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之計在於春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一年之計在於春》,英國詩歌。羅·布朗寧著。收編於《世界百科名著大辭典》。
內容簡介
這首詩通過對美好光陰和大自然景物的描寫,歌頌了生活,號召人們要珍惜生命,熱愛生活。美好的事物難久留。人們在擁有的時候,往往不知道珍惜,當失去了的時候,才有人嘆惜。告誡人們:趁你還擁有今天,一定要抓得緊。詩的前3行描寫了時間的長河中最美好的時刻。「一年之計在於春;一日之計在於晨;清晨之計在七時。」人們往往把握不住時間,讓美好的東西悄悄從身邊溜走。「今日復明日,明日何其多;我今待明日,萬事成蹉跎。」緊接着約3行寫了綴滿露珠的山坡,展翅飛翔的雲雀和在草地上爬行的蛇。最後得出結論:「上帝在天堂——萬物各得其所。」字裡行間洋溢着一種滿足感。
這首詩是以抑揚格的節奏寫成的,韻腳為abcd,abcd。每一詩行中的|S|音之後都有一個停頓,停頓是為了節奏的需要。8個詩行採取了幾乎完全相同的結構,整首詩看起來有一種對仗和諧之美;這8個句子的結構又不是完全雷同,有微妙的差異,旨在取得獨特的效果。詩的第1行之後沒有標點符號;這表明詩的主題是動態的,既然好景不常在,人們就應該抓住機會。第2詩行和第3詩行之間、第3詩行和第4詩行之間、第5詩行和第6詩行之間、第6詩行和第7詩行之間都省略了連接詞,表明作者的自由正是美的追求中的自由。
這首詩一方面是對美好生活的歌頌,一方面又是對蹂躪生活的態度的鞭撻。
作者介紹
羅·布朗寧(Robert Browning,1812—1889),生於倫敦南郊坎布威爾的一個富裕家庭里。從1833年布朗寧發表第1首詩歌到1889年逝世,他的生活和創作道路大體分為3個階段:即1833年—1845年:婚前時期;1846年—1861年:婚後時期;1862年—1889年:單獨生活時期。布朗寧於1846年9月與女詩人伊麗莎白·芭雷特結婚,婚後主要生活在意大利的佛羅倫薩。夫妻倆共同從事詩歌創作,並一起參加了意大利爭取民族獨立解放的政治鬥爭。主要作品有:詩歌《帕拉塞爾薩斯》、《聖誕夜和復活節》,詩劇《皮帕走過了》、《維克托王和查爾斯王》、《紋章上的污點》、《我已故的公爵夫人》,詩集《男人和女人》、《鈴鐺與石榴》、《劇中人》等。
相關信息
《世界百科名著大辭典》以「齊全、新穎、系統、科學、穩定」為編纂原則,選收了1985年以前出版的自然科學、技術科學、綜合性科學、社會和人文科學[1]、文學藝術等方面500多個學科(包括主要學科及其分支學科)的名著,以及世界各大宗教的重要典籍。其中有科學上各主要學派的代表作,文學藝術上各主要流派[2]的代表作,宗教上各主要宗派的主要典籍;世界上大多數國家和地區的重要著作。
視頻
一年之計在於春 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高考知識積累:社會科學與人文科學的區別,新東方高考網,2020-06-01
- ↑ 文學流派及其主要作品,道客巴巴,2012-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