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M4雪曼战车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M4雪曼战车
图片来自ettoday

M4中型坦克(M4 Sherman、Medium Tank、M4)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美国开发、制造的坦克。通称谢尔曼,又译雪曼薛曼,这个名字是英军起的,来源是美国南北战争北军的将军威廉·特库姆赛·薛曼

最初美国试图以零件的标准化,令构成车身的零件有高度的兼容性,从而可将各种规格化的零件交由繁杂的中小企业生产,生产工厂只从事自己擅长的生产方式,可提高生产效率使大量生产成为可能。但随着战场实战,M4的初始设计显得力不从心,各企业按战场反馈的需求制造了各种非标准的改型,如M4/75炮塔座圈直径1525mm,M4/76炮塔座圈1750mm,虽然在总型号上统称为M4,但车身、引擎、炮塔、炮、悬挂、履带等几乎是每种型号就是一种新规格,可说是一部多类形式的坦克,结果战场上很难从损毁的坦克上拆取到合用的配件,大批易损部件需由坦克车手注明具体的型号如M4AE或在部件上找到其它更详细的编号向后方预定并等待运输,并时有因复杂的型号出错运到后发现不能安装使用,给后勤维修带来很大困扰。

战斗表现

战术机动能力

谢尔曼战车在道路或野地都能保持较高的速度。在野地行走时表现不俗,在沙漠上,薛曼战车的橡胶履带表现良好。即使是在意大利的多山环境下,雪曼战车还可以精准的一炮击穿四号坦克。在沙漠薛曼战车依然能够通过很多德国坦克所不能通行的地形。阿尔伯特斯佩尔就回忆M4常常能爬德军坦克不能爬的山和在平地上驰行速度胜出。另一方面,美军坦克乘员发现M4在例如泥泞或积雪等非硬质地面上行驶时,其较为窄小的VVSS履带在防滑性能和接地压大等通行能力方面相对于德军的黑豹等拥有宽履带的第二代坦克要逊色不少。美国人的测试证明了虎式和豹式,特别是后者拥有至少和M4一样好的机动力同时有比它胜出的越野能力。苏联人的经验与之相似,并开始改装VVSS履带以提高其在雪地上的防滑性能。美军开始发放名为“鸭嘴兽”的扩展型VVSS履带链接销进行战地改装作为新型履带和悬挂系统定型之前解决对地压强问题的权宜之计。而因增加装甲而大幅增重的M4A3E2“小飞象/Jumbo”则将“鸭嘴兽”扩展履带销作为出厂标准配置。M4A3E8“Easy Eight”,代表了安装HVSS(水平螺旋弹簧悬挂系统)悬挂系统和新型23英吋宽履带的M4A3,HVSS和23英吋履带作为解决M4通行能力的终极解决方案在战争晚期开始投入使用,安装到了M4(105)、M4A1(76)W、M4A2(76)W、M4A3(75)W、M4A3(76)W和M4A3(105)型坦克以及M40和M43型自行榴弹炮上。

缺点

雪曼较高的车身外型使其较不易躲藏,装甲过薄使德军易于击穿,也有一炮两辆或隔房击杀的战例。早期型的M4其传动系统裸露在车体主装甲前方,遭到攻击会让整辆车失去动力, 它在西线被击中后容易燃烧甚至爆炸而被战后美军起诨号为“朗森”(因朗森为德国打火机品牌,其广告词为“一打就着,每打必着”),德军也因此戏称其为“汤米烤肉炉”(20世纪初的德国人习惯戏称英国人为“汤米”)。有观点认为这是由于谢尔曼采用汽油机的原故。据英国第二作战研究处的报告,诺曼底战役后82%的被击毁雪曼会烧毁,而使用汽油的德国四号、豹式和虎式一旦被击穿,起火的概率也能达到82%、63%和80%;这亦与豹式、虎式在当时属重型坦克有关,盟军需以更多的炮弹命中才能将其击穿,而不是其汽油机不易着火;反过来其火炮却可以在较远距离上一炮击穿各种盟军坦克并引发火灾,迫使美方开发出大幅增加装甲的M4改版“Jumbo”坦克。亦有许多人将起火原因推卸给弹药架(后因此部分改装了湿式弹药架即加装水套),但又有称雪曼引擎室设计不良才是主因,且苏联版的雪曼使用柴油引擎、雪曼设计图与苏联老兵回忆录更坐实了设计不良的推论。而John Buckley从第29装甲旅的报告中发现166辆被击毁雪曼有94辆烧毁,占56.6%,另外一份研究则是65%。

