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東源縣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東源縣隸屬廣東省河源市,前身為河源縣、河源市郊區,1993年11月更名為東源縣,是廣東省面積第二大的縣。地處廣東省中部,東江中上游,介於北緯23°22『~24°15´,東經114°19´~115°22´之間。東鄰龍川縣、梅州市五華縣,北接和平縣連平縣,南靠河源市區和紫金縣,西連惠州市龍門縣、韶關市新豐縣,是珠江三角洲與粵北山區的結合部,東西長130公里,南北寬66.6公里。 屬亞熱帶季風性氣候。惠河粵贛梅河和規劃中的昆汕高速公路與205國道、京九鐵路、廣梅汕鐵路、梅龍高速、粵贛高速縱貫全境。

東源縣面積4070平方公里,轄20個鎮、1民族鄉,戶籍人口585906人(2018年)。境內有萬綠湖鏡花緣桂山等景點,曾榮獲「創建廣東省文明縣城工作先進縣城」等稱號。

第一批國家農業可持續發展試驗示範區。

2018年5月,「2018中國最美縣域榜單」發布,東源縣上榜。[1]

歷史沿革

東源縣的前身為原河源縣的主體。河源縣成立於南朝永明元年(483年),距今1500餘年。

1988年1月,國務院批准,撤銷河源縣,設立河源市,將原河源縣3個鎮劃為源城區,其餘24個鄉鎮劃為郊區。

1993年11月8日,民政部批准撤銷河源市郊區,設立東源縣,縣城設在仙塘鎮木京。

行政區劃

2002年,東源縣轄22個鎮(仙塘、燈塔、駱湖、船塘、順天、上莞、曾田、柳城、義含、藍口、黃田、葉潭、黃村、康禾、錫場、新港、雙江、澗頭、黃沙、三河、半江、新回龍)、1個民族鄉(漳溪畲族鄉)。

截至2005年12月31日,東源縣轄20個鎮(仙塘鎮、燈塔鎮、駱湖鎮、船塘鎮、順天鎮、上莞鎮、曾田鎮柳城鎮義合鎮藍口鎮黃田鎮、葉潭鎮、黃村鎮、康禾鎮、錫場鎮、新港鎮、雙江鎮、澗頭鎮、半江鎮、新回龍鎮)、1個民族鄉(漳溪畲族鄉)。

地理環境

蘇家圍客家鄉村旅遊區

東源縣地形北高南低,東西兩側多山,以丘陵為主。山地面積占全縣總面積60%,河流、水庫水面占10%。海拔1000米以上的山峰有七目嶂、缺牙山、桂山、燕子岩、鰲魚峰、蟬子頂、五指山7座,其中以黃村鎮與五華、龍川交界的七目嶂為最高,主峰海拔1318米。主要河流為東江,發源於江西省尋鄔縣那坑山,幹流全長480公里,流經東源縣流域面積3378平方公里。其次為東江一級支流新豐江,黃村河、曾田河、康禾河(又名紅崗水)和久社河5條,東江二級支流葉潭河和船塘河2條。

氣候

東源縣屬中亞熱帶季風區,氣溫高,濕度大,日照時間長,雨量充沛。年均氣溫20.7℃,極端最高氣溫39.3℃,最低氣溫-4.5℃。年均相對濕度77%,無霜期335~345天。年積溫約77700℃。年均降水量1567~2142.6毫米,主要降水時間集中在4~6月。

自然資源

土地資源

東源境內有22.67萬公頃丘陵山地,耕地面積2.01萬公頃。其中水田15300公頃,沙壩地4700多公頃。

水資源

東源縣境內(含新豐江水庫)水域面積3.6萬公頃。其中宜漁面積3萬公頃。有庫容139億立方米的新豐江(萬綠湖)的優質水,有年均流量82.3億立方米的東江水,為深圳、東莞、香港等地提供充足的優質工業用水和生活用水。全縣可供開發利用的水力資源22.36萬千瓦,至2010年,已開發17.8萬千瓦。

