上的精细结构,并得出氚和α粒子伴随裂变(三分裂)的各种关联特性。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因病医治无效,于2009年1月8日在北京逝世,享年77岁。 [2]

职业生涯

  • 1932年2月生于江苏太仓。
  • 1950-1952年在清华大学物理系学习。
  • 1952年-1955年在前苏联列宁格勒大学物理系学习。现任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研究员,曾任核工业研究生部主任。
  • 1979年后,与合作者一起对锎-252自发裂变这种典型的低激发能裂变进行了系统的详细的实验,观察到高动能事件碎片质量分布上的精细结构,并得出氚和α粒子伴随裂变(三分裂)的各种关联特性。
  • 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3]

个人荣誉

黄胜年

在中子物理与裂变物理领域做过大量开创性的系统研究,曾为研制和发展核物理提供了重要数据,还为军工任务建立了测定方法和装置,完成了中国第一颗原子弹金属铀部件的本底中子测定。还首次观察到轻带电粒子能量较低时咖玛与中子发射的异常等一系列新的现象,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在串列加速器核物理实验室建设中作为物理组副组长,负责中子测量厅的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曾先后获全国科学大会奖,三项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三等奖、两项四等奖。

在中子物理与裂变物理领域做过大量开创性的系统研究,曾为研制和发展核物理提供了重要数据,还为军工任务建立了测定方法和装置,完成了中国第一颗原子弹金属铀部件的本底中子测定。还首次观察到轻带电粒子能量较低时咖玛与中子发射的异常等一系列新的现象,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4]

研究领域

中子物理与裂变物理,中子与各种物质间的相互作用的近代物理学的一个分支。大致可分为1 .宏观中子物理:研究各种能量的中子在宏观物质中的运动规律。2 .微观中子物理:研究各种能量的中子与分子、原子和核间的相互作用。此学科的研究,在原子动力和国防上都很重要,例如中子辐射武器(中子弹)的研制;并开辟了同位素在各学利和生厂· ,中的应用,还可探索新的利用原子能力一法的重要途径。

黄胜年诗文集

黄胜年

黄胜年先生是中国当代著名核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他出身于书香门第,从小受家庭的熏陶和学校良好的教育,加上他自己的天赋和勤奋,在文理诸方面都有很深厚的功底。

黄胜年院士的新著《黄胜年诗文集--一个科学院院士的情怀》(原子能出版社,2007年7月版),通过30余万字的诗文,令人百感交集。 这著作是一位身患半身不遂、年愈古稀的老者在电脑前单手输入、一字数敲完成的,记录了黄胜年先生人生道路上的""和"",凝聚了作者思想和才情的结晶。这些著作里折射出作者心系国防、热爱核事业、身残志坚的高尚情操。[5]

黄胜年院士本色是诗家。黄胜年巧妙运用诗词翰墨、时代歌弦,形象描绘了繁复的意象世界,深刻表现了瑰伟的时代主题,拓展出自身的诗化人生、文学富矿,用艺术与真爱雄辩地展示出他是一个大写的中国人,是科坛诗豪,人中杰俊。此书分三卷,一卷为《泥湿步留痕》,选编了黄胜年80首独标逸韵、辞美旨深的诗词,足见其古典诗词深厚的功底与纵横自如的文学创造力。二卷为《读诗偶记》,选用了31篇见解独特、言简意赅、阐发精微的诗词评论,多为视角新奇、愉快淋漓之力作。三卷为《未湮没的径迹》,实为回忆录,又分为八章:《逃难童年》《孤岛生活》《回到故乡》《初中时代》《上中三年》《清华园》《俄京立雪》《走进原子》,共83节,这一回忆录写至1956年。书里又附有37幅黄院士在各个历史时期的留影、彩照。图文并茂,引人入胜。通观全书,掩卷深思,脑际里顿时浮现出异彩纷呈的意象世界,美不胜收。黄胜年写诗作词时有神来之笔。如他在1948年写夹竹桃:"也师君子也留红,半望西庭半倚东。省得年年春意绿,可怜斑叶晓风中。"形神兼备,笔力超迈,为一般诗家所不逮。又如他在1964年写嘉峪关:"一出雄关泪不干,古来征战血漫漫而今百族同天下,塞外江南家可安。"再如写青龙桥:"万山嫩绿扑窗来,岭上长城溪上台洞转峰回疑路绝,詹公曾此展奇才。"形象贴切,立意深邃,又信笔拈来,清丽自然。

黄胜年酷爱古典诗词的创作研究,深受娄东诗派影响,且家学渊源绵厚,古典文学功底精湛,在诗学研究上亦别具一格,自成一体。黄胜年在诗作与诗论中,皆尽力表现出主体精神映象的神韵美、空灵美、混沌美,铸造大美,诗以咏志,生动再现出宏阔的精神世界与多彩的诗化人生。[6]

