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下湯遺址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下湯遺址是中國浙江省仙居縣的一處新石器時代遺址,位於橫溪鎮下湯村,發現於1983年。遺址發現上山文化、跨湖橋文化兩個文化時期的遺存,分別為距今1萬年和7500年[1],為浙江省已發現最南的新石器時代早期遺址。1989年,遺址成為浙江省文物保護單位,2018年成為省級考古遺址公園。

基本簡介

該遺址坐落在仙居縣城西30公里處的鄭橋下湯村北端,北依八卦山,南臨永安溪的河谷平原的台地上。遺址面積約2.5萬平方米,(保存較完整的約1萬平方米)。文化堆積層豐厚,地層分明,文化層厚度2米以上。

1984年發現,面積約2.5萬平方米,文化層厚0.50-1.50米。屬新石器時代遺址,距今6000至7000年。採集石器有斧、錛、鑿、鏃、鉞、刀、磨棒、礪石、彈丸、紡輪等;陶器有紅陶黑陶和夾砂陶片,可辨器形有鼎、簋、罐、碗、杯、紡輪和陶拍。紋飾有堆塑、劃花、鏤刻等。仙居早在公元347年(東晉永和三年)即單獨設縣,名樂安,公元930年(五代後唐五年)改名為永安縣,公元1007年(宋景德四年)真宗皇帝以其「洞天名山,屏蔽周圍,而多神仙之宅」下詔改永安為仙居,一直沿用至今。仙居單獨設縣已有1600多年的歷史,可謂千年古邑。

1984年,下湯村在平整土地時發現該遺址,出土了大量石器、陶器等。石器有石斧、石錛、石鑿、石三棱器、石刀等20多種,其中石磨盤、石磨棒、石磨球、環形砍砸器、流星索等是浙江首次發現。陶器有盤、罐、缽、盆等盛器;有鼎、釜等炊具;有紡織工具陶紡輪、制陶工具陶拍子等。遺址內涵豐富,保存完好,對研究仙居歷史,具有重要價值。下湯遺址於1989年被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後又被台州市列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到下湯遺址參觀的遊人達15多萬人次,但由於沒有陳列室展出,遊客們看不到出土文物,難免留下不少遺憾。為此,縣文廣局和橫溪鎮政府聯手籌建「下湯遺址陳列室」,5000年前的100多件石器以圖片形式向眾人展出。

主要文物

有夾炭灰陶、夾砂紅陶、細泥質灰陶和黑陶等,胎質都較酥鬆。其中夾炭灰陶以稻穀殼、雜草為摻羼料[2],已炭化,胎心烏黑,器胎表里塗一層厚達0.2厘米似漆非漆的褚色染料,出土時非常鮮紅絕艷,為以往所罕見。器型種類有盛器(罐、瓶、壺等),炊器(釜、),飲器(碗、盤、盆、杯),以及紡織工具的防輪和制陶工具的陶拍等。陶器上的裝飾有鏤孔、堆塑、麥穗紋、直條紋、印捺紋、繩紋、籃紋、斜條紋和弦紋等。器形以平底器為主,也有小量的凹底和圈底,石器製作小而粗獷,經打擊略粗磨,仍處在原始狀態。但也有一種器形細少的品種,如柳葉形鏃、指甲形有段小錛、筆頭狀小鑿和石簪、石塊、石璜等裝飾品,磨製精細光潔,工藝水平較高。

石器的製造和使用功能以較明確分工,如生產工具有、鏟、刀、、鐮、削、餅形砍砸器和各式石錛(有段錐形、有段屋脊式、階級式、有段常形、指甲形和棱式兩端出刃)。狩獵工具有矛、鏃(有鋌和無鋌2種)、流星索、彈丸。

生活工具和裝飾品有石磨盤、磨球、礪石、石簪、璜和紡織工具石紡輪等。

視頻

下湯遺址 相關視頻

法國開發署專家考察下湯遺址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