礦產資源

東源縣已探明儲量有10類32個礦種,主要礦種為鐵、稀土、螢石、石灰石、瓷土、花崗石等。其中螢石儲量588萬噸,鐵礦儲量1984萬噸,瓷土(高嶺土)5000萬噸,花崗石1.4億立方米,石灰石1億噸以上。

動植物資源

縣內動物種類有164種。其中屬國家二級保護動物的有水鹿、蘇門羚及白鷳等,還有人工馴養的東北梅花鹿;植物種類800多種。[2]

人口

2018年,按衛計部門常住人口統計口徑計算,全縣出生人口5447人,出生率為11.74‰;死亡人口2781人,死亡率為5.99‰;自然淨增人口2666人,自然增長率為5.75‰。

2018年末全縣戶籍人口585906人,按戶籍類型分,城鎮人口95724人,鄉村人口490182人;按人口性別分,男性299635人、女性286271人。

語言

河源話屬於客家話語系的次方言,流行區域包括源城區、東源縣。操河源話區域的各鄉鎮之間的方言也有不少差異。如埔前、黃村、葉潭等鎮的方言與主流客家話(粵台片)差別不大,但黃村方言卻有翹舌音。河源市區(包括東源縣的仙塘、義合、久社、康禾和新港等鎮)的方言聲調變化比較大,東源縣河西(包括船塘、上莞、漳溪、三河、黃沙、順天、雙江、澗頭、燈塔、駱湖和曾田等鎮)的方言聲調較平。

交通

東源縣位於北回歸線北緣的廣東省東北部,東江中上游,是珠三角與粵東北山區的結合部,東鄰龍川、五華,北接和平、連平,西連龍門、新豐,南靠河源市區和紫金。東源交通便利,縣城毗鄰河源市區,205國道、廣梅汕鐵路、京九鐵路、梅河高速公路、粵贛高速公路貫穿全境,南接惠河高速公路。東源至廣州、深圳、香港不足2小時的車程,現已納入珠三角兩小時經濟發展圈內,是珠三角休閒度假出遊最便捷的城市之一。

2018年,全縣交通事業穩步發展,年末通車公路里程3972.07公里,其中等級公路3910.18公里。全年客運量431萬人,旅客周轉量52552萬人公里,貨運量1561萬噸,貨物周轉量161051萬噸公里

經濟概述

萬綠湖

2018年,全縣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323429萬元,同比增長7.8%,增速比全市(6.3%)高1.5個百分點,比全省(6.8%)高1.0個百分點,比全國(6.6%)高1.2個百分點,三次產業結構由上年的14.6:32.9:52.5調整為 13.8:32.0:54.2,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183041萬元,同比增長4.7%,占比略降0.8個百分點,發展趨勢保持平穩,全年新增省級及以上農業龍頭企業5家;第二產業增加值423583萬元,同比增長5.5%,占比略降0.9個百分點,產業發展趨勢呈緩中趨穩,全年新增規模以上企業13家;第三產業增加值716805萬元,同比增長10.5%,占比提高1.7個百分點,全年新增重點服務業企業4家,逐步成為支撐全縣經濟發展的新亮點、新動力。

第一產業

東源縣糧食作物主要有水稻、紅薯、玉米、小麥、蠶豆、豌豆等。東源縣(區)經濟作物種類較多,種植歷史悠久,主要有花生、甘蔗、大豆、木薯等。

東源縣農業生產

2018年,全縣完成農林牧漁業產值296290萬元,同比增長4.4%,實現農林牧漁業增加值186356萬元,同比增長4.7%。

2018年,全年累計新增或投產農業項目39個,其中蔬菜種植項目5個,水果種植21個,水產養殖項目1個,油茶種植項目2個,茶葉種植項目7個,其它林產品種植項目3個。

2018年,全年大豆產量1402噸;花生總產量21809噸;甘蔗產量30450噸;水果產量35843噸,穀物產量140445噸;茶葉產量2091噸;畜牧業肉類總產量26280噸;豬肉產量14019噸;牛肉產量406噸;家禽肉產量11227噸;水產品產量9004噸。

