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埃及之荒原滄海》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荒原滄海》是余秋雨寫的一篇散文,出自余秋雨的散文集《千年一嘆》。

原文欣賞

   我們現在落腳的地方叫Hu唱hada,當地人發這個音很像中國.人說「紅疙瘩,,。翻翻隨身帶的世界地圖冊,找不到,只是由於昨天晚上在沙模里行車,突然看到眼前一片大海,就停了下來。今天早晨一推窗,湧進滿屋子清涼。是紅海。

果然是紅海。沙漠與海水直接碰撞,中間沒有任何泥灘,於是這裡出現了真止的純淨,以水洗沙,以沙濾水,多少萬年下來,不再留下一絲污痕,只剩下淨黃和淨藍。由於實在太純淨了,我們眼前出現了像地圖一樣的情景,即海面藍色的深淺正恰反映了海底的深淺。淺海處,一眼可見密密層層色彩斑斕的珊瑚礁,還有比珊瑚更艷麗的魚群游弋其間。海底也有峽谷.只見珊瑚礁猛地滑落于海底懸崖之下,當然也滑出了我們的視線。

那兒有多深?不知道,只見深淵上方飄動着灰色沙霧,就像險峰頂端的雲霧。

再往前又出現了高坡,海底生物的雜陳比人間最奢華的百花園還要密集和光鮮,陽光透過水波搖曳着它們,真說得上姿色萬千。這一切居然與沙漠咫尺之間,實在讓人難於想象。

最悠肆的汪洋直逼着百世乾涸,最繁密的熱鬧緊鄰着千里單調,最放縱的游弋熨帖着萬古冷漠,竟然早已全部安排妥當,不需要人類指點,甚至根本沒有留出人的地位。

我們一行在海邊漫步,一腳踩着黃沙,一腳踩着海水。黃沙無邊無際向西鋪展,海水無邊無際向東伸延,兩邊都是挪樣浩大,壓得這一引網司、的人影微若草芥。這怎能甘心?我們驅動五輛吉普,海灘上立即沙卷塵揚,頗有氣勢,但轉眼間塵沙落地,沒天的夕陽正在把沙摸和大海一起蒸騰出一個寧靜的日夜交替盛典,我們的車輛全被萬千光色溶化,冉冉紫氣間只剩下幾個淡淡的亮點在蠕動。

此刻,連沙漠的風、大海的潮都已歸於平靜,哪裡還輪得到車聲人聲?

以沙漠和大海的眼光,幾千年來.人類能有多少發展?儘管我們自以為熱火朝天。

正想着,早已被夜幕籠罩着的海域間影影綽綽走出幾個水淋淋的人來,腳步踉蹌、相扶相持、由小而大。剛要驚嘆什麼人如此勇敢又如此好水性,定睛一看竟是一個年輕的母親和她的四個孩子,連最大的一個也沒有超過十歲。他們是去游泳了?捕魚了?采貝了?不知道,反正是劃破夜色踩海而來。

在我看來,這幾乎是人類挑戰自然的極致,但他們一家很快進了自己的小木屋,不久,連燈光也熄滅了:海邊不再有其他光亮。[1]

《信客》作者余秋雨簡介

余秋雨,1946年生,浙江餘姚人,我國當代著名藝術理論家、文化史學者、散文家。大學畢業後留校任教多年,曾任上海戲劇學院院長、教授,上海寫作學會會長。辭職後繼續從事教學和寫作。主要著作有《戲劇理論史稿》(1983年,上海文藝出版社出版)、《藝術創造工程》(1978年,上海文藝出版社出版)、《文化苦旅》(1992年,知識出版社出版)、《文明的碎片》(1994年5月第1版,春風文藝出版社出版)、《秋雨散文》(1994年,浙江文藝出版社出版)、《山居筆記》(1998年,文匯出版社出版)。1997年被授予「國家級突出貢獻專家」稱號,入載多部世界名人錄。所著散文集《文化苦旅》獲上海市出版一等獎,上海市文學藝術優秀獎,台灣聯合報讀書人最佳書獎,金石堂最具影響力的書獎。《山居筆記》獲海外華文文學最高獎──台灣聯合報讀書人最佳書獎第一名。此篇《信客》選自《文化苦旅》[2]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