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B-25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B-25米切尔型轰炸机(英语:North American B-25 Mitchell)是北美航空公司于1938年设计的一种上单翼、双垂尾、双发中型轰炸机。

设计开发阶段

B-25最初设计代号是NA-40-1,是北美飞机公司自主研发的三人座双引擎轻轰炸机,选用的引擎是普惠R-1830-S6C3-G气冷引擎(输出功率1,100匹马力);NA-40的设计源自于NA-39(XB-21),为北美公司在1936年接受陆军航空队委托与B-18轰炸机[1]等一同竞标,最后未能获得采用的中型轰炸机。NA-40自NA-39的设计精进,而本机型研发之际,1938年3月美国陆军航空队提出需求通告(编号38-385),要求下一代轰炸机:航程1,200英里(1,900公里)、极速每小时200节以上(320公里)、酬载1200磅(540公斤)。北美公司随即提出NA-40方案投标,并在1939年1月进行测试。

1939年1月29日,NA-40首飞,但是该次试飞便发现有一些问题亟待解决,最主要的问题是动力不足;随即NA-40换用莱特GR-2600-A71发动机(输出动力1,300匹马力)解决原始技术限制,并更改代号为NA-40-2(NA-40B)。NA-40B在1939年3月投入美军竞标,竞争者包括道格拉斯7B(DB-7B)、斯梯曼X-100、马丁167F;但是这次竞标NA-40BB仍旧并未得标,且飞机在1939年4月11日的第二次试飞时便因意外毁损。由于无法继续进行测评,最终该次竞标案由道厂胜出,随后DB-7B更名为A-20浩劫攻击机。陆军虽然没有采购北美制品,但表示北美厂试验机型的数据成果让他们颇感兴趣,而这也成为后续NA-40持续进化的伏笔。

北美虽在1938年竞标案折戟,但战火逐渐升温前夕,美军已逐渐开始扩张机队规模;1939年3月,美国陆军航空队发出中型轰炸机需求通告:2,400磅(1,100公斤)酬载下极速超过300节(480公里),航程1,200英里(1,900公里)以上。北美以NA-40B设计再度改良,以代号NA-62的机型竞标此案。在NA-62尚未变更代号前,1939年9月德国向波兰宣战后美军决定尽快让轰炸机量产,随即NA-62改变代号为B-25,并签下184架订单。当时美军需求战力孔急的程度连尚在绘图板的马丁B-26轰炸机都业已下订(也因此导致配备初期若干复杂的技术问题与意外事故)。为了纪念早年的航空战略家威廉·米切尔,这种飞机就以他的名字来命名。

第一架量产的B-25于1940年8月19日进行首次试飞,此时采用的引擎为R-2600-9,每具引擎出力1700匹马力。在B-25初期量产阶段,北美公司为了增强飞机稳定性对外型持续修改;包括增加机身的宽度以提高载弹量,原先的肩翼改为中置机翼,修改座舱的外型,增加乘员的数目与自卫的火力。实际拨交部队的飞机为1941年春天的B-25A(NA-62A),B-25A由于获得更多来自欧洲战场的战斗经验教训,便积极强化飞机结构与乘组员的防御,但这个调整被认为仍然不足,在1942年初生产主力便更换为防御火力更加完整的B-25B;1942年底,北美公司在加开产线之际完成了性能升级,称为B-25C/D,同年北美公司的厂务代表开始外派到各战场听取飞官需求,并向原厂提出研究让B-25搭载榴弹炮的重火力型号(B-25G)。

除了量产型号,北美在1942年曾使用B-25机体基础开发以高空飞行适性为导向的中型轰炸机-XB-28,原型机性能不俗,然而在定位不明的问题下最终未进入量产。

空袭东京

吉米·杜立特(Jimmy Doolittle)的部下乘B-25飞机空袭东京前,在“大黄蜂”号上起飞。

二战中被应用于吉米·杜立特(Jimmy Doolittle)策划的对日本本土的轰炸。任务名称为空袭东京,原本计划由24架B-25飞机编队进行,但由于“大黄蜂”号航空母舰无法装下那么多B-25,最后确定为由16架B-25完成任务。1942年4月1日,飞机及机组人员登上航空母舰。次日由加利福尼亚出发。但是4月18日在距离日本约1300公里海域处,被日本巡逻艇发现,航空母舰不能继续前行,杜立特决定提前起飞。8时18分,杜立特第一个起飞并成功,跑道还剩下约30米没用上。剩下15架B-25也在9时21分前陆续成功起飞。他们采取单机跟进的纵队,于12时30分飞临日本上空并投掷炸弹,之后飞向中国,但因提早起飞,有一些B-25燃料耗尽没能到达中国的机场,迫降在中国南昌(已被日军占领的区域)。多名轰炸机人员被日本军俘获,但在中国士兵(即国民政府部队士兵)帮助下轰炸机人员成功回国[2]

视频

B-25 相关视频

战机系列4K 二战著名轰炸机 B-25
超详细,B-25轰炸东京过程全叙述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