2018年,全年農作物播種面積575465畝,農業柴油使用量3579噸,化肥施用量(折純量)21467噸,農藥使用量462噸。

第二產業

東源縣工業園

工業

2018年,全年完成全社會工業總產值1852619萬元,同比增長8.9%,其中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1688563萬元,同比增長9.6%;實現全社會工業增加值418561萬元,同比增長6.1%,其中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381719萬元,同比增長6.5%;年末在庫規模以上工業企業105家,全年實現利潤總額4.86億元,同比增長41.07%。

2018年,規上工業發展波動較大,3月至8月更是在負增長區間徘徊,基礎狀況仍顯不理想,主要表現在:一是規上工業減產形勢嚴峻,減產企業個數為29家,減產面為 27.6%,減產額達9.65億元;二是關停產較多,105家規上企業中,8家企業處於關停狀態,其中4家處於半停產狀態,2家企業已破產;三是規上工業經營狀況堪憂,財務報表顯示,虧損企業個數為23家,虧損面為21.9%,虧損額達2.67億元。

建築業

2018年,年末在庫建築業企業21家,全年完成建築業產值185086萬元,同比增長25.0%;實現建築業增加值65610萬元,同比增長2.2%。

第三產業

固定資產投資

2018年末,全縣在庫投資項目200個(房地產項目67個),其中5000萬以上的112個,500-5000萬的88個。本年新入庫項目合計83個(房地產項目22個),其中5000萬以上的34個,500-5000萬的49個。

2018年,全年固定資產投資增速為16.1%,比全市(7.5%)高8.6個百分點。工業投資增速為9.4%,比全市(37.8%)低28.4個百分點。房地產投資增速為59.6%,比全市(-1.2%)大幅高出60.8個百分點。

2018年,全年商品房銷售額增速為82.7%;商品房銷售面積增速為30.4%,比全市(-6.4%)大幅高出36.8個百分點。

國內貿易

2018年,縣政府繼續加大對縣城基礎建設的投入,深入開展「城市建設提速年」 活動,基本完成縣城 4 個片區控制性詳細規劃,完成仙塘大道(一期) 改造升級,新河大道東段、行政大道貫通工程有序推進,縣城承載力進一步增強,為全縣貿易市場健康發展奠定堅實基礎。全年完成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849923萬元,同比增長10.3%,其中批發業零售額132167.7萬元,同比增長8.9%,零售業零售額658431.2萬元,同比增長10.7%,住宿零售額19690萬元,同比增長7.6%。餐飲業零售額39633.8萬元,同比增長9.6%。

對外經濟

2018年,全縣完成進出口總額44.0億元,同比增長17.8%,增速比全市(3.9%)高13.9個百分點,其中出口總額38.9億元,同比增長23.5%,增速比全市(10.2%)高13.3個百分點。合同利用外商直接投資87212萬美元,同比增長1456.3%,實際利用外商直接投資1912萬美元,同比下降14.8%。

旅遊業

2018年,成功創建東江野戰俱樂部國家3A 級景區,旅遊事業全面提質擴容。全年共接待922.3萬人次,實現旅遊收入649818萬元,對比上年分別增長12.7%和17.4%。

財政

2018年,全年完成本級財政收入95677萬元,同比增長8.6%,增速比全市(8.1%)高0.5個百分點;完成稅收收入187126萬元,同比增長22.8%,增速比全市(11.3%)高11.5個百分點。

金融

2018年,全縣金融系統存款餘額1711460萬元,對比年初增長14.4%,增速比全市(10.3%)高4.1個百分點,其中住戶存款936260萬元,對比年初增長6.8%,增速比全市(8.8%)低2.0個百分點;金融系統貸款餘額1720651萬元,對比年初增長23.4%,增速比全市(13.3%)高10.1個百分點,其中住戶貸款999925萬元,對比年初增長31.0%,比全市(19.2%)高10.8個百分點。

