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黑脉金斑蝶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黑脉金斑蝶

图片来自华人百科

科学分类

界 :   动物界

门 :   节肢动物门

纲 :   昆虫纲

目 :   鳞翅目

科 :   蛱蝶科

属 :   斑蝶属

种 :   黑脉金斑蝶

黑脉金斑蝶学名:Danaus plexippus),又名大桦斑蝶帝王斑蝶君主斑蝶,它是北美地区最常见的蝴蝶之一,也是地球上唯一的迁徙性蝴蝶。其幼虫以有毒植物马利筋为食,是一种食毒以防身的特殊物种。黑脉金斑蝶是卡尔·林奈(CarolusLinnaeus)于1758年所著的《自然系统》内其中一种有描述的物种。它们可能是北美洲最广为人知的蝴蝶。自19世纪,它们就在纽西兰被发现,并于1871年在澳大利亚发现。

名称由来

君主斑蝶是卡尔·林奈[1] (Carolus Linnaeus)于1758年所著的《自然系统》内其中一种有描述的物种。其名称是由塞缪尔·斯卡德(Samuel Hubbard Scudder)于1874年所取的,原因是"它们是最大的蝴蝶之一,并统管众多"。但其实这个名称是为纪念奥兰治亲王威廉

由于拉丁语文法要求种加词与性别名称相符,故并不清楚斑蝶属的学名是来自希腊传说的埃及国王及宙斯的曾孙达那俄斯,还是来自达那俄斯的玄孙女达那埃的雄性化版本。种小名是来自达那俄斯的双生兄弟埃古普托斯的50个儿子之一的Plexippus。

体型特征

黑脉金斑蝶的翅膀阔8.9-10.2厘米。翅膀上面呈黄褐橙色,翅脉及边缘黑色,边缘有两串细白点。前翅近端位有一些橙点。翅膀下面很相似,但前翅及后翅端呈黄褐色,而白点较大。

雌蝶的翅脉更为深色,雄蝶的后翅中央有一斑点可以释放信息素。雄蝶较雌蝶亮橙色、间有黑色斑点的黑脉金斑蝶也许看上去弱不禁风,但有一些却能飞行数千英里到别处过冬,令人叹服。

雄蝶的后翅上有黑色的性征鳞片,而翅脉较雌蝶的窄。雄蝶较雌蝶为大。

黑脉金斑蝶的卵呈奶白色,期后会转变为淡黄色。卵较长及稍有棱角,约有23节及很多横线。一个卵约重0.46毫克,高1.2毫米及阔0.9毫米。

分类

科学分类 研究分类 黑脉金斑蝶最初被分类在凤蝶属中。于1780年,JanKrzysztofKluk成立了斑蝶属,并以黑脉金斑蝶为其模式种。由于拉丁语语法要求种小名与性别名称相符,故并不清楚斑蝶属的学名是来自希腊传说的埃及国王宙斯的曾孙达那俄斯,或是来自达那俄斯的玄孙女达那埃的雄性化版本。种小名是来自达那俄斯的双生兄弟埃古普托斯的50个儿子之一的Plexippus。

黑脉金斑蝶与两个相似的近亲物种于2005年前同属于斑蝶亚属。这两个物种是牙买加及希斯盘纽拉的牙买加斑蝶,及南美洲阿玛逊河的南大桦斑蝶。南大桦斑蝶差不多与黑脉金斑蝶完全一样,但是蛹却有所不同,故曾一度被认为是黑脉金斑蝶的亚种。不过根据形态学、mtDNA12SrRNA、胞色素氧化酶第一次单元序列、nDNA18SrRNA及EF-1α的分析,发现它们应该与黑脉金斑蝶是不同的物种。有指南大桦斑蝶的祖先与黑脉金斑蝶的祖先在于200万年前的上新世末期分裂。当时海平面较为高,而整个阿玛逊低地都是汽水沼泽,并不适合蝴蝶生活。

亚种

现时黑脉金斑蝶其下有两个亚种:

D.p.plexippus:指名亚种,北美洲会迁徙的亚种。

D.p.megalippe:于1826年由JacobHübner所描述,并不会迁徙,主要分布在科罗拉多州乔治亚州以南,遍及加勒比海中美洲,至阿玛逊河。其下有三个不同的变型,曾一度被认为是另一些亚种,但其实是D.p.megalippe的不同颜色变型。

分布范围

分布于:北美洲、南美洲及西南太平洋,包括西印度群岛加拉巴哥群岛索罗门群岛澳大利亚纽西兰、新几内亚、摩鹿加群岛、菲律宾、台湾、香港、模里西斯、印度、亚速尔群岛、马德拉、加那利群岛、葡萄牙南部、西班牙南部,并偶而见于英国、爱尔兰及法国南部。

生活习性

日间活动,飞翔敏捷,和其他鳞翅目昆虫一样,也是完全变态。生活史包括了卵、幼虫、蛹、成虫四个期。它们的卵呈半球形,幼虫具有明显头上有突起,且通常有一个尾叉。幼虫一般群集生活,幼虫以乳草植物为食,这种植物所含的毒素使得黑脉金斑蝶对一些捕食它的动物有毒。蛹的头部和翅上有各种突起,属于带蛹。

黑脉金斑蝶有的习性,是地球上唯一的迁徙性蝴蝶。黑脉金斑蝶会在每年进行迁徙。在北美洲的黑脉金斑蝶会于8月至初霜向南迁徙,并于春天向北回归。在澳大利亚,黑脉金斑蝶会作有限度的迁徙。雌蝶会在迁徙时产卵。到了10月,洛矶山脉的群族会迁徙到墨西哥米却肯州的神殿内,西方的群族会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南部过冬。

参考文献

  1. 卡尔·林奈,华人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