在火力方面,后期型号的雪曼配备穿甲力较强的76公釐M1炮,在常规作战距离下能有效对付四号坦克和三号突击炮,但面对豹式坦克时仍显得有所不足;无论使用M62型被帽穿甲弹或是M93型高速穿甲弹,都无法贯穿豹式坦克的正面首上装甲;但后者可在800码至1000码的距离上击穿炮盾,而前者必须拉近到200码。而且76公釐炮在西线战事开始时并未装备直到战末才少部份安装(萤火虫另外算),美军之所以对雪曼的火力升级迟钝是因为陆军总司令麦克奈尔是炮兵出身,深信敌军坦克应由坦克歼击车对付,M4雪曼的定位是步兵支援坦克。再加上美军在西西里岛战事中得出的“M4的75/76mm炮火足够对抗德军”的判断使M26潘兴重坦克较晚服役,因此在战争结束前以盟军[1] 主力战车的身份活跃。

实际M4炮塔体积较小,安装的76毫米炮有三个版本,实心的动能穿甲弹可以通用但药室容积不同弹壳不能通用。正式的M4-76mm侧重于保留厚装甲,采用较小的火炮,归类于坦克。英国改版的萤火虫成功将厚装甲和重火力集成,仍属于坦克(安装英国自己的3英寸76毫米QF-17磅炮拥300立方寸的药室容积。为此甚至将M4的炮塔后部切开,加焊一个突出的装甲盒以容纳无线电设备并平衡炮塔)。美国未能兼顾装甲和火力问题,临战开发了放弃厚装甲的重炮版M10和M36,成为坦克歼击车(安装源自76毫米M1918的M7/L50炮拥205立方寸的药室容积。开发出拥有大体积开放式炮塔,但炮塔装甲薄弱且无顶的M10;以及拥有更大开放式炮塔,容纳更大的90毫米M3/L53反坦克炮的M36)。后两者火炮已大幅超出正式的M4/76坦克和M18坦克歼击车采用的76毫米M1/L52炮的140立方寸,具有更强的穿甲能力。M4坦克的重炮改版M10,M36坦克歼击车虽存在各种技术问题,但在战争结束前共完成8000余辆,并大量做为盟军装甲部队的支援火力使用。

总结

雪曼的综合能力中等,但是相较于德国新锐战车来说在品质上依然有巨大的差距。撇开性能不说,二次大战并不全是一场科技上的竞赛,决定二战胜败的关键还有“数量”。德国战车最大的缺点是生产速度慢,直到战争结束前德国主力4号战车也仅生产9,000多、5号豹式6,000多辆。相较于美国雪曼与俄国T-34的总产量共计100,000多辆,它们在数量上根本不是对手。雪曼战车最大的优点是生产容易,任何一间坊间的铁工厂都能生产雪曼战车上的部分零件或者组装,使得美国能在短时间内将国内所有产能投入军事生产。美国于1942年-1943年生产了53,500辆坦克,而二战中造船所用的钢能折算成67,000辆坦克。 而雪曼战车的高耗油量使得大战末期物资短缺的德国就算掳获也难以使用。其在设计之初预留下来的庞大空间与额外的动力使得雪曼可以在二战中随著战场需求而做升级;众多的生产产地与所属单位的自行改装,因此要在战场上找到两部完全一模一样的雪曼并不容易。 不过美国陆军第3装甲师的老兵贝尔顿·库柏在他的回忆录《死亡陷阱》里对M4中型坦克的评价非常尖锐:“美国陆军无论做怎样的保证、声明、和承诺,都无法告慰成千上万死伤的坦克兵和依靠谢尔曼坦克掩护的步兵。提供质量比敌方差距如此悬殊的武器长达两年之久,无论是谁负责供应美军坦克,都必须为此承担罪责。我实在不能理解居然有人能够如此渎职而逃脱惩罚。”

