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黑脈金斑蝶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黑脈金斑蝶

圖片來自華人百科

科學分類

界 :   動物界

門 :   節肢動物門

綱 :   昆蟲綱

目 :   鱗翅目

科 :   蛺蝶科

屬 :   斑蝶屬

種 :   黑脈金斑蝶

黑脈金斑蝶學名:Danaus plexippus),又名大樺斑蝶帝王斑蝶君主斑蝶,它是北美地區最常見的蝴蝶之一,也是地球上唯一的遷徙性蝴蝶。其幼蟲以有毒植物馬利筋為食,是一種食毒以防身的特殊物種。黑脈金斑蝶是卡爾·林奈(CarolusLinnaeus)於1758年所著的《自然系統》內其中一種有描述的物種。它們可能是北美洲最廣為人知的蝴蝶。自19世紀,它們就在紐西蘭被發現,並於1871年在澳大利亞發現。

名稱由來

君主斑蝶是卡爾·林奈[1] (Carolus Linnaeus)於1758年所著的《自然系統》內其中一種有描述的物種。其名稱是由塞繆爾·斯卡德(Samuel Hubbard Scudder)於1874年所取的,原因是"它們是最大的蝴蝶之一,並統管眾多"。但其實這個名稱是為紀念奧蘭治親王威廉

由於拉丁語文法要求種加詞與性別名稱相符,故並不清楚斑蝶屬的學名是來自希臘傳說的埃及國王及宙斯的曾孫達那俄斯,還是來自達那俄斯的玄孫女達那埃的雄性化版本。種小名是來自達那俄斯的雙生兄弟埃古普托斯的50個兒子之一的Plexippus。

體型特徵

黑脈金斑蝶的翅膀闊8.9-10.2厘米。翅膀上面呈黃褐橙色,翅脈及邊緣黑色,邊緣有兩串細白點。前翅近端位有一些橙點。翅膀下面很相似,但前翅及後翅端呈黃褐色,而白點較大。

雌蝶的翅脈更為深色,雄蝶的後翅中央有一斑點可以釋放信息素。雄蝶較雌蝶亮橙色、間有黑色斑點的黑脈金斑蝶也許看上去弱不禁風,但有一些卻能飛行數千英里到別處過冬,令人嘆服。

雄蝶的後翅上有黑色的性徵鱗片,而翅脈較雌蝶的窄。雄蝶較雌蝶為大。

黑脈金斑蝶的卵呈奶白色,期後會轉變為淡黃色。卵較長及稍有稜角,約有23節及很多橫線。一個卵約重0.46毫克,高1.2毫米及闊0.9毫米。

分類

科學分類 研究分類 黑脈金斑蝶最初被分類在鳳蝶屬中。於1780年,JanKrzysztofKluk成立了斑蝶屬,並以黑脈金斑蝶為其模式種。由於拉丁語語法要求種小名與性別名稱相符,故並不清楚斑蝶屬的學名是來自希臘傳說的埃及國王宙斯的曾孫達那俄斯,或是來自達那俄斯的玄孫女達那埃的雄性化版本。種小名是來自達那俄斯的雙生兄弟埃古普托斯的50個兒子之一的Plexippus。

黑脈金斑蝶與兩個相似的近親物種於2005年前同屬於斑蝶亞屬。這兩個物種是牙買加及希斯盤紐拉的牙買加斑蝶,及南美洲阿瑪遜河的南大樺斑蝶。南大樺斑蝶差不多與黑脈金斑蝶完全一樣,但是蛹卻有所不同,故曾一度被認為是黑脈金斑蝶的亞種。不過根據形態學、mtDNA12SrRNA、胞色素氧化酶第一次單元序列、nDNA18SrRNA及EF-1α的分析,發現它們應該與黑脈金斑蝶是不同的物種。有指南大樺斑蝶的祖先與黑脈金斑蝶的祖先在於200萬年前的上新世末期分裂。當時海平面較為高,而整個阿瑪遜低地都是汽水沼澤,並不適合蝴蝶生活。

亞種

現時黑脈金斑蝶其下有兩個亞種:

D.p.plexippus:指名亞種,北美洲會遷徙的亞種。

D.p.megalippe:於1826年由JacobHübner所描述,並不會遷徙,主要分布在科羅拉多州喬治亞州以南,遍及加勒比海中美洲,至阿瑪遜河。其下有三個不同的變型,曾一度被認為是另一些亞種,但其實是D.p.megalippe的不同顏色變型。

分布範圍

分布於:北美洲、南美洲及西南太平洋,包括西印度群島加拉巴哥群島索羅門群島澳大利亞紐西蘭、新幾內亞、摩鹿加群島、菲律賓、台灣、香港、模裏西斯、印度、亞速爾群島、馬德拉、加那利群島、葡萄牙南部、西班牙南部,並偶而見於英國、愛爾蘭及法國南部。

生活習性

日間活動,飛翔敏捷,和其他鱗翅目昆蟲一樣,也是完全變態。生活史包括了卵、幼蟲、蛹、成蟲四個期。它們的卵呈半球形,幼蟲具有明顯頭上有突起,且通常有一個尾叉。幼蟲一般群集生活,幼蟲以乳草植物為食,這種植物所含的毒素使得黑脈金斑蝶對一些捕食它的動物有毒。蛹的頭部和翅上有各種突起,屬於帶蛹。

黑脈金斑蝶有的習性,是地球上唯一的遷徙性蝴蝶。黑脈金斑蝶會在每年進行遷徙。在北美洲的黑脈金斑蝶會於8月至初霜向南遷徙,並於春天向北回歸。在澳大利亞,黑脈金斑蝶會作有限度的遷徙。雌蝶會在遷徙時產卵。到了10月,洛磯山脈的群族會遷徙到墨西哥米卻肯州的神殿內,西方的群族會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州南部過冬。

參考文獻

  1. 卡爾·林奈,華人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