保險業

2018年,全年主要保險機構承保總額9797萬元,賠款支出4164萬元。

社會事業

教育事業

2018年,全縣學前教育毛入園率98.26%,義務教育鞏固率99.48%,高中階段毛入學率96.28%;基礎教育校園總數158個,其中幼兒園60個、小學66個、初中28個、高中3個,特殊教育1個;基礎教育班數總計1838個,其中學前教育411個、小學935個、初中303個、高中185個,特殊教育4個;全縣在校學生67308人,其中學前教育12502人、小學30284人、初中13427人、高中10561人、特殊教育534人;當年畢業生總數17318人,其中學前教育5497人、小學4831人、初中3807人、高中3159人、特殊教育24人。

文化

2018年,縣城基礎設施建設有效推進,城鄉文化設施不斷完善,完成縣文化科技中心、工人文化宮室內裝修,縣博物館、新豐江水庫移民紀念館、縣老幹部活動中心投入使用,新增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1 項,創建美麗鄉村 2 個、宜居社區 7 個、乾淨整潔村 19 個。

衛生

2018年,全縣各類衛生機構共計39個(不含私人醫療機構),其中醫院3個、衛生院21個;醫療床位共計1247張;各類衛生技術人員1673人,其中執業醫師217人、執業助理醫師236人、註冊護士646人。

體育

2018年,全縣體育場地和設施不斷完善,全民健身運動廣泛開展,成功舉辦古驛道定向大賽等賽事。

環境保護

2018年,全縣繼續大力推行「可持續發展」經濟模式,全面推行「河長制」,實現縣鎮村三級「河長」履職全覆蓋,新豐江水庫、轄區內東江幹流水質保持穩定。

2018年,繼續深入開展節能減排工作,大力推廣充電站、充電樁等環保設施建設,新增清潔生產企業8家。全年主要能耗指標情況如下:單位地區生產總值能耗下降4.18%,單位地區生產總值電耗下降4.53%,單位工業增加值能耗下降14.47%。

人民生活

2018年,全縣城鎮單位在崗職工年平均工資65467元,同比增長11.4%。全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307.6元,同比增長9.2%,其中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176.3元,同比增長7.5%;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967.4元,同比增長8.3%。

2018年末全縣擁有各類社會福利院1個、敬老院18個。城鄉困難群眾生活救助標準穩步提高,城、鄉最低生活保障分別提高至每人每月638元、440元,城、鄉五保供養發放標準分別提高至每人每月1021元、704元。年末實有低保戶12556人,五保戶2529人。

郵電

2018年,全縣郵政營業網點共計23個,全年完成郵電業務收入21878萬元,其中郵政業務收入2747萬元,通信業務收入19131萬元。年末固定電話交換機總容量7萬門,本地電話使用總戶數80555戶,年末移動電話用戶426410戶。<ref>[https://baike.sogou.com/v64252610.htm?fromTitle=%E6%B2%99%E5%A4%B4%E6%9D%91

文化編輯

民間藝術

客家世界客家名景——蘇家圍

蘇圍村歷史上的民間藝術形式多樣(猜字、唱山歌、猜謎、舞龍等),但大多數已失傳。其中舞龍活動,在當地人的生活中時常「舞」起來,並作為時今鄉村文化的一種特色展示在遊客面前。

據了解,蘇圍村的舞龍活動已有四百多年的歷史。當時蘇家一些讀書人在省城(廣州)讀書時,看到了廣州和珠江一帶的舞龍活動很熱鬧且很吸引人,學子們就湊錢買回了龍具,帶回家鄉,並教會家鄉人,於是蘇圍村就有舞龍的習慣。明清時期,逢年過節,蘇圍村都舉行舞龍活動。民國時期由於該活動耗費大的原因,改為每逢龍年,隔十二年進行一次活動。1950年全國解放初,為了歡慶新中國成立後的第一個春節,蘇圍村破例舉行了舞龍活動。後來,由於受社會經濟影響的原因,30多年都未進行舞龍活動。1988年是龍年,蘇圍村在義合鎮府和河源縣文化局的支持下,恢復了舞龍活動。

