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東涌村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東涌村

中文名: 東涌村

別 名: 龍泉巷

面 積: 總面積2.93平方公里

人口數量: 總戶數724戶

東涌村位於浙江省瑞安市城區東北,萬松山麓,南瀕溫瑞塘河,西接城區,古老的護城河和新辟的萬松路平行穿村而過,是出入城區的東大門。村委會駐地湧泉巷,又名龍泉巷,南起解放東路,東至東涌巷,全長400米,均為混凝土路面,最寬處10米以上。傳說從前村內有一河道,每逢天雨大水時,上有黃泥濁水下注,下有塘河清水上漲,黃白兩水匯集村內橋前,互相衝擊,狀如地泉上涌,故村名湧泉巷。[1]

東涌村位於東涌鎮的中心,全村總面積2.93平方公里,耕地面積2912畝,分為17個生產隊,1個經濟社,1間小學,總戶數724戶,常住人口2588人,勞動力人口1500人,流動人口3500人。全村經濟主要以工業為主,村內有內外資企業12家,主要生產電子、製衣、手套等;農業主要種植香蕉、果蔗、蔬菜、水稻等。2006年,工農業總產值16178萬元,其中工業產值13676萬元,占總產值的84.5%;農業產值2502萬元,占總產值的15.5%。全村集體純收入341萬元,農村人平收入9973元,勞平收入15336元。

經濟發展

商品市場

80年代初期,溫州、瑞安等地織膨體衫業和針織品業發展迅猛,但缺乏原料及成品交易市場,東涌村首先捕捉了這一信息。1983-1984年間將湧泉巷的河塘填拓成街,村投資21萬元、工商助資2萬元聯辦建成城東市場。1985年元旦開業,由於經營品種繁雜,管理缺少經驗,競爭性不強,故曾一度冷落,陷入困境。同年6月進行整頓,以毛線、膨體、襪類為主要產品,形成有特色的專業商品市場,幾年來持續健康發展,成為浙江省最大的膨體、尼龍襪專業商品市場,是浙江省重點聯繫市場之一。占地5200平方米,有店鋪131間,攤位228個,從業人員400多人。1992年銷售膨體4300多噸,尼龍襪幾百萬打,童子紗6000多噸,此外三七毛、馬海毛等銷量也很可觀,銷售最旺月份營業額可達114萬元。1992年成交額1億元左右,產值169.5萬元,創利稅40多萬元。

地理位置

城東市場地理位置優越。南鄰解放東路(內河航運站、瑞安客運站均在其附近,為貨物儲運集散的吐納口),北靠萬松路(郵電、金融、保險等單位都設於此街),東臨環城東路。交通便捷,客商、貨物進出方便,每天都有義烏、黃岩等地客商光臨市場

經營方式

批發代運是城東市場基本的經營方式。外省客戶需貨,只需把電話拔到市管辦,經營業戶負責代為組織貨源交代辦理押運或託運手續;溫州需貨的,只需撥電話到市場運輸隊,經營業戶組織貨源並交付市場運輸隊運至東門輪船埠頭,託付船老大,船到溫州碼頭,對方憑搬運通知單即可領到貨物。由於品種齊全、購貨方便、信用可靠、薄利多銷,客商雲集。上市的有上海、南京、杭州、溫州、福州等地的膨體,上海、溫州等地的毛線,江蘇的三七毛、童子紗,平陽的馬海毛等,襪類50%為陶山、莘塍本地產品,其餘的為上海、廣州、深圳、嘉興、義烏等地產品。城東市場的輻射面西北至新疆,北達東北三省,南及閩、粵,西達贛、湘、川,以及滬、魯、豫等20多個省、市。

市場建設

城東市場注重市場信息和市場建設。在外採購人員150餘人,緊緊把握市場走勢。1991年一經營戶發現由於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羊毛衫市場漸趨緊俏,而細軟、捲曲、有握抱力和可紡性的馬海毛與羊毛相比價廉物美,更趨大眾化,就大批購進,果然銷勢看好,使城東市場又增加了一個重要商品,繼而經營業戶包攬了平陽所有馬海毛廠家的業務。

連年來東涌村已累計投入資金50多萬元,鋪築混凝土路面5000多平方米,搭建玻璃鋼瓦棚1600平方米,改木架攤位基為鋼管攤位基,同時配備市場運輸隊60人,倉庫70多間,飲、熟食店10間,食品雜貨店8間,理髮店4間,旅館3間(設床位100多張),還增設農業銀行城東分理處,便利經營戶和客商存取、匯款等。城東市場連年被評為瑞安市文明市場。

輔助設施

城東市場的興起,促進了村辦、戶辦或聯辦的工、貿、運輸業的發展,全村現有工廠21家,以生產機械、塑料、印染、水泥預製為主;拖拉機5輛,分別經營客貨運輸和農耕任務;辟大型停車場1處,為瑞安至溫州的客運中心,日發車30輛(次),載客3500人次。飼養業也有一定規模,有養豬專業戶4戶,其中1戶年產豬400頭,存欄200頭。同時,外出經商的有30餘家。1992年,全村總產值達1230萬元,在城郊各村中名列前茅。