战后美军经过一番评估后,认为将已经部署在境外的M4运回国内成本高于制造新的M4,且美国境内不需要那么多的战车。因此许多M4被留在境外当作是军用剩馀物资兜售给当地政府,卖不掉的或者损坏的就任意弃置在原地。因此直至今日在那些经过二战洗礼的南太平洋岛屿上依然能在荒烟蔓草中找到M4的残破身躯。

服役过程

在二次大战中,M4雪曼在美国陆军美国海军陆战队服役,其中M4A2和M4A4型大多都提供给同属同盟国大英国协(包含澳洲和加拿大)、苏联自由法国波兰流亡政府中华民国

雪曼的第一次参战为1942年10月的第二次阿拉曼战役,使用单位为英国陆军第八军团。大英国协在欧洲战区也广泛地使用雪曼战车来取代M3李战车和其衍生车型,且在1944年成为装甲部队的主力,其他的战车是于战争后期参战的邱吉尔战车克伦威尔坦克。英军曾使用M4、M4A1和M4A2,但之后的主力装备是M4A4。M4的衍生型萤火虫战车是自美国援助的M4和M4A4改装而成,被配置在装备了雪曼战车和克伦威尔战车的部队中,以提供较强的反坦克火力。

虽然美国海军陆战队在太平洋投入了装备柴油引擎的M4A2,美军驱逐战车部队也在非洲和欧洲投入了以M4A2底盘作为基础量产的M10驱逐战车,美军装甲部队长官中将Jacob L. Devers却要求不在无行动战区(Zone of Interior)之外投入柴油引擎的雪曼坦克。首次投入战斗的美国雪曼是在1942年11月在火炬行动中使用的M4和M4A1,在北非战役的过程中雪曼在坦克营里取代了M3李战车的位置。虽然M4和M4A1在整个战争期间都继续服役,但美国陆军在战争后期更倾向使用拥有500匹马力强力引擎的M4A3。在1944年7月M4A1首先装备76毫米长管火炮进入战斗,紧随其后的是M4A3。到战争末期时,美国陆军在欧陆部署的半数雪曼战车已经装备了反坦克能力较高的76公釐M1炮,而馀下的半数雪曼战车仍装备著75毫米的短管火炮。有些部队则混有装备了两种火炮的车型。第一种装备HVSS悬吊系统的车型是M4A3E8(76)W型,在1944年末参与实战。

除了提供给包括苏联在内的盟国外,M4A2谢尔曼坦克在太平洋战区作为陆战队的主力,同样是日军的恶梦。在太平洋战场上的塞班岛战役硫磺岛战役冲绳岛战役里,日军基本上没有正面火力可直接和雪曼系列对抗,要击毁M4系列战车通常得依靠隐蔽良好的反战车炮近距离击杀甚至是人肉特攻才能对其有效,另一种日军采用的反坦克武器是磁铁炸药,美国海军陆战队为此要在M4A2的车身加装木板。海军陆战队最早使用M4A1型,之后从1944年1月开始M4A2型完全取代M4A1成为陆战队主力坦克,并且参加了之后的每一场战役。最后从硫磺岛战役开始,陆战队开始使用新型的M4A3型雪曼。之所以陆战队使用M4A2型这个出口型号,原因是M4A2型系使用柴油引擎,在太平洋战区,海军陆战队可以较方便地从海军运补体系(以及登陆舰队的舰艇上)取得柴油,以减少后勤负担。之后在45年初欧洲战事缓解,足够的汽油开始运往太平洋战区。这样陆战队也开始装备新型的使用汽油引擎的M4A3型雪曼。在二战中总共有1,000辆各型雪曼交付给陆战队使用,但均为75毫米炮。主要是因为对付日军坦克75mm炮已经完全可以胜任。76毫米炮雪曼主要用于欧洲战区。