風俗民情

東源縣仙塘鎮客家民居

客家人有其極富魅力的風俗。客家保留的傳統風俗,大多是唐宋時期中原地區移民帶來的。在長期的歷史發展中,客家融合和同化了一些土著少數民族,同時將其風俗吸收、融合於自己的風俗之中。又在與其他地區其他民系的交往中吸收了他們的良風美俗。加上客家人口眾多,地域廣大,形成了"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

客家風俗的基本內涵具有一致性或相似性,故頗具凝聚力,把客家民系始終凝聚在一起。客家風俗反映着客家人的傳統習慣、道德風尚、宗教信仰和其他各種社會生活事項。或是對神明及祖先的祭祀,或是節日的敘情、娛樂和競技,或是繁多的禁忌、服飾、生產……客家人在風俗中表達着「慎終追遠」的思親之心、對先賢豐功偉績的景仰、對民族正氣的崇尚以及鄉黨聯歡和親友款敘之情的抒發。

隨着時代的發展,客家風俗也在不斷演變和發展。有的仍傳於民間,有些則過去曾在民間流行。其間,自有些帶相當濃厚的迷信色彩,但作為風俗研究內容的一部分,仍有其文化和學術上的價值。

地方特色

秧歌

顧名思義是插秧等勞動中唱的歌,所以,它最早是一種歌唱的形式,後來才出現了舞蹈和戲劇的表演形式。這三種形式和秧歌廣泛流行於全國各地。有的地區將花鼓,採茶燈,旱船,竹馬等民間舞蹈形式都泛稱秧歌。也有的將高蹺稱為高蹺秧歌,把一般的秧歌叫「地秧歌」。

獅舞

南園古村

獅子舞的中國民間舞蹈寶庫中閃亮的明珠,1000多年來,成為勞動人民最喜愛的舞蹈形式之一。流行於汀州一帶的獅子舞在表演上有「文獅」和「武獅」兩種形式。每年正月,舞獅表演者通常於城鄉走家串戶茯恭賀新春並獻藝,表演後戶主多以紅包相贈,以示酬謝。「文獅」表演細膩,柔和而穩重,着重刻畫獅子溫馴而可愛的性格。「武獅」着重武功,技巧很高,主要表現獅子的威武雄壯、勇猛矯健。

龍舞

鬧龍是祝願一年吉祥如意的活動和聯繫親友的良機。汀州製作的龍體一般染成青色、黃色兩種,分別稱「青龍」,「黃龍」。有的在耍龍燈的同時,施放煙火,爆竹,看去火花四射,只見龍在萬點火花中滾進滾出,顯得金光燦爛,再配以喧天鼓樂,造成熱烈的節日氣氛。

燈舞

元宵節的活動,以燈舞最多,各地稱呼不一,有稱「耍燈」,有稱「箅燈」,也有稱「鬧燈」或「花燈」。長汀的「踩馬燈」以反映愛情為主要內容,由一男一女或一男二女對舞。此舞蹈具有古樸、輕鬆詼諧的特點。「馬燈舞」表演者多為少年兒童,表演者置身於馬燈中段,將燈用繩掛在肩上,演出時有4人或8人列隊。

踩船燈

踩船燈一般多在春節,元宵節演出,各地的名稱雖有所不同,但表現形式基本大同小異,如「跑旱船」,「盪旱船」,「打漁船」,「採蓮船」,「花船燈」等。福建有些地區也叫「陸地行舟」,都是同一形式的「旱船」,只是在表現的內容和船形有所差異。

九連環

又稱「霸王鞭」,「打蓮湘」。表演形式多是且歌且舞,曲調大都是本地區的民歌,內容多為表現男女愛情。它既有兩三個人的小表演唱形式,也有邊打邊走各種隊形和擺各種畫面的集體舞;亦有持霸王鞭者和拿扇子、竹板等道具者同舞。