院士原本是科星。黄胜年灵活运用了科学具象、聪明法则,奋力构建了美妙的科幻天堂,鲜活道出了神圣的科坛独语,打造出特有的壮伟人生、科学世界。用求索与勤勉,生动地表明也是一个睿智的华夏英才,是科苑巨匠、国家栋梁。长啸浅吟总关情,诗界科魁孕华章。黄胜年这些洋溢着科学与聪明的诗作与诗论,布满了科学探索的回忆录,可以看出他的科学精神、历史感悟、文化视野、美学思考。他写于1965年的《菩萨蛮·仿胡乔木咏原子弹》中写道:"合二而一从头论,一分为二见矛盾。六合满巨声,蘑菇冉冉云。三斤原子核,瞬息连环裂。四海共欢腾,威震两万吨。"用词的形式揭示了原子弹成功试制之谜。又如他痛悼钱三强老师:"从牛到爱苦研求,居里门墙学最优。裂变三分新发现,也传佳话足千秋。"短短28个字把钱三强这个居里夫妇的高足、牛顿与爱因斯坦的传人的大科学家的辉煌一生表现得相当到位。世上科学家与诗人二者不可得兼,黄胜年却破了这个先例,他既是位科界泰斗,[7]

院士本真乃哲人。黄胜年熟练运用了哲思隽语、理论自觉,成功创设了多元的哲学世界,深入揭示了广袤的思维空间,雕铸出圣洁的生命图腾、精神领地。用超越与坚守,深刻反映出他是一个头脑清醒的智者,是求索先锋、思辨奇才。黄胜年的诗作、诗论、回忆录皆布满着哲理与**,洋溢着大爱与深情。其诗论《英雄究竟误苍生》《鲁迅怀疑岂偶然》等皆是诗化的哲理小品,满是辩证色彩。黄胜年满怀凝思与遐想,用多视角、多色调的哲学思考竭力开垦出心田里一片沃土与净壤,在思想与艺术的自由王国里真实记述了一位哲人与院士的文学足迹。[8]

一代科坛诗豪,万载院士情怀。这部院士、诗家、哲人专心力写就的文集将以其独具的特质与魅力烛照世人。

相关报导

身在病床,心系太沧

得知黄胜年院士住院的消息,市档案局立即派专人前往北京友谊医院探望黄院士。见到病床上戴着氧气罩的黄胜年院士,市档案局一行人不禁一阵揪心。他曾任中国原子能科学院、核物理所、核工业研究生部主任,先后获得多项国家级科学奖状。这位为共和国科学事业作出卓越贡献的核物理学家、中科院院士,正顽强地与病魔抗争着。

黄院士的夫人叶宗垣女士说,黄院士一直关注着太仓社会经济及教育事业的发展,对太仓档案工作更是给予热情的支持。这次知道家乡的人要来,他嘱咐着要把档案亲手交给太仓市档案局工作人员。随即,叶女士从床头柜里取出一个装着黄院士珍贵档案资料的纸盒,里面有黄院士的院士证、献身国防科技事业荣获的奖章及证书、保存完好的太仓吴梅村雕桥荘歌序书法帖、他的自序底稿、他和吴健雄夫妇、王淦昌的合影等珍贵资料,其中他在所著的《黄胜年诗文集--一个科学院士的情怀》一书中,回忆了他在太仓的童年生活和在太仓师范学校的学习生活,展现了他对家乡不能割舍的热爱和想念之情。

当接过这些档案资料时,大家都向这位科学家致以了崇高的敬意。这些档案不仅辉映着黄院士献身科学事业的崇高精神,更彰显了黄院士身在异乡的拳拳思乡之情,更有罹患重症的他对家乡档案事业的殷切关心。临走的时候,档案局工作人员拉着黄院士的手不舍地说,黄院士一定要早日康复,工作人员们都等着黄院士再到家乡去看看,黄院士动一下手,工作人员们就知道黄院士听见了。当工作人员们放下黄院士的手时,黄院士的手指轻轻颤动了几下,病房里的每个人都被这份纯厚的乡情深深地感动了。[9]

文献参考

  1. 其研究成果曾多次获国家、部级科技奖。
  2. 黄胜年-那些远去的背影科学网
  3. (学部委员)。
  4. 黄胜年 核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学科网
  5. 反映了一位科学家绚丽多彩的人生
  6. 这也是这位大科学家的过人之处。
  7. 又是位诗坛俊杰。
  8. 这种探求弥足珍贵。
  9. 黄胜年360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