生活狀況

清末至民國,東涌村多富家大戶,深宅大院鱗次櫛比,但到40年代末大多衰敗沒落,曾有十三個破門台之稱。50年代初全村僅52戶,186人,均從事農業耕作。城東市場的興起,給東涌村經濟帶來了生機和活力。1992年全村人均收入達1435元,昔日舊屋平房全部改建為結構新穎、生活設施比較齊全的新樓房。據統計,全村有摩托車12輛,家家有彩電、收錄機、洗衣機和電冰箱,全村學齡兒童全部入學。1988年辦起成人教育中心,一方面積極開展掃盲,現已達到高小水平;另一方面擴大對村民

政治思想、文化與科技知識的教育。與此同時,村還設有文體俱樂部、書社等文化娛樂場所。近年來,鋪築鋼筋混凝土道路15條,計長1700米;並投資4萬元安裝松橋東西兩路鐵欄杆250米;投資16萬元增加變壓器容量,改進電路;1992年底投資20萬元興建晚年宮。近年來,封山造林100餘畝,植有松、杉、楊梅等樹。

自1990年起,全村各戶普遍參加了房屋財產保險,全體成年村民參加人身意外保險,嬰兒、幼兒及少年兒童全部由村統一從公益金中墊付婚嫁保險和安置勞力保險金。村區萬松山腳有一滴水岩奇景,水自岩隙中滴下,雖旱不竭,其味寒洌。現已闢為瑞安市風景點之一。瑞安市各專業銀行、郵電大樓、保險公司、煙塘公司、石油公司、城建委、土地局、規劃局、農技推廣中心和城關鎮辦公樓、城區派出所、各大酒樓、瑞安市師範學校以及聾啞學校、技工學校、城關鎮第三中學、城關鎮第六小學等均設在村境內。

廣東省汕尾市城區東涌鎮下轄村

東涌村位於汕尾市城區東涌鎮中心,北緯22°47′,東經115°24′,毗鄰市區,汕遮公路穿境而過,背靠母親湖(品清湖),面向祖國,系東涌鎮人民政府所在地。全村轄區10.8平方公里,耕地面積1080畝,其中水田655畝,旱園425畝;全村有2470戶,農業人口11175人,非農業人口2216人,下轄東大、東中、東北、東金、東東、東美六個村民小組。東涌村設立黨總支部委員會,支部委員9人,正式黨員125人。 近幾年來,在上級黨政部門的正確領導下,村「兩委」帶領全村人民積極投身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使東涌村發生了巨大的變化。1、鼓勵村民大力種養,種殖荔枝、龍眼、黃皮棗等3000多畝;2、築巢引鳳、大興工業,現有成規模的企業有德美工業村、新麗新毛織廠、信聯針織廠等5家;3、汕尾碧桂園二期工程在村落戶;4、廈深鐵路汕尾站設在我村,現正在施工投建;5、支持文化教育事業,東涌中心小學在東涌籍有識人士集思獻策,尤其是東涌籍在深圳市任政協副主席黃志光同志和在外經商的黃坤偉先生多方籌集資金600多萬元,興建了高五層,建築面積5748平方米,擁有32間教室的教學大樓。 2007年我村又抓住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契機,村道硬底化12條,全長25公里。安裝了主要村道的路燈,美化了村容村貌綠化環境,建設了3個文明小廣場、六間文化室。

廣東省廣州市南沙區東涌鎮下轄村

東涌村位於東涌鎮的中心,南面與南涌相連,東面與東導村、官坦村相接,西北接石基村,西接大穩村。因東涌街在村境內,所以叫做東涌村。村民姓氏主要有郭、黎、陳、何、梁等。東涌村建國初期屬一區沙鼻鄉。1953年屬二區東涌鄉,轄有東涌、南涌、東導、官坦等地。1958年人民公社成立後,把東導、官坦劃出,另成立官坦大隊。後東涌與南涌、東丫合稱為東涌大隊。1965年南涌分出另成立南涌大隊,東涌與東丫合稱東涌大隊。1984年改為東涌鄉。1987年改為東涌村。至2009年底,全村總面積3.3平方公里,耕地面積2860畝,共有17個生產隊,1個經濟社,1間小學,1間幼兒園,總戶數947戶,常住人口2657人。全村經濟主要以工業為主,村內有內外資企業20家,主要生產電子、製衣、手套等;農業主要種植香蕉、果蔗、蔬菜等。

東涌村總面積2.87平方公里,耕地面積2568畝,共有17個生產隊,1個經濟合作社,1所小學,1所幼兒園,總戶數1080戶,戶籍人口2729人,外來人口5452人。村經濟以工業為主,村內有內外資企業15家,主要生產電子、服裝、手套等;農業主要種植香蕉、果蔗、蔬菜等。2013年,工農業總產值10151萬元,其中工業產值7286萬元,農業產值2865萬元,第三產業產值1992萬元。集體經濟收入638萬元;農村人均收入16801元,同比增長8%。

南沙區東涌鎮東涌村2014年黨(總)支部班子成員情況及分工

參考來源

荷塘鎮東涌村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