風景名勝

鏡花緣旅遊區

鏡花緣旅遊區依託萬綠湖奇秀的自然風光和豐富的動植物資源,重點突出自然生態、園林、森林、奇石異洞等景觀,以《鏡花緣》中描述的仙境美景,奇聞趣事為主線,設置了百花廣場、百花路、綠香亭、入夢岩、凝翠谷、紅顏洞、泣紅亭、女兒國、高空飛降等景點和項目,是一個融觀光旅遊、湖濱度假、森林度假、康體旅遊、會議旅遊、專項特色刺激型旅遊產品為一體的綜合性旅遊區。

萬綠湖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

萬綠湖風景區是華南地區最大的人工湖,因四季皆綠、處處是綠而得名。景區於2002年被評為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於2012年被省評為「廣東省森林生態旅遊示範基地」、「廣東省林業龍頭企業」,被主流媒體評為「最受網友喜愛的生態景區」。它位於京九鐵路線上,距河源市區6公里。湖區總面積1600平方公里,其中森林覆蓋面積1100平方公里,水域面積370平方公里(是杭州西湖的68倍),總蓄水量139.8億立方米。與浙江新安江千島湖是一對「姐妹湖」。

東江畫廊風景區

東江畫廊風景區位於廣東省東江流域河源市東源縣境內,東江是廣東省三大江之一,全長560多公里,流經東源縣境內的達76公里,屬珠江水系,是華南地區水質、水量狀態最好的江河,供四千萬民眾飲用,廣東省著名的景區萬綠湖是其支流之一,景區因東江及兩岸風景秀美宛如一幅幅山水畫而得名。東江畫廊集青山、碧水和客家民俗文化於一體,原始和天然是她的個性和特徵。風景區是以弘揚客家文化為主題,突出以客家風情、田園風光、休閒娛樂於一體的多功能綜合旅遊景區。推出的客家風情游線路,是乘坐中國最大玻璃鋼遊船,觀客家風情歌舞、參與客家風俗遊戲,怡情東江兩岸江風、竹影、漁歌、閒鶴,在休閒於東江畫廊的同時了解客家文化。

黃龍巖畲族風情旅遊區

黃龍巖畲族風情旅遊區位於距河源市區59公里的東源縣漳溪畲族鄉高嶂山脈,占地約20平方公里,由高嶂山、獅型地水庫和黃龍巖洞、側身岩、燕岩石等七個溶洞以及畲族文化展覽廳、畲族風情表演等項目組成。黃龍巖溶洞深60米,洞內面積約3900平方米,以幽、深、奇、險而素有「地下龍宮」之稱。洞內共有九廳十八彎,可分為群獅堂、九龍廳、水簾洞、古井底、九重門、情侶閣、百仙宮、瑤池室和靈宵殿等,這個龍洞以「奇、深、險、幽」著稱。景區內的畲族圖騰展廳和畲族風情表演可讓人領略到獨特的畲族風情文化。

地方特產

東源縣主要土特產品有:上莞仙湖茶、康禾茶、藍口礤頭茶、霸王花米排粉、「望郎回」板栗、綠純客家娘酒、黃田米酒、靈芝、五指毛桃、蜂蜜等。

客家十大名菜有:東江鹽焗雞、紅燜豬肉、東江釀豆腐、上湯桂花魚、客家釀三寶、娘酒醉河蝦、清煲草魚、水晶雞、薯絲煲、咸香鴨。

著名人物

東源歷史悠久,人文薈萃,人傑地靈,千百年來,許多歷史名人,文人雅士在東源留下了足跡和佳話。東源大地孕育了一批優秀兒女,其中有宋朝廣東第一進士古成之;中國農民運功先驅,中國共產黨第一任審計委員會主任阮嘯仙;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任首席大法官肖揚;導彈(火箭)、人造衛星發射專家張其彬。

現任領導

賴小衛 中共東源縣委委員、常委、書記

城市榮譽

2017年12月,入選「中國最具投資潛力特色魅力示範縣200強」。

相關視頻

廣東東源縣宣傳片,太美了

參考文獻