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55 203毫米自行榴弹炮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M55 203毫米自行榴弹炮(英语:8 inch Self-Propelled Howitzer M55)是美国冷战初期的一款自行榴弹炮,以M47巴顿的底盘为基础研制。原型车于1952年问世,但直到1955年才正式投产。M55和M53 155毫米自行加农炮为同一系列,共同服役于美国陆军和美国海军陆战队,并参与了包括金门炮战、越南战争等一系列战斗。1963年起,M55逐渐被具有空运能力的M110自行榴弹炮取代,共生产约550辆[1]。
开发历史
二战结束时,美国陆军列装有一系列不同底盘的自行榴弹炮(如M7、M12、M37、M40等),在日益落后的同时也为后勤带来了不必要的负担。1946年7月,美国军械研发部和陆军经过商讨,决定研发一款新型155毫米自行榴弹炮取代二战设计,必须尽可能和新型中型坦克共用动力和悬挂系统。1950年4月,太平洋车辆制造厂受约生产一种以M47巴顿为底盘的155毫米自行榴弹炮,次年4月又追加一款203毫米衍生型,分别命名为T97和T108自行榴弹炮。
鉴于朝鲜战争需求急切,美国陆军决定于1952年生产30辆T97和70辆T108,但一如同时期的M47巴顿和M103重型坦克,匆忙的投产使得T97和T108在试验中故障丛生,不得不进行旷日持久的修改工程,同时引入新研制的M48巴顿坦克的零部件。1955年,两种样车正式定型为M53 155毫米自行榴弹炮和M55 203毫米自行榴弹炮,列装美国陆军和海军陆战队。
设计特点
M55自行榴弹炮继承了M47中型坦克的行走机构,将动力室和战斗室位置对调,引擎和驱动轮置于车体前方,诱导轮位于车体后方,与负重轮平齐,为车体后部增加空间。早期型使用M47的AV-1790-5B发动机和CD-850-4传动箱,后期升级为M48的AV-1790-7B发动机和CD-850-4B传动箱,但始终保留M47宽23英寸的履带。车体后部设有驻锄,开火时放下以承受大口径榴弹炮的后坐力。
车体后部的空间装有一个有限旋转的液压驱动炮塔,射界为左右各30度。包括驾驶员在内的所有6名车组成员均位于炮塔中,这一布局的装甲车辆屈指可数,而M53/M55更是唯二成功投产的型号。驾驶员位于炮塔左前方,头顶设有舱盖和四具观瞄镜,早期型像M47一样使用操纵杆,后期型则改用与M48类似的方向盘驾驶车辆;车长位于炮塔右侧,指挥塔上有一挺勃朗宁M2高射机枪;炮手紧挨车长位于车体右前方,间接射击时使用M149全景镜和T27方位指示器,直瞄时则使用M159炮瞄镜。剩余3名成员为装填手,位于炮塔后部。炮塔两侧设有两段式舱门,炮塔后部也有大型上下开启式舱门,方便补给和上下车。M55采用轧压均质装甲,最厚处25毫米,能防护轻武器和破片杀伤。全车具有三防系统,可于核战争环境下运用。
主武器为一门25倍径203毫米(8.0英寸)M47榴弹炮,是二战时期M43自行火炮所用的M1榴弹炮的轻量现代化版,早期原型车带有炮口制退器,但量产型号没有保留。最大俯仰角为-5~+65度,最大射程16,008码(14,638米)。除了二战时期的M106榴弹等弹种外,还可发射M246毒气弹。M55带有半自动输弹机,射速为每1~2分钟一发。全车可携带10发弹药,弹药架位于炮塔内部两侧[2]。
实战运用
M55自行火炮的主要用户是美国陆军和海军陆战队,从1952年一直服役至1970年代初,并于60年代提供给西德联邦国防军。美国的M55退役后用于出口,最初的客户为比利时,土耳其也获得了159辆。不久比利时又将退役的M55廉价售予西班牙,后者继续运用至80年代。
视频
M55 203毫米自行榴弹炮 相关视频
参考文献
- ↑ 钢铁巨兽:美国203毫米自行榴弹炮 ,网易
- ↑ 头重脚轻,美国M55自行榴弹炮,给人错觉,随时都会翻车 ,搜狐,2018-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