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上海自然科學研究所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上海自然科學研究所

圖片來自shanghainavi
地址    上海市徐匯區岳陽路320號

時代    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初

上海自然科學研究所是曾經設立於上海的一個科研機構,也是徐匯區境內最早的現代化綜合性科研機構。[1]研究所原址現為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位於上海市徐匯區岳陽路320號,岳陽路西側,建國西路肇嘉浜路之間,與原為法國領事館的中國科學院上海分院隔路相望。各學科研究包含物理學科,化學學科,生物學科,地質學科,病理學科,細菌學科,衛生學科,生藥學科

沿革

背景

1923年3月30日,日本國會通過「對支文化事業特別會計法」,[2]庚子賠款膠濟鐵路償款等餘額或利息用於在中國發展文化事業。為執行這一法令,日本政府於外務省設立對華文化事務局,管理對華文化事業方面的工作;又設立對華文化事業調查會,以審議對華文化事務。1924年2月6日,中日雙方簽訂《關於以庚子賠款辦理對華文化事業之協定》,規定了賠款使用等方面的實施細則。但這一協定遭到了中國學術界的反對。1925年5月4日,日本做出讓步,決定由中、日各出十人,成立中日協商總委員會,籌劃決定一切對華文化事務。[3]

籌建

1923年,日本政府宣布將撥款535萬元,在上海建立自然科學研究所。1925年12月,中日協商總委員會確定了研究所的組織大綱。之後,研究所開展了七項預備研究。[4]

1923年秋,對華文化事業調查會詳細考察了研究所的選址。此後,日本政府分別於1923年12月、1925年春、1927年2月在法租界法徐家匯路(今肇嘉浜路)和祁齊路(今岳陽路)路口附近買下70公頃土地。研究所於1928年開工建造,1930年竣工。建築由伊東忠太內田祥三設計,新林記建築事務所承建。1931年4月1日,橫手千代之助出任研究所第一任所長,原先從事各項預備研究工作的人員也被任命為研究所的正式職員。這標誌着上海自然科學研究所正式建立。[4]

發展

1931年6月末,研究所職員全部開始工作。研究所分為醫學部和理學部,醫學部下設病理科、衛生科、細菌科、藥物科,理學部下設生物科、物理科、化學科、地理科。自1934年起,研究所每年派遣一名職員赴歐美留學。1936年,新城新藏出任研究所第二任所長。1939年後,研究所為配合侵華戰爭,進行了9次相關的調查工作。此後研究所廢除了「醫學部」、「理學部」的稱號,更加重視應用方面的研究。[2][4]

接收

1945年,日本投降。是年9月,中華民國中央研究院接收自然科學研究所,並將其改造為上海醫學研究所。1950年,上海醫學研究所又被中國科學院接收,更名為中國科學院上海生理生化研究所。1999年,生理所併入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至今,院址仍設在自然科學研究所原址。[2]

建築

岳陽路320號,建於1930年,建築面積19800平方米。當時叫做在君樓,是日本建築師內田祥三設計的,鋼混結構。坐西朝東,平面呈「日」字形,建築帶有內院,主入口處為五層,圍成兩封閉院落,建築強調豎向線條,縱向窗間牆突出,向上拔起,並層層收縮,頂端衝出女兒牆面,帶有哥特建築的遺風。建和地產:外觀與日本東京帝國大學工學院大樓相似,立面作豎三段布置,中部主樓五層,兩翼三層褐色面磚牆面。入口門廊處混凝土砌築,連續圓拱券間方柱支撐,有類似科林斯式柱頭。窗間牆柱的尖頂裝飾也體現了哥特建築的風格,而頂部衝出牆面的水泥構件為簡潔的幾何形體,系裝飾藝術派的風格。該建築由[日本]]建築設計師內田祥三設計。是由日本人用庚子賠款建造的,原為上海自然科學研究所。抗戰勝利後,改為國民黨政府中央研究院。解放後,由中國科學院上海分院生理所使用。陳毅市長曾多次來到這裡視察工作,50年代後期,朱德同志曾來這裡看望著名的實驗生物學家朱洗。 1994年公布為上海市優秀歷史建築。[5][6]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