自由法军使用的M4A2占了相当高的比例,法国也是唯一经由租借法案接收M4A3E2“巨无霸”的国家。波兰军则使用了许多雪曼萤火虫和装备76公釐M1炮的衍生车型。国民政府助印远征军部队则接收少量M4A2作为战车团火力支援用车。

苏联偏好使用装有柴油引擎的雪曼战车,因为它制造的战车如T-34也是使用柴油引擎。因此,它是继大英国协后大量使用装备有75毫米短管火炮和76公釐M1炮之M4A2的国家。与英国不同的是,M4A2占了苏联所拥有的雪曼战车的大半。使用HVSS悬吊系统的雪曼战车直到战争末期才被接收并使用。苏联人称呼M4A2为“艾姆查”(МЧ),其名字来源于俄语对M4的发音。又因为美国人写的顶上开口的数字4类似于西里尔字母。苏联据老兵LOZA的回忆,雪曼的炮弹因为相对不易燃,在火灾中不会爆炸,因此安全性比T-34要好。而M4重心较高,苏军有在与T34协同进攻中,M4高速转向时翻车的纪录。

中缅印战区方面,M4系列有一部分提供了英国军队,而在印度整训的中华民国驻印军在1944年也接收了少量的M4A4,它原先不在租借法案的清单内,但是1943年底驻印军战车团使用M3A3战车与日军交战的经验发现M3系列的防护力不足,因此在反攻密支那后的短暂休整期间向美军要求更新战车,美军提供了援助英军的一部分M4A2供战车团使用,总量不超过一个连。中国驻印军的M4A4涂装很有特色,不单在车身写上“突击”,还在炮塔上画上猫眼和猫须,在贵街曾与日军战车交手,并且创下成功击杀日军战车的纪录。

二战结束后美国基本上淘汰除了装有76公釐M1炮或105毫米榴弹炮的M4A3E8以外的M4系列,剩馀的战车除了弃置于各国战场便是以军事物资出售。在1950至1953年的韩战中,雪曼战车仍是美军普遍使用的战车。美国1954年的调查表明朝鲜战争期间有119场坦克间的战斗、104场是陆军坦克部队参加、15场是陆战队坦克参加。其中M4A3E8参战的59场(50%),M26是38场(32%)、M46是12场(10%)、M24是10场(8%)。其中只有24场有3辆以上的朝鲜T-34或Su-76M参战,在这些战斗中美方有34辆坦克被击毁,只有15辆是不可恢复损失。而确认被坦克击毁的T-34-85有97辆,而且美军有18个不确认战果。击毁的T-34-85有39%归于M26,12%M46,剩下的大部分由M4击毁的。美方统计T-34的人员损失发现有75%在坦克被击毁后阵亡,而美方的坦克乘员被击毁死亡率在18%,这里面当然有美国人习惯于反复轰击被击毁坦克的原因。战后的雪曼战车也在世界上的许多国家服役并参与了20世纪末的几场地区性冲突。有的国家(特别是以色列)使用新型武装加以改造,使它继续在战场上立威,而各种衍生型有的各国使用至1970年代后才被更新的支援车辆取代。日本所使用的M4A3E8型是根据MSA协定供给日本陆上自卫队,直到1970年代中期才被61式战车完全取代。以色列以色列国防军广泛的装备了包含使用法制75毫米火炮的M-50“超级雪曼”和拥有105毫米火炮的M51雪曼,及其他多种的改装及衍生车型。雪曼战车也被参与第二次喀什米尔战役印巴战争(1971年)的双方军队所使用。南美洲在战后很长一段时间仍继续使用雪曼战车。智利陆军把雪曼列为现役装备直到1989年,而巴拉圭是南美洲唯一仍继续装备雪曼战车的国家。

参考文献

  1. 盟军,BB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