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上海城隍廟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上海城隍廟上海最主要的道教正一派道觀,也是上海市文物保護單位與著名景點[1],位於上海市方浜中路249號,毗連豫園。上海城隍廟始建於明永樂元年(1403年),由原霍光行祠改建而成。此後歷經多次擴建,於清朝道光初年達到鼎盛。民國13年(1924年)中元節,「三巡會」舉辦過程中發生火災而被毀。民國15年(1926年)重建,採用鋼筋混凝土,並於次年落成。1966年4月起,城隍廟開始停止宗教活動,廟產一度改做商場。1994年11月,上海城隍廟歸還予上海道教協會,並於次年恢復宗教活動至今。

歷史

創設前

吳越地區東臨大海,由於長江和東海的互相作用,潮汐影響較其他地區為大。遇大潮來臨,則往往沖毀堤壩,民眾認為這是楚霸王項羽的靈魂發怒所致,故稱霸王潮[2]。在厭勝的影響下,此地多為漢代將領立廟,例如蕭何廟、英布廟、彭王廟等。唐代設立華亭縣後,始有城隍,遂以漢太祖大將紀信為城隍。宋代為便於城隍巡境,遂於上海務以西一帶建立廟宇,作為城隍行祠。蒙元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上海縣設立,但蒙古人並無意敕封城隍,因此縣內居民仍以祭拜紀信為城隍。

除紀信外,相傳自東吳末帝時起,就在南部的金山上設立了供奉漢代大司馬大將軍霍光的廟。宋宣和二年(1120年),賜封顯忠廟,後逐漸累加稱「金山忠烈昭應廟」。同時,上海一帶也多有霍光行祠的建造。

敕封設廟

明洪武二年(1369年)正月,明太祖下詔封京都及天下城隍神,縣的城隍神敕封為鑑察司民城隍顯佑伯,秩四品。洪武三年六月,明太祖下詔因山川神靈均為天地造化,認為添加封號不合禮制,於是均撤除包括城隍在內的岳、鎮、海、瀆的封號,上海的城隍因此僅稱「上海縣城隍之神」。

永樂年間,上海知縣張守約將位於縣衙西北、方浜北岸的霍光行祠改建為上海縣城隍廟。地方官員每逢朔望在此拈香、宣講鄉約並祈晴禱雨。

建築

全盛時期的上海城隍廟南臨方浜(今河道已填沒為方浜路)、東鄰鄂王廟(又名岳廟,今已不存),由主體建築和後園組成,其中主體建築主要有照壁、山門、儀門、碑亭(今已不存)、大殿、兩廡(原內列二十四司)、穿廊、二殿和寢宮。後園又分為東園(又名內園)和西園,東園始建於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今為豫園的一部分,西園即原豫園故址,始建於清乾隆二十五年(1709年)。

視頻

上海城隍廟 相關視頻

上海城隍廟
上海旅遊必去景點 上